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2017年2月1日上午7:23,日本第一個調查報導網站「ワセダクロニクル(Waseda Chronicle)」正式上線。
Waseda Chronicle的登場,同時意味著兩個社會性實驗的開始: 日本的主流社會與媒體,如何看待,或是能否接受一個倡導非營利,由市民捐款作為唯一財源的獨立媒體?或者更明白的說,日本的公民社會,是否成熟到養得起一個完全以監督權力與暴露社會污點的獨立媒體?
另一方面,這也是肩負高等教育重責大任的大學機構,首度嘗試以研究專案的方式,設立獨立的調查報導媒體。這樣的新嘗試,是否能夠得到保守的學術界的理解與支持?能為大學校園中的研究視野與研究方法,帶來什麼樣的新契機? 這些問號,都是未知數。但至少在近來封閉又「自肅」風氣濃厚的日本媒體與社會中,掀起了一些漣漪。
Waseda Chronicle上線隔天,就登上主流媒體的《NHK》與《每日新聞》的報導,社群媒體Twitter 與Facebook媒體上,出現了為數不少的轉載與專訪。位於美國的GIJN(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也在2月3日的Newsletter上,刊載了Waseda Chronicle最新報導的連結網址。日本的英文報紙The Japan Times,則在4月1日的國內版,登出Waseda Chronicle總編輯的專訪。面對Waseda Chronicle這個未曾有的媒體,《週間ポスト》形容它是「謎樣的網路記者集團」,《東洋經濟新報社》比喻它的出現,為日本媒體界與業界帶來了「激震」。
Waseda Chronicle在網頁或是捐助人大會中都明白的說明著,他們脫離一般的公司組織型態,以類似NPO的方式,將活動據點設於大學研究機構中。目的是秉持著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的透明公開傳統理念,挖掘被隱藏在權力者背後的事實真相,讓被害者的正義能夠得到社會的伸張。作為市民社會的喉舌,不為特定的政治權力或是商業利益代言。
WIJP設立於2016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5週年當天,初期關注在如何以資料新聞學的方式,檢驗震災動向與福島輻射等問題,與義大利調查報導團體IRPI(Investigative Reporting Project Italy) 合作,做出了輻射與震度的動向網頁。同時,WIJP的研究員也從社會科學的觀點,對獨立調查報導活動的經濟模式進行研究,並試圖開發出一個能夠永續經營的模式。Waseda Chronicle就是WIJP的研究產物,或者應該說是WIJP開發出來的新媒體組織型態。
目前擔任總編輯,同時也一肩擔負起所有言論責任的渡辺周(Watanabe Makoto),四十出頭,曾經歷任過電視台與《朝日新聞》的記者,專長醫藥醫療問題。渡辺周在朝日新聞時代就有過獨家報導被上頭壓下不發,對報社組織幻滅的經驗,他在2016年毅然辭掉年收上千萬日幣的報社工作,投身Waseda Chronicle。其他的記者們,也幾乎都是主流媒體出身,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菁英記者(elite kisha)」。他們不僅熟知主流媒體的採訪運作邏輯,體驗過一拿出名片的威風,也經驗了精心挖來的獨家卻無法刊載的苦悶。這些獨家,有的觸及了廣告企業的龐大利益,有的揭露了政治權力的黑暗面,但都在報社的「謹慎考量」之下,無從見天日。
目前包括渡辺周在內約有10名專職工作人員,以及十數名來自各大學的學生調查員,全員皆為無給職,不但如此,Waseda Chronicle的辦公室不到3、4坪的小房間,還是記者們自掏腰包向早稻田大學租借的。Waseda Chronicle雖然是早大新聞研究所開發的獨立媒體,但是其財源與人事,以及報導內容皆與大學無關,保持中立獨立的運作模式。Waseda Chronicle主要的,也是唯一的財源,是依靠一般市民的捐款,包括長期的小額捐款(每月1,000日幣起跳),以及眾募基金(crowd funding)。
第一波的系列報導〈被買賣的新聞(買われた記事)〉上線之後,設定了日幣350萬元(5月底截止,相當97萬台幣)的眾募基金目標。7天後突破日幣1百萬,第12天突破了2百萬,第19天達到350萬日幣的目標,目前還在累積中,截自4月初為止,共募集了約485萬日幣(約135萬台幣)。但目前的募款成效,仍不足以支撐整個採訪團隊的人事採訪費用,因此目前渡辺周等記者,仍是以專職但無給職的方式,每天繼續挖掘新聞,希望未來財源穩定後能領取薪資。
Waseda Chronicle出手第一招能夠得到這些不小的迴響,是因為他們直搗虎穴,挑戰了一般主流媒體不敢碰的議題。第一系列所報導的對象,是日本最大世界第六大的廣告代理商「電通(Dentsu)」與日本最大的通訊社「共同通訊社(Kyodo News)」,雙方共同聯手製造假新聞真廣告的問題。
從2016年4月的準備期,就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一連串的採訪取證工作。為了檢證消息來源提供的內部資料,記者們「直擊」問題的核心人物與組織,並活用資訊公開法規,向政府相關單位要求未公開的資料與統計數據,細細推敲抽絲剝繭的調查過程中,一一將證言交互比對驗證,揪出問題的核心。從開始採訪到第一篇約5千字的調查報導和影像出爐,總共花了約10個月的時間,對此,渡辺周說:「採訪調查就算進行到9成,如果剩下的1成沒有勝算的話,整個調查報導就無法完成」。凸顯出調查報導需擔負大量的時間與風險成本的特色。
報導內容中揭露了電通如何透過子公司(百分百持股)「電通PR」內部的「健康日本21推進論壇」事務局,將有利於特定藥商與藥品宣傳的PR稿,交由共同通訊社百分百持股的子公司「KK共同」記者撰寫內容相似的新聞稿,再由共同通訊社供稿給日本各大地方報社登載。據Waseda Chronicle的調查,有14家地方報社直接一字不改的刊載共同通信的這個新聞稿。電通歷年來在共同通訊社成功發稿之後,依每份報導的「份量」,給予幾十至上百萬日幣的「成功報酬」。
日本的厚生勞動省規定,需醫師處方的「醫療用藥品」不得進行任何廣告宣傳,因此藥商與廣告代理商們為了提高新藥品的知名度與銷售量,莫不絞盡腦汁。
根據Waseda Chronicle的報導,「電通PR」和「KK共同」巧妙地將宣傳稿披上「採訪報導」外衣,不直接提及藥品名稱或藥廠,藉由業界權威的發言(以某某教授證言),引導讀者某項新藥品具有更好療效,卻未提醒讀者相關副作用或是可能致死率。據Waseda Chronicle挖掘出的證言得知,這樣的做法在業界已持續二十幾年,幾乎已成為常態。也就是說,攸關人命的新聞報導,背後卻存在著買賣的事實。
將這個行之有年的陋習揭露給讀者的,不是日本的大媒體或是公共放送NHK,而是默默無聞的Waseda Chronicle無給職記者們。截至3月底為止,有關電通與共同通信社的假新聞真廣告內幕,總共發表了以下5篇報導。
- 「從電通集團來的「成功報酬」」(電通グループからの「成功報酬」)(2月1日)
- 「用國家的招牌做生意」(国の看板で「ビジネス」)(2月9日)
- 「關乎性命的新聞最容易被刊載」(命にかかわる記事は載りやすい)(2月21日)
- 「共同通訊社來的『道歉』」(共同通信からの「おわび」)(3月2日)
- 「二十年前就開始了」(20年前には始まっていた)(3月27日)
每則報導的間隔,短則一星期,長則兩星期以上,對一般求快求新的媒體或讀者來說,或許會有稍嫌不足之感。但每則報導在上線之前,為求內容的精確與無誤,記者與顧問律師再三的討論各項事實,確認百分之百沒問題之後,才上載提供給讀者,或多或少破除了網路媒體就是求快求新的迷思。當然,如何「趁熱打鐵」影響輿論的形成,是Waseda Chronicle目前最大的課題,要快還是要正確?顯然不是一個單項選擇。
對於Waseda Chronicle所挖掘出的內幕,當事人的共同通訊社一開始表示這是「重大的事實誤認」,並寄出存證信函表示抗議。但在之後又被披露出,共同通訊社承認新聞稿是由「KK共同」的內部人員撰寫,並且主張收取的報酬屬於合理的仲介費,並無不法。而截至目前為止,電通與共同通訊社的社長,則一直拒絕Waseda Chronicle的採訪要求。而其他主流媒體,則噤聲旁觀。
但整體來看,日本近年的報導言論空間,在安倍晉三政權下呈現一片緊縮的傾向。日本在「無國界記者組織(RSF)」所評比的媒體自由度結果中,由2010年的11名,劇降至2016年的72名(台灣51名,韓國70名)。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除了2013年的「特定秘密情報法案」的國會強行審查通過,2014年《朝日新聞》因承認慰安婦與核能事故相關報導的錯誤,而受到同業與社會言論群起撻伐的事件,以及2015年以來,多位以批判政權著名的新聞性節目主持人陸續被迫下台,顯示出近年來的日本的媒體言論,呈現了前所未有的保守化與自我審查的濃厚風氣。
安倍政權對各大媒體,顯露出毫無忌諱的「鞭子與糖果」兩面對策。對願意「揣測上意」,以官方發表的資訊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媒體記者,給予獨家專訪的機會。而對政權找碴多所批評的媒體記者,除了指名道姓拒之門外,就是乾脆對電視台祭出「放送法」大鍘,揚言取消營運執照。再加上大環境經濟復甦未如預期,廣告收入與讀者訂閱人數不見恢復,各媒體莫不紛紛裁減緊縮花錢又花時間的調查報導人力,以節省成本。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純粹立基於新聞學基本規範的調查性報導,似乎遙不可及。但反觀世界其他各地,2016年4月的巴拿馬報告(Panama Papers)揭露出各國政治經濟權貴如何「合法地」掩藏其龐大資產,震撼了全世界,也再次凸顯了調查報導對民主社會的重要性與必須性。在面對新聞報導娛樂化,眾人紛紛批評卻又不見任何轉機,及至目前進入後真相(post-truth)的報導危機之下,而有了早稻田大學新聞研究所Waseda Chronicle的出現。
Waseda Chronicle上線僅2個多月,要談到它如何影響日本的媒體環境,以至於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還言之過早。它目前仍要面對財源基礎如何穩固,以及如何在目前有限的資源環境下,以最低成本完成最高品質的調查報導成品等課題。然而,在一個民主的公民社會中,記者不應該是義工,調查報導不應該是免費贈品,也更不是茶餘飯後的閑聊八卦話題。媒體應該是一個社會自我審視的一面鏡子,以及測量良識正義的尺度所在,而由市民社會支撐,支援其存在。
Waseda Chronicle是投向大海的一顆小石頭,掀起了一片小漣漪,希望它的波紋,能夠引起更多的共鳴,形成更大的漩渦,影響並改變已走向瓶頸的媒體環境。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