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0)1月中旬開始,中南半島上各國陸續傳出COVID-19(亦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第一起確診案例,而且這些初期的案例都是境外移入,患者均是中國籍。隨著COVID-19在世界各地擴大蔓延,開始有人從傳染路徑上歸納出「愈是親中的國家,疫情愈加嚴重」這樣的論點。
這樣的說法,卻很難在緬甸這個國家的疫情發展上獲得強烈證明。在中南半島五國中,與中國無論是地緣或是政治上都很親密的緬甸,至3月22日為止,神奇地保持著零確診的紀錄;直到23日晚間11點多,緬甸衛生部終於宣布出現2名由美國與英國入境的緬籍確診患者。
只是,即使同時期緬甸的COVID-19患者數目,相較於其他周邊中南半島國家動輒幾百例的情況相比,顯得有驚無險,但這樣的紀錄並沒能讓緬甸政府鬆口氣,因為該國經濟已在全球疫情延燒以及親中的路線之下,逐漸陷入困境。
緬甸與中國雖有超過2,200公里的邊界接壤,兩國並非一直友好。上任總統登盛(Thein Sein)任內,就曾因停建由中國出資位於緬北的密松水壩,以及數度發表親西方言論而使雙方關係降至冰點。但事實是,中國早已成為緬甸在振興經濟與擴大內需路上一個無法忽視的夥伴,根據緬甸的工商登記主管機關──投資及工商行政局(Directorate of Investment and Company Administration)統計,自1988年至2018年這20年間,當局核准的中國投資金額就佔了全部外資的四分之一,以202億美元居冠,而且中國也已經超越新加坡成為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
在今年的1月18日,正當緬甸當局因為羅興亞人飽受西方世界批評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年度首訪卻是選擇了緬甸,這距離上次中國國家主席訪緬已是19年前的事。在緬甸遭西方國家孤立之際,習近平的造訪猶如雪中送炭,此行標誌著兩國重修舊好以及開拓未來合作的無限性。
然而在這波疫情下,中國今年1~2月工業、消費、投資三項主要數據都是歷史新低,自身難保。緬甸的觀光旅遊業、成衣加工業以及與農業相關的邊境貿易更是先遭受中國停工影響,接下來還要因應歐美需求減弱的第二波衝擊。先從觀光旅遊業說起。
緬甸自1980年代末解除鎖國後,成為世界上旅遊業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之一。來自中國的旅客,從2008年以來都是以雙位數的速度成長,從3萬人擴增到2019年的近75萬人。
但是,根據世界銀行剛出爐的COVID-19對東亞與太平洋各國經濟的影響報告,緬甸今年的經濟挑戰主要來自中國與世界需求的減緩,中國影響特別龐大。以廣義來看,貢獻緬甸GDP達16%的觀光旅遊產業──包含飯店、餐廳、交通、旅遊行程等,就感受到中國遊客量急劇下滑的衝擊。
今年1月來緬的人數仍有超過20萬人之譜,較去年同期成長了25%。然而隨著疫情擴散,2月起國際旅客開始取消行程,也讓緬甸的觀光業者感受到壓力;特別是來緬的外來遊客中,又以中國遊客佔近2成為最大宗。
2月初的仰光,紅燈籠仍高掛整條街道,還能感受到當地人歡慶農曆年的餘溫,但一名仰光市中心四星級飯店的女員工表示,農曆年過後來客量明顯下滑,她也開始擔心接踵而來的旅館裁員潮。
另外,瓦城曼德勒是中國遊客最愛到訪的緬甸城市之一,由昆明出發的直飛航班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擁有豐富佛寺遺跡的曼德勒總能見到許多前來朝聖的中國遊客。然而,當地重要聖地瑪哈穆尼寺自1月以來每日的訪客數量幾近腰斬,雖然仍有西方遊客,但中客的缺席讓寺廟的觀光收入銳減近40%。
緬甸飯店旅遊部副部長丁拉(U Tin Latt)向當地媒體表示,中國遊客停止出國旅遊,意指他們直接失去了2成的客源;隨著各國疫情升溫所帶來的旅遊禁令,估計今年的緬甸觀光人數會比以往下滑20%至50%。另外,緬甸旅遊旺季通常將在6月雨季來臨後告終,政府為了防疫也已取消了今年4月潑水節的所有活動,這無異於提早終結了今年的旅遊榮景。亞洲發展銀行(ADB)更已預測,緬甸會因此損失至少10.6億美元,甚至可能多達31.9億美元的觀光收益。
3月26日仰光的街頭出現上千名年輕女性,因為成衣工廠預計要在隔週解聘共8,400名的員工,她們就是其中的一員。事實上,這群女工的工廠並非特例。《緬甸時報》(The Myanmar Times)3月26日報導指出,全緬甸500家成衣加工廠中至少有20家關門,將造成1萬名勞工失業。
緬甸,在全球成衣產業鏈裡,屬於來料加工的一環。工廠收到外國買主的訂單,從中國進口布料進行需要大量勞力的剪裁、縫製與包裝後,再交由物流業運到買主指定的市場。緬甸成衣加工業在過去幾年呈現高速成長,出口總額從2015年的9.8億美元成長到2018年的45.9億美元,佔緬甸出口總額的比率則是一路從7.8%,拉高到30%。這個產業,同時支撐著緬甸國內超過40萬人的生計。
緬甸成衣廠用以加工的布料有9成仰賴中國供應,其餘分別從印尼、韓國以及越南進口。自從12月底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出COVID-19疫情後,中國的布料供應就逐漸減少,沒布可剪、可縫,15家工廠宣布倒閉,5家則是從1月開始暫停營運,其他400多間仍在營運中的廠家,也陸續資遣員工、實施無薪假或是減薪。
一名遭資遣的成衣廠員工向當地媒體表示,4月潑水節期間是很難找到工作的,再加上同一地區的成衣廠也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陸續關閉,人們只好試圖到更遠的地方尋求生機。如她一般,靠著每月約新台幣5,200元支撐一家五口生計的人們不在少數,因此緬甸的勞權組織也嚴陣以待,除了要幫助失業的員工盡速重回職場外,也要全力防堵經營不善的業主利用疫情作為剝削勞工、非法解雇的藉口。
雖依照中國當局的報告指出,原物料供應應到4月底才能恢復到正常規模,緬甸當地工廠業者則是「聽說」中國布料供應商在農曆新年前生產的料會開始慢慢輸出到緬甸。只是,供給端恢復了,但是需求端的歐美市場,則是才開始面對挑戰。
佔緬甸成衣出口量70%的歐盟國家,由於當地逐漸實施全面暫停非必要商業活動的防疫政策,許多店舖無法正常營業,自3月中起便告知緬甸業者取消訂單。緬甸成衣製造協會(Myanmar Garment Manufacturing Association)主席梭敏(U Myint Soe)就表示,他們已經開始從中國方面取得原料,但歐洲買主卻開始取消訂單,這使得成衣廠只能繼續關閉甚至遣散員工。另外,美國方面也開始取消訂購,目前只剩日韓尚未停止進口。
緬甸鄰國包括印度、孟加拉、中國、寮國與泰國,與中國的邊境長達2,200多公里,兩國之間邊境貿易往來頻繁,根據緬甸商務部的統計,在COVID-19擴散前,邊境貿易區加總的單日貿易金額是在1,000萬到1,400萬美元,疫情爆發後,每天只剩下100到200萬美元。
在緬中邊境貿易中,位處東北的木姐(Muse)是最大關口,高峰期一天進出的金額就可以拉到300萬美元。
根據關注緬甸動態的媒體《伊洛瓦底》(ဧရာဝတီ)報導,與中國的交易自1月底起,近乎完全停止,木姐稻米統銷中心的代表告訴該報,這是史上第一次,95%的商業活動全數暫停。除此之外,保鮮期短的農產品像是西瓜、甜瓜等在乏人問津的狀況下,許多種植者為了避免在運輸費用上加重損失,任由作物就地腐爛或是低價拋售。據估算,自1月27日起,光木姐一個口岸就讓緬甸一天損失了與中國800萬美元的貿易額。
除了貨物銷售不出去之外,運輸業者也受到波及。從以前一天10台載貨量到現在一天不到一台。業者紛紛轉往泰緬邊境和更遙遠的印緬邊境尋求生機,而鄰國的疫情加劇後也將陸續關閉陸路邊境,此一倒退在短期內看起來很難重振。由此蕭條衍生出來的問題,包含下一季度農民將沒有足夠資金再產出足夠出口的農作物量,政府勢必得研擬提供補助以及低率的貸款來幫助農民度過難關。
面對提供就業人口與關鍵國內生產總額的三大產業──觀光旅遊、成衣加工與農業都遭受衝擊,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也意識到了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她在3月11日於彬烏倫(Pyin Oo Lwin)的公開演講中,坦承國家的確正在承受COVID-19所帶來的經濟傷害,並向人民喊話政府已著手計畫振興國內經濟的相關措施,隔了一週,3月18日緬甸整府宣布第一波的振興計畫,包括貸款、減稅等措施,隔週央行宣布降息。但這些舉措對已經遭受衝擊的業界來說,不夠。
緬甸工商總會執行委員會成員梭吞(Dr Soe Tun)認為,降息雖然不錯,但是對企業主來說,人事成本是目前大問題,「其他國家政府是在幫忙企業付薪水,而不是任其倒閉。」雖然緬甸政府從社會安全基金撥出500億緬元成立振興基金,但梭吞認為企業並不適合運用這些資金,因為社會安全基金是從勞工與企業主共同貢獻,是為全國人民社會福利所用。
就在緬甸於3月23日出現第一起COVID-19確診案例,隔週在3月31日就出現了第一起死亡案例。疫情快速升溫的同時,值得檢視的是,緬甸政府是否準備好要打一場防疫戰爭?
緬甸雖然維持長時間的零確診,但在防疫的措施上,尤其是針對中國的防堵,可說是相當緩慢且消極。除了在2月1日宣布取消中國遊客的落地簽之後,再也沒有更進一步積極針對中國的防疫作為。
在觀光業上,政府僅僅呼籲國內旅遊業者不要接待中國訪客,而看似彈性的政策,卻是兩面不討好。緬甸國人害怕此一消極作為將造成疫情擴散,而中國遊客自疫情爆發以來,來緬人數已直線驟降。緬甸官方直到世界衛生組織宣布COVID-19為全球大流行後,才於3月15日中央政府發出最新肺炎防疫措施旅遊禁令,當中卻僅禁止過去14天到過中國湖北與韓國大邱的外國人入境。之前曾經到過中國的旅客,卻不在居家隔離對象之列。直到3月25日緬甸官方才全面升級旅遊禁令,本週宣布禁止所有國際民用航班落地、也暫停核發簽證。
先暫時止住外部疫情的進入,然後再把目光拉回緬甸內部。
緬甸之所以能夠在3月之前維持零確診紀錄,有一說是因為檢驗數太少。疫情之初緬甸國內並沒有檢測盒可以檢驗COVID-19,所有可疑病例檢體都須送至香港或是泰國受驗。自3月初,緬甸才陸續收到從新加坡、中國送來的檢驗盒,開始自主檢驗。直到公布確診者前,緬甸5,600萬人口中僅檢驗了200個可能的對象。
儘管中國當局宣布疫情獲得控制,武漢的日確診數已降到個位數甚至清零,但全球才正開始大流行。當世界各國與病毒的抗戰如火如荼,緬甸雖看似完美挺過第一波的疫情,其從容又保守的防疫措施,在面對經濟衰退的迅速變局以及零確診神話的破滅之後,恐怕屬於這個國家最嚴峻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