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世界衛生組織(WHO)第154屆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Board, EB)已於今年(2024)1月22日至27日於瑞士日內瓦召開,執委會由WHO會員國定期選出34名成員組成,負責審議WHO的工作報告、設定當年世界衛生大會(WHA)議程,並指引WHO組織管理之改革方向,影響了全年度WHO、WHA乃至於全球衛生治理的趨勢。
本屆執委會上,WHO已提出最新一期的基本工作計畫(fourteenth general programme of work, GPW14),這項為期3年(2025到2028年)的高階策略包含六個優先領域:
- 氣候變遷的衛生體系與社會
- 將健康納入所有政策
- 推動初級健康照護(Primary Health Care, PHC)方法並改善健康不平等
- 改善衛生體系服務和財務保障
- 防範所有新興的健康風險與威脅
- 在緊急事件中持續提供服務
根據本屆執委會之討論重點及WHO GPW14訂定之優先領域,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全球衛生研究中心預測2024年全球衛生重要六大議題趨勢為:
- 重新定義「健康福祉」,強調健康多元共融
- 強調人類、動物和環境健康的相互聯繫,及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共同責任
- 《大流行協議》與其他衛生挑戰的競逐
- 呼籲投資衛生體系才是實現人人健康的關鍵
- 推動健康與和平全球倡議
- 針對新興醫藥議題提供指引及治理建議
「健康福祉」是所有國家衛生福利政策追求的目標,但在國際上卻缺乏一致的定義及操作框架。2023年WHA中,通過了「落實福祉:透過健康促進將健康福祉納入公共衛生之全球框架」(Achieving well-being: A global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well-being into public health utilizing a health promotion approach),這是WHO首份在「健康福祉」領域通過之策略文件。該文件指出,為提高人民的「健康福祉」,我們必須因應那些需以跨部門、跨學科、全部門方式因應的疾病及健康負擔,例如健康促進、氣候變遷、非傳染性疾病、邊緣脆弱群體的健康議題等。舉例而言,透過交通部及衛福部的合作,讓民眾在通勤移動時,更願意選擇步行或騎腳踏車。
全球框架提出的重要觀念將使我們對於如何定義「怎樣才算達到健康福祉」帶來重大的變革,例如人類的健康福祉應建立在保護地球與生態系統上,以及我們應該反省以GDP為指標的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設計以人類發展為目標的公平經濟體系等。這些對於健康福祉的重新定調,將會改變未來全球衛生對於健康福祉範疇的關注面向。
此外,隨著氣候變遷議題更加受到全球領袖重視,將氣候變遷風險納入健康一體化的行動也成為趨勢。在2023年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中,WHO更宣布要擴大健康與氣候變遷的倡議,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合作,擴大對開發中國家之資金與技術協助,以建立具有氣候適應性、永續和低碳的衛生體系。
然而,這些議題往往涉及與其他部會的合作,需要更上級的機關引領相關政策方向。尤其在氣候變遷領域上,目前各國及台灣的衛生部門往往沒有單一的主責單位,或尚未有明確的政策焦點。有鑑於氣候變遷持續會是全球重要議題,因此,探索及思考衛生部門的角色並制定相關行動,將會是未來全球衛生領域的重點之一。
在2021與2022年WHA中,取得會員國高度共識的《WHO大流行協議》(WHO Pandemic Agreement)談判與《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修訂案,預計於2024年提出階段性的談判成果,並被期待可於今年WHA通過。
然而,在本屆執委會當中,WHO幹事長譚德賽博士(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指出,在《WHO大流行協議》與《國際衛生條例》修訂的談判過程中,持續遭受到假訊息的攻擊,被汙衊為是要奪取各國主權、控制民眾行動、迫害健康的陰謀。兩案的工作小組主席也分別表示,隨著國家開始將COVID-19視為感冒,談判的空間與機會正在縮小,因為各國逐漸將資源轉向氣候變遷、戰爭、癌症等其他議題,而使談判難度增加。
距離WHA前,兩案皆只剩下2次會議,若在關鍵的條款上各國仍無法達成基本共識,則將可能無法在今年WHA提出一個可以供大會通過的版本,屆時,根據相關規範,工作小組可能面臨重組、重新談判等困境,使得《大流行協議》的通過更加遙遙無期。
在全球COVID-19緊急狀態暫告段落後,WHO將議題重心轉向如何重新致力於在疫情期間被暫緩、甚至惡化的全球健康挑戰,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有關初級健康照護(Primary Health Care, PHC)和全面健康照護(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UHC)等衛生體系轉型與永續財務之推動工作。
WHO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聯合發表之《2023年UHC全球監測報告》(Tracking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2023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發現,全球UHC指數的上升速度遲緩,且UHC的進展存在區域間、國家間與國家內部的不平等。為了重申各國對於UHC的重視,2023年9月聯合國大會UHC高階會議通過政治宣言,宣示到2025年前要使UHC覆蓋增加10億人、2030年覆蓋所有人,並於2030年消除致貧性的衛生支出,以及推動各項跨部門轉型和治理工作,以加速落實UHC。
UHC作為健康相關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目標及手段,持續會是全球衛生重要議題,隨著2030年SDGs的目標截止年逐漸逼近,各國必須採取行動,並投入資源利用PHC(即基於社區、注重預防、並具有良好轉診模式的衛生體系)方法來達成UHC。
近年來,先是俄烏戰爭、後有以巴衝突,無論在WHO執委會EB或是WHA會議上,兩方陣營皆互相譴責,一方抨擊發動戰爭的國家造成無辜人民的傷亡,另一方則指責某些國家的制裁措施導致平民百姓無法獲得重要的醫療物資。WHO第154屆執行委員會花了一整天討論戰爭、衝突與和平,更通過了關於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之健康情形的決議,並討論了烏克蘭和難民接收國及庇護國的衛生緊急狀況,使得健康議題增添了濃厚的政治火藥味。在此時局,WHO努力推動「健康與和平全球倡議」(Global Health and Peace Initiative),強調「沒有和平就沒有健康,沒有健康就沒有和平」。
身為同樣面臨國家安全威脅及身處重要軍事戰略位置的台灣,更應該關注戰爭衝突與健康的討論,並積極響應「健康與和平全球倡議」,除此之外,也應以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為借鏡,以公共衛生、全球衛生的視野沙盤推演各套劇本,思考公共衛生、衛生人力在衝突中的角色及治理。
創新技術如數位健康、基因編輯、細胞治療等,在促進民眾健康、改善衛生體系效益與效率、提升疾病管理與治療成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潛力,例如在大流行期間,多款基於mRNA技術之疫苗,不僅研發、通過臨床試驗時間短於過去疫苗,更廣泛地保護了全球民眾;而遠距醫療在疫情間發揮了作用,其他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也正被利用在改善偏鄉健康、管理非傳染性疾病、增進醫院管理效率等工作中。
無論是數位健康或是細胞與基因治療等創新生醫領域皆持續帶來法規及政策等治理挑戰。WHO於2023年發表了首份「針對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產品」的技術指引文件(Considerations in developing a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human cells and tissues and for advanced therapy medicinal products),並鼓勵各國發展監管框架,以改善細胞與基因治療產品的有效性、品質與安全性。
(延伸閱讀:〈「特管法」納管基因檢測,審查大塞車、跟不上新技術,實驗室品質能把關嗎?〉)
針對快速崛起且已被應用到許多領域的生成式AI(例如ChatGPT),WHO於2024年1月發布《多模態大模型人工智慧倫理與治理指引》(Ethics and govern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health: guidance on large multi-modal models),指出多模態大模型人工智慧確實能夠在健康領域發揮作用,但仍存在產生虛假、不準確或不完整、具有偏見資訊的風險。
就全球衛生的角度而言,這些新興技術若是被用在法規或技術尚未成熟的國家,可能衍生更大的治理及倫理問題,因此持續在全球衛生領域保持對新興醫藥議題的掌握與投入,對於帶動未來議題走向、政策方向至關重要。
透過對於WHO會議及重要文件的觀察,本文預測了2024年六大全球衛生議題,這些主題皆凸顯一個關鍵趨勢:未來幾年的全球衛生議題扮演了「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不僅要協助各國脫離大流行的影響、更要啟動下一個階段改革以趕上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的到期。在這一波浪潮中,可以看到全球衛生的關注重點,已擴大到更廣泛的議題如健康一體化、氣候變遷,並開始注意到新興科技如AI、基因治療等應用,推動跨部門、跨學科的治理與行動。
儘管台灣無法正式參與WHO及WHA事務,但台灣也有許多專家在醫藥公衛領域扮演關鍵的領導角色。舉例而言,台北醫學大學李友專教授於2021年至2023年擔任國際醫療資訊協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關皚麗教授於2022年至2024年擔任國際外科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鄭素芳教授於2023年至2027年擔任世界物理治療聯盟副理事長、張必正醫師於2023年至2025年擔任世界家庭醫學會亞太區域主席等,這些國際組織都是已與WHO正式簽約具有合作關係的國際組織,台灣專家擔任這些組織的重要幹部,不僅引領該專業領域的議題發展,也提升了台灣國際貢獻的能見度。
未來,台灣不僅要在專業領域內引領趨勢,更需積極參與符合全球衛生趨勢的事務,僅僅單靠專家學者的貢獻,是不足以支撐台灣在全球衛生的角色。因此,推動台灣加入WHO及有意義地參與全球衛生討論,仍是未來不可懈怠的重要策略。除了透過官方及非官方的雙邊與多邊交流,在這些重要議題上與他國展開合作,扮演貢獻者及參與者的角色外,亦應積極推動讓台灣在優勢的新興醫藥發展議題(例如數位醫療)上扮演規範及標準制定者的角色。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