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投書】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嗎? 從科學研究角度看5個常見問題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近日,隨著婚姻平權法案的推動,同志權利再度受到關注,而某部分的討論聚焦於同志雙親領養小孩的議題。有一定比例的民眾即便支持同性婚姻,但對領養議題卻持保留態度,擔心這樣的家庭結構不利兒童與青少年的發展。事實上,這個議題在歐美學界已累積了為數眾多的研究成果,而多數結果顯示這樣的擔憂並不受到科學研究的支持。我想分享這些研究結果,期待提供大眾更多溝通對話的資料。

美國早於1973年將同性戀自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中移除。1980年以降,同性家長對兒少發展影響的研究陸續發表。2013年,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公開表示:支持同性配偶享有同等的婚姻權與子女撫養權(包括寄養與領養 ),以追求兒童最高程度的安全與福祉。這份聲明從兒童人權角度出發,列舉會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例如:穩定的社經環境、社區資源、歧視等),並明確表示雙親的性傾向並非這些影響因素之一

目前最常見的5個對同性雙親收養子女有疑慮的說法,其實都能根據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研究結果做出回應。

一、同志家庭的子女,在個人心理發展上會不會有問題?
維吉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帕德森(Charlotte Patterson)分別於1992年與2013年發表學術論文
Patterson, C. J. (1992).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Child Development, 63(5), 1025-1042. Patterson, C. J. (2013).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Psychology, law, and policy.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1(S), 27-34. 本文乃根據Patterson在2009年美國心理學會受獎演說稿改寫而成,原稿亦於2009年刊登於知名期刊American Psychologist。
,回顧自1980年代起的相關文獻,發現大部分的研究結果相當一致:同性雙親與異性雙親的子女,在個人心理發展、性別發展、社會關係上,並沒有顯著差異。該報告中提及的心理發展層面廣泛,包括自尊感、自我概念、憂鬱症狀、焦慮、道德發展、偏差行為、藥毒使用、學校適應、智力等等。(「性別發展」與「社會關係」的討論留待第二點與第三點):
事實上,甚至有部分研究顯示:同性雙親的子女在某些發展向度上更優於一般家庭的子女。美國全國女同志家庭長期研究(National Longitudinal Lesbian Family Study,NLLFS)就發表過類似的結果。NLLFS從1980年代開始追蹤一群女同志家庭的子女發展,是目前在相關議題上最長期、規模最大的研究專案。在研究團隊發表的眾多論文中,有一篇發表於2010年的研究
Gartrell, N., & Bos, H. (2010). US national longitudinal lesbian family study: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17-year-ol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126(1), 1-9.
發現,同志母親的青少年子女在社會、學校/課業、整體能力上都高於一般父母家庭中的子女,而且較少出現社交問題、常規破壞、攻擊性、行為問題 (externalizing problems)。
然而,即便有這樣的研究支持,心理學家也不敢根據少數結果,妄下「同性雙親家庭優於異性雙親家庭」的結論。負責任的研究者多半會採用比較保守的說法
Patterson, C. J. (2013).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Psychology, law, and policy.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1(S), 27-34. 本文乃根據Patterson在2009年美國心理學會受獎演說稿改寫而成,原稿亦於2009年刊登於知名期刊American Psychologist。
——同性家庭的子女「至少與異性家庭子女發展適應得一樣好」。這種謹慎的態度在討論有重大影響的社會議題時尤為重要,切忌根據少數個案過度類化,或是引用少數不嚴謹的文獻做出不當結論。這點留待本文第四點討論。
二、同志家庭的子女,在性別發展上會不會有問題?
性別發展可以從3個面向來討論: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別認同 (sexual/gender identity)、性別相關行為(gendered behavior)。性傾向是指個體在生理上是受到哪個性別吸引。性別認同是指個體認定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異性戀或非異性戀。研究顯示
Patterson, C. J. (2013).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Psychology, law, and policy.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1(S), 27-34. 本文乃根據Patterson在2009年美國心理學會受獎演說稿改寫而成,原稿亦於2009年刊登於知名期刊American Psychologist。
,同志雙親與異性父母的小孩在這些向度上沒有差異。
尤其一般認為
Santrock, J. W. (2016). A topical approach to life-span development (8th 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Education. 本書第十二章有概略介紹,書末亦有詳盡的文獻列表。
,性傾向受到生理機制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更不容易隨著收養與否而改變。換句話說,所謂「小孩被同志收養就會從異性戀變成同性戀」的擔憂,是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的。
性別相關行為(或稱「性別角色行為」,sex/gender role behavior),是指個體的行為是否與社會中常見的男/女行為一致。派德森所回顧的文獻
Patterson, C. J. (2013).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Psychology, law, and policy.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1(S), 27-34. 本文乃根據Patterson在2009年美國心理學會受獎演說稿改寫而成,原稿亦於2009年刊登於知名期刊American Psychologist。
一致地指出同志家庭與異性家庭的子女在這個向度上也沒有差異。不過亦有研究顯示
Goldberg, A. E., Kashy, D. A., & Smith, J. Z. (2012). Gender-typed play behavior in early childhood: Adopted children with lesbian, gay, and heterosexual parents. Sex Roles, 67(9-10), 503-515.
,同志家庭的兒童在遊戲時,比較不會落入傳統性別分化的窠臼裡(例如:女孩一定要扮家家酒,男孩一定要玩工具組;女孩一定怕髒,男孩一定喜歡推擠打鬧)。

這個「不落入窠臼」的研究,有時會被誤讀為「同志家庭的孩子會變得男不男、女不女」。但事實上,該研究反映的是同志家庭的孩子對性別的理解比較不僵化。試想:家裡有個貼心會照顧人的暖男兒子,或是有個像《勇敢傳說》(Brave)裡梅莉妲公主那樣敢於接受挑戰的女兒,難道不好嗎?

再者,對「性別相關行為」這件事情的擔憂本身其實已經反映了性別偏見——我們已經預設了男孩/女孩一定要有某種行為氣質才正常,可是說到底,這也只是一種刻板印象,陰柔的男孩與陽剛的女孩本身並沒有問題。重要的不是孩子們看起來像不像典型的男孩或女孩,而是他們能不能擁抱自己真實的性傾向與氣質。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氣質本身並不會傷害孩子們,會傷害他們的是歧視以及二元對立的男女角色觀點

心理學家二十多年前就提出
Bem, S. L. (1995). Dismantling gender polarization and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Should we turn the volume down or up?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32(4), 329-334.
:拋棄性別角色二元對立觀有助於建立更平等的社會,實證研究也發現
Pauletti, R. E., Menon, M., Cooper, P., Aults, C. & Perry, D. (2016).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new look with new measures. Sex Role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同時具備傳統男性與女性角色特質的孩童(androgyny)通常有比較正向的發展,例如較佳的心理健康、較高的自尊感、較少的性別歧視思維等。
三、同志家庭的小孩會不會容易被欺負?
同志家庭的小孩的確會聽到同儕用負面語句取笑、評論自己的家長,但整體而言
Patterson, C. J. (2013).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Psychology, law, and policy.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1(S), 27-34. 本文乃根據Patterson在2009年美國心理學會受獎演說稿改寫而成,原稿亦於2009年刊登於知名期刊American Psychologist。
,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關係(與家人的關係、同儕關係、在同儕間受歡迎的程度、是否受到欺凌等)仍然與異性戀家庭的小孩無異。雖然我們直覺上可能覺得,來自這麼不一樣的家庭,必定不利其同儕關係,但同性雙親子女的發展研究結果
Patterson, C. J. (2013).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Psychology, law, and policy.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1(S), 27-34. 本文乃根據Patterson在2009年美國心理學會受獎演說稿改寫而成,原稿亦於2009年刊登於知名期刊American Psychologist。 Rivers, I., Poteat, S. P., & Noret, N. (2008). Victimiz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ong among children of same-sex and opposite-sex coupl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4, 127-134.
Wainright, J. L., & Patterson, C. J. (2008). Peer relation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female same-sex par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4, 117–126.
並不支持這個假設。

可能原因是,異性家庭的孩子也因為其他理由受到相似程度的欺凌(例如: 身材、外貌、課業、社交技巧、家庭社經地位等等),這表示孩子們會因為各種因素被欺負,不管來自同性戀或異性戀家庭。所以,重要的是改變歧視的文化,而不是因為擔心歧視就剝奪孩子被同性雙親領養的權利(這裡將被領養視為孩子的權利,是因為育幼院的人力與雙親兩人比起來,可以給單一小孩的關注與照顧是比較少的)。

四、但我聽說過同志家庭的小孩在發展上出了問題,甚至還看過一個支持這種說法的研究報告。我要如何理解這些矛盾的資訊?

這邊要回到上面說的「切忌根據少數個案過度類化,或是引用少數不嚴謹的文獻做出不當結論」。

最近有一個有名的個案常被拿來用作反對同性雙親收養孩子的例證。范達娜(Millie Fontana)被兩位同性戀母親收養,但她說她總是很渴望生命裡有父親(不過根據這段影片,除了這點之外我們並不清楚她是否遭遇到其他發展上的困難)。然而,只看個案的缺點是:我們不知道這樣的孩子有多少。反方可以找到范達娜這樣的個案,但正方也能找到沃爾斯(Zach Walhs)這樣的例子——一個被兩位同志母親撫養長大,並以此為傲、支持同婚家庭的青年。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個案理解個別差異,但關於收養對孩子的發展影響是好是壞,仍然應該根據多方研究資料定論,而不能只依賴個案。

另外,是關於文獻引用的嚴謹度。2012年,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社會系副教授瑞格能瑞斯(Mark Regnerus)發表了一篇論文
Regnerus, M. (2012). How different are the adult children of parents who have same-sex relationships? Findings from the New Family Structures Stud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41, 752-770.
,指出同性家庭孩子在多個發展面向上表現都劣於異性戀雙親家庭。這篇文獻常被反對同婚的團體引用,認為同志雙親會養出發展偏差的孩子。但該研究已經被許多著名學者批判過,稱之為不負責任的差勁研究
例如他的同事安伯森(Debra Umberson)教授,請見連結
。其影響之廣,甚至有人成立網站,專門探討這個研究的問題。
該研究
該研究在利益迴避上也受到質疑,因為研究經費有一大部分來自於反同團體。本文僅就其研究方法作討論,其他關於經費來源、作者立場等批評可參考此網站
的主要問題在於拿不對等的家庭樣本作比較。研究中的異性戀家庭樣本全部都是結構穩固的家庭(雙親從孩子出生到進行研究時持續保持婚姻關係;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則不納入該組樣本),但同性家庭卻採用非常寬廣的定義──只要這個受試者的生父母或養父母在其兒童時期有過同性伴侶,不論該受試者是否與其同性戀父母同住、或是其同住家庭有無經歷過離婚、再婚等家庭結構的改變,一律歸入「同性家庭小孩組」。

前面提過,穩定的環境是良好成長的關鍵。當這個研究的異性家庭樣本已經先排除了不穩定的家庭結構時,所看到的結果自然會比較正向(要特別強調的是:這裡並不是說異性戀家庭的離婚率比較低、家庭關係比較好,而是作者已經選擇性地把可能不利的樣本排除)。

反對同婚的團體往往引用這則不嚴謹的研究結果(有時加上數則相關文獻輔以不精確的解讀),做出「同志家庭對兒少發展有害」的聳動結論。但回頭看看那些詳讀過去二、三十年文獻資料的學者們,儘管看到了2010年NLLFS 那樣有利於同志平權的報告,也不敢因為自己的立場,隨便做出「同志家庭對兒少發展有益」的結論。這種態度是所有人在引用資料的時候都應該學習的。

五、上面這些結果來自歐美先進國家,所以小孩受到的壓力沒這麼大。台灣社會 可能沒這麼成熟,所以是否應該多給台灣社會一點時間,準備好了再開放領養?

上述研究雖然來自歐美,但涵蓋了自1980年代一直到最近幾年的研究。歐美同志的處境在80、90年代是相當艱困的,但即便是當時的研究報告,也多顯示同志家庭的孩子在發展上與他人無異。有一個可能是社經地位較好的同志伴侶才會去領養小孩,也才領養得到,所以他們有比較多心理社會資源能提供孩子支持,抵抗不利的大環境。同志家庭收養若在台灣開放,有機會依循這些歐美國家的軌跡。

此外,在台灣現行體制下
可參考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以及兒福聯盟整理的收出養相關法規
,收養家庭必須經過社工機構的評估,確保出養的孩子能進入一個穩定健康的家庭環境。相較於讓孩子留在人力資源相對稀少的育幼機構,讓孩子進入一個有雙親的環境,或可提供孩子更多照顧。畢竟,如同美國兒科學會所強調,會影響孩子成長的是環境的穩定度與友善性、以及資源的充足度,而非父母的性別或性傾向。
因此,若大多數的民眾對同性戀已有一定程度的接納,那麼不管是站在同志父母權利觀點或是兒少福利觀點,開放領養似乎都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這一點也是國內專家學者這幾年努力想與社會溝通的重點
政大心理系李怡青教授2014年10月16日立院婚姻平權法案公聽會第一輪發言
。當然,同時間社會也要繼續努力消除對同志家庭的歧視,並在領養機制上對同性與異性領養家庭審慎把關。當異性家庭與同志家庭開始接觸,我們就有機會用實際的了解來取代想像出來的偏見。

以上提及的研究包括質化與量化報告,資料來源包括兒童青少年自我報告、父母報告、他人觀察、同儕報告等,資料收集方式有單一時間點收集也有長期追蹤調查,並不乏使用具全國代表性樣本之研究。綜觀這些研究,整體而言,同志家庭與異性家庭的孩子在成長結果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本文最後,以派德森
Patterson, C. J. (2013).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Psychology, law, and policy.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1(S), 27-34. 本文乃根據Patterson在2009年美國心理學會受獎演說稿改寫而成,原稿亦於2009年刊登於知名期刊American Psychologist。
回顧這幾十年的資料之後所下的結論作結,期待台灣在同志平權上能不斷進步:
針對同性雙親與子女所作的研究,其結果顯示沒有理由在法律制度上歧視同性戀家庭。 It is concluded that research findings on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provide no warrant for leg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families.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