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雷叔雲/失理,不,失禮的社會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最近,有人並不曾輔導受刑人鄭捷,卻謊稱擔任他的教誨師,並「違反」規定與倫理,公開透露「教誨」細節。之前,首都市長在正式場合獲英國交通部長贈議院懷錶後,公然說:我又用不到,拿去破銅爛鐵還可賣錢。天天,幾乎都可見立委或議員罵街似地「審問」備詢官員,空話滿天飛,政策辯論卻難得一見。

公眾人物失言、失態、在媒體舞台上爭相搏命演出、擅用一幀圖一句話來作指控或鼓動、打腫臉充專家⋯⋯,相較於躁動的台灣社會,《華爾街日報》4月1日週末版,出現了一篇題為〈中國智慧學院〉(College of Chinese Wisdom)的非主流文章,別被題目誤導了,這倒不是為孔子書院宣傳,而是摘自一位哈佛大學教授和一位作家合著的一本新書。一開頭大意這麼說:

⋯⋯大學生啊,社團、義工都試過了,還沒找到自我嗎?到孔子、孟子、莊子的世界裡去找吧!這些兩千多年前的聖人不認為有一個真實不變的、一元化的自我。自我,複雜多面,要到多維度的人際關係裡去找。孔子認為不妨照禮行事,行禮如儀(“as if” rituals),假戲真做,反而助你成長⋯⋯

禮?儀?話題稍冷,卻觸到了一個中華文化的亮點,從美國人口中說出,幾乎像出口轉內銷般諷刺。然而,中華文化裡確有些好東西,不能不說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資產。禮,就是其中之一。

Fill 1
傳統東方思維中,是由「關係圈」(或者說倫常)來定義的個人的存在。(攝影/吳逸驊)

魯迅寫下「禮教吃人」的那個時代,為人詬病的是,過多的外在形式綁束了個人的內心。而今天正好相反,我們反要擔心公眾人物內在修養太過貧乏,以致外在形式想演都演不來了。

禮,淡出了集體記憶

傳統東方思維中,並不去探究「我思故我在」這一類有關獨立個體的議題,而是由「關係圈」(或者說倫常)來定義的個人的存在,每個圈子都有各自獨有的記憶、語言、情誼和互動方式,人就在大大小小、交集或不交集的社會網絡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離開了所有的關係,無法說得清自我是個什麼東西。 

在各個關係圈中定位自己之後,接收與表達訊息的人際介面,就是「禮」。

不知打從什麼時候開始,「禮」外化成了「儀」──人際往來的外在形態,如多禮、有禮、禮貌、禮物、禮數、禮節、敬禮。同時,這些字詞逐漸生出客氣和操作的意涵,甚至隱約透出虛偽和矯飾的意味,如現代人口中的禮尚往來、行禮如儀、禮多人不怪。於是,禮的精神也淡出了人們的集體記憶。

古人認為,禮,是不懂的事不應鐵口直斷,懂的事不必自誇驕人(註1)
《禮記‧曲禮.上》:「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禮,也是不隨便取悅他人,不隨口說做不到的事,不輕率做出逾越身分的舉動,不隨意侵侮他人,不輕易跟人熱絡套交情(註2)
《禮記‧曲禮.上》:「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
。而且,形而上的道德仁義,非禮不能落實;要移轉社會風氣、導正集體能量,非禮不能面面俱到(註3)
《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風俗,非禮不備。」        
無理,不,無禮取鬧

用這把標尺來衡量,我們的社會有禮嗎?遺憾地說,聚光燈越強,「禮」就越發蒼白貧血。因為對立、狂妄和衝撞,用色大膽潑辣,容易抓住眼球,而「禮」多是柔和中間色,氣勢看似不壯,因此沒有市場。

無禮,常以語言暴力形式出現,起因通常是認為對方無理,因此己方自然也不必講理,或者自忖己方不足以理服人,所以從頭開始就沒打算講理,一心耍賴、強出頭。這樣從心理暴力出發,聽覺器官會封閉,發聲器官會氾濫,就變成無理,不,無禮取鬧,結果拉低了整體社會的平均智商、情商以及生產力。

行動暴力是公認的暴力,心理暴力和語言暴力何嘗不是暴力的一種?這是對尊嚴的霸凌!無人樂見暴戾的社會,但公眾人物卻在一步一步繪製與我們期望相左的社會藍圖。

尊重而已
禮從哪裡來?不過是一份發自心底的尊重(註4)
《孝經》:「禮者,敬而已矣。」
,尊重自己,並尊重他人,然後贏得尊重。無論在引車賣漿者之前,廚房飯廳之內,社交網站和自媒體上,質詢台議事桌之後,還是在攝影機麥克風蜂擁而上的當下,「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缺了尊重,人就無禮,也無理可言;有了尊重,才合於禮,也必合於理。唯以「揖讓而升,下而飲」有分際、有分寸的君子之爭,才能彰顯理之所在。

甫過世的矽谷導師級管理「教頭」(The Coach)比爾‧坎貝爾(Bill Campbell, 1940~2016)把「尊重」放在公司文化的首位,他說過,如果某人一直不尊重同事,嚴重到同事都覺得他根本聽不進意見,這人就該捲鋪蓋走人了。他提到,谷歌創辦人賴瑞.佩吉(Larry Page)最自豪的一點,就是他能讓高階主管都謙卑面對本身的工作。

其實坎貝爾不過是緊扣著東西哲人和宗教人物一再的叮嚀來行事,簡單稱為「道德黃金律」(The Golden Rule),意思就是《論語.衛靈公》中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正面說,則是「己之所欲,施之於人」。「未獲尊重」,常讓人受傷,少有不在乎、不反擊的,可見是人所不欲,以此反證,「受到尊重」正是人之所欲,因此,黃金律鋪墊了人際的道德底線。

各讓三尺

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接獲家鄉桐城來書,說重修府邸時因宅界跟鄰人起了衝突,家人一口氣吞不下去,一狀告到縣衙,他於是在家書上批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把這個事件擺在歷史長河中來宏觀。所幸家人想通了,退讓了三尺,鄰家感動之餘,也自動退讓三尺,成為有名的「六尺巷」,事件喜劇收場。

無禮待人的公眾人物或許不知道,有禮的表情是很有魅力的,有禮的言語是雋永的,有禮的人格是可以傳世的。他們或許也不知道,自己僅把對方當成概念性的模糊存在(譬如說,若對方政黨屬性不同,就必定是具威脅性的對手,而非可敬的對手;若對方是中低階公務員,就必定偷公家時間看報紙辦私事,而不知敬業⋯⋯),卻看不見對方跟自己完全一樣,有血有肉、有愛有夢、有理想有感情、會因讚美而翱翔、因受叱而折翼。他們更不知道,一念敦厚,會觸到人心中的柔軟地帶,很容易受到同等溫柔的回報。久而久之,聚光燈下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舞台風景。

侵越他人宅界,人人看得見是無理而且無禮的,侵犯他人尊嚴領域則是無形的越界。我們的公眾人物,先且不談「禮」的素養,什麼時候至少在「儀」的門面下點功夫,也優雅地各讓三尺,傳為佳話呢?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