評論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只剩一個多月。過去一年,稍微關心這次大選的人都在問:為什麼川普(Donald Trump)能有這麼高的支持度,甚至有機會入主白宮?
許多人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黨內初選制度、選民結構、性別歧視、社會貧富差距、反全球化浪潮⋯⋯。身為傳播人,我的觀點是:新聞媒體兩面併陳,平衡報導的習慣造就了一個非典型的候選人。
「川普恐怕是第一個媒體造就的總統候選人。」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瓊斯坦新聞、政治和公共政策中心(Joan Shorenstein Center)教授湯瑪斯.派特森(Thomas E. Patterson)表示。以電視實境節目《誰是接班人》走紅的美國地產大亨川普,過去既無選民基礎,亦無任何政治資歷。論保守,比不上泰德.克魯茲(Ted Cruz);論政治家世和行政資歷,比不上傑布.布希(Jeb Bush);結果不僅拿下共和黨史上最高的初選票數,還讓當過4年國務卿、8年國會議員、而且住過白宮的希拉蕊(Hillary Clinton)一路選得戰戰兢兢。
參選初期,川普的民調並不高。他宣布參選當天,民調是共和黨參選人的第9名;兩週後,仍在5名外。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約翰.賽茲(John Sides)的研究發現,川普宣布參選前後的民調數字和報導量呈現正相關,「川普第一次獲得大幅報導後,他的民調數字才拉高。」根據《紐約時報》今年3月的調查,截至2月底,川普獲得了近19億美元的免費新聞宣傳,是希拉蕊的2.5倍,而且是所有候選人中最高的!
為什麼川普會得到這麼多的媒體報導?答案絕不是什麼媒體亂象;相反地,新聞記者只是在做好他們的本分。
首先,什麼是有新聞價值的?新的、不尋常的事件,往往才被視為有新聞性。信口開河這點,川普大概無人能及。
其中一個例子是:「川普加強指控歐巴馬是『伊斯蘭國的創辦人』」。《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翔實地引述了川普和一位保守電台主持人間的對談,包括川普稱歐巴馬是伊斯蘭國的創辦人,希拉蕊是共同創辦人,即使主持人指出歐巴馬反伊斯蘭國的立場,川普仍回以「我不在乎」,我說他是他就是。最後以川普堅持大家都喜歡這個說法,還有他要頒給兩人伊斯蘭國的MVP做結。
是的,即使他說的是鬼話也照登。正經八百的新聞寫作,簡直搞笑。
其次是甲說乙說,兩面併陳的新聞寫作。
這種寫作方式,尤其常用在報導爭議事件。面對爭議事件,記者秉持客觀、公正、平衡的精神,反而不願深入分析,做出價值判斷。紐約大學新聞系教授傑.羅森(Jay Rosen)指出:「記者給予爭議兩造說詞相同比例的報導,並置身於兩個極端立場的中間。」在報導中,記者幾乎隱身。
就拿不久前的第一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來說。根據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自己的事實查證(fact check),川普的不實言論高達35項,希拉蕊4項。然而,NPR的報導卻下了這樣的標題:「柯林頓和川普在第一場總統辦論上激烈交鋒」。報導先是以他們在經濟、貿易、國安和種族議題上激辯開場,彷彿兩人是對等的候選人,正要進行頂尖對決。接著,輪番引述川普對希拉蕊的攻擊,然後再引述希拉蕊的回擊,最後引述川普做結。通篇對川普的謊言隻字未提。
「我們深信若我們據實、公平地報導候選人的言論,我們的觀眾自會分辨其真偽。」NPR資深主編與記者羅恩.艾爾文(Ron Elving)說。甚至為求客觀,用字遣詞皆小心翼翼,像是用「極端化的」(polarizing)、「煽動的」(incendiary)、「口誤」(misstate)、「錯誤」(falsehood,有可能是弄錯或誤解,並不一定有說謊的意圖),而避用「種族歧視者」(racist)、說謊(lie)等字眼。「事實上,身為記者,我們被教導要避免使用『說謊』(lie)這個字。這個字承載著價值判斷,充滿政治風險。」艾爾文說。
9月15日,NPR才因一則川普公然說謊,但卻以「口誤」下標的報導,被讀者「叮」得滿頭包。當天下午,擁有40年經驗的資深報人、NPR的新聞暨評論資深副總裁麥可.奧瑞斯克斯(Mike Oreskes)跳出來滅火(或是火上加油),疾呼記者的天職是見證和如實報導,「我們不該告訴你,你該怎麼想。我們應該給你資訊,由你決定你怎麼想。」
真是如此嗎?
小心翼翼,不願直接批判,不下價值判斷,深怕被貼上標籤,有辱客觀公正的英名,結果卻是「正常化」一個非典型的總統候選人。這是一種假對等(false equivalence),把他視為典型的候選人,給予他的謊言和其他正常候選人同等的重要性,而且甚至更多的篇幅,反而助長川普的聲勢。
最後,是賽馬式報導(horserace journalism)。媒體在選舉的時候往往不重視實質內容,而喜歡報導誰領先誰落後。基本上就是用「民調變化」取代調查報導。本來應該要去採訪、要查證,結果都用「民調顯示」來取代。賽馬式報導看似客觀,免去被貼標籤的風險,好懂又容易被大量轉載,但實際上,讓候選人根本不用談政策。這對連自己政見都講不出來的川普,再有利不過。
根據派特森的統計,55%的川普相關報導皆屬於賽馬式報導,且是描繪川普民調攀升,成為領先者,其中79%的報導是採取贊同的口吻(民調攀升被視為正面報導)。反觀他爭議性最高的移民、邊防政策等「政治理念」,只佔了報導的12%,而且即便川普的政治言論充斥歧視、謊言、人身攻擊,仍有超過4成報導是正面口吻。因為,為求平衡,往往會納入其支持者的看法,像是「敢說真話」、「質樸」、「誠實」等等。
但這種寫法,對已經領先的候選人相當不利。記得什麼才有新聞價值嗎?新的、不尋常的、變化,才有新聞性。沒變化,就沒「新」聞。所以,對領先者來說,只有民調下滑才是新聞。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希拉蕊的負面報導是川普的3倍。
毫無疑問的,在這次美國總統大選中,川普是新聞媒體著重於賽馬式報導最大的獲利者。
這些作法已經行之有年,為什麼現在才出問題?紐約市立大學新聞與政治系副教授彼得.貝納特(Peter Beinart)為文解釋總統候選人和菁英媒體間存在一種默契,或說禮數。一如所有的政客,總統候選人必然會有所誇大,但不至於越線;菁英媒體亦站在超然的客觀立場,甲說乙說併陳,或讓民調數字說話。彼此相安無事。但重點是,川普不是典型的總統候選人,沿襲過去的媒體慣習,只是把麥克風送到川普手上,免費幫他抬轎。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兩次的普立茲獎得主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寫道:「如果一個已知的詐騙集團四處兜售一種他宣稱可以讓人減重25磅,而且更『性』福的藥水,我們(記者)不會只引述他和一個評論家的話;我們會設法告知讀者他是個騙子。那當這個詐騙集團跑來選總統時,為何不比照辦理呢?」
就在奧瑞斯克斯挺身捍衛傳統客觀超然的報導方式的隔天,甲說乙說併陳的優等生《紐約時報》直指川普的稅改是個「兆元騙局」(the trillion-dollar lie)。有意思的是,NPR居然邀了《紐約時報》的執行主編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上節目,並直接挑戰《紐約時報》的作法。巴奎特很有膽的回應:「我認為我採用的是同樣的標準。我只是用了一個不一樣的字。而我認為我用的是更正確的字。」
誰能料的到這樣一個滿口謊言、極度自戀的惡霸,不僅震撼了美國政壇,也意外開啟了美國新聞媒體對於真相報導的反思與論戰。
(本文作者王茜穎為自由撰稿人、李育豪為佛羅里達大學電訊傳播系助理教授)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