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總統大選被定調為「抗中保台」之戰,使得各組候選人幾乎沒有內政的討論,很遺憾,環境政策更是被邊緣化到幾乎消失,《礦業法》正是其中的指標。
選前,地球公民基金會在蔡英文競總成立大會時,從辦公室垂掛了大布條,用大聲公干擾會場,試圖提醒民進黨在立院最後的會議要處理《礦業法》,曾引發「迷因力量」Facebook粉絲專頁的抹紅抹藍,地球公民流失一些支持者,被檢討最多的是「抗議時機不對」。
但是事實是,只要中國霸權存在一天,台灣就會持續面臨主權危機。環境運動的挑戰是:如何讓群眾在思考如何守護民主時,能不忘對執政者的監督;也不該在選舉的時候讓重要內政問題完全邊緣化,這是台灣社會共同的挑戰。
2020大選,蔡英文總統取得破紀錄817萬張選票的支持,但民進黨的政黨票卻僅得到481萬,較上次大選下降10個百分點,這表示人民對民進黨的執政成績滿意度並不高,把選票給了小黨要制衡監督民進黨。
還記得,2016年小英總統就職時宣誓「謙卑再謙卑」,當年林全院長上台時,找了社運團體在行政院下午茶,但這樣的對話僅此一次,之後從賴清德院長和蘇貞昌院長上台,再也沒有試圖建立和公民團體對話的努力。民進黨在2020大選的選票基礎下,應重新釋出和社會商討的空間,以爭取公民社會的支持。
參與環保運動這20多年間,歷經3次政黨輪替,筆者觀察台灣最大的環境爭議,始終圍繞著大型石化、煉鋼廠開發,科學園區的擴張,以及伴隨著工業用電的需求新設「燃煤電廠」,以及開發水庫因應新增用水。
高汙染、高耗能工業的擴張,不僅碳排放失控成長,也帶來了更多汙染、讓環境與物種保育受到威脅,20年來指標物種是黑面琵鷺、白海豚、八色鳥等。
2016蔡英文總統上台,提出了非核減煤、提高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的電力轉型目標,工業政策上沒有再提出石化、煉鋼等高汙染高耗能的新案,同時標舉了「循環經濟」列入了5+2的政策,這是一條和國民黨不同的能源產業路線,我認為是很大的環境進步。
但是,民進黨的電力轉型只規劃到2025年,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也只到2020年,而2018年淨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較2005年成長8%,使得2020年第一階段減排目標恐已無法達標。
蔡總統2020年連任後,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能源轉型策略,擘劃2025年至2050年除煤減氣的電力轉型期程,對接第二階段溫室氣體減量方案及各部門減碳路徑與執行方案,並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官方與民間合作的治理平台。
而課徵「能源稅或碳稅」,秉持汙染者付費精神,讓排碳者負擔代價,將是讓台灣加速擺脫高耗能、高排碳的產業結構,促進台灣經濟新動能,同時達到減碳目標的重要工具。
同時,必須把空汙治理和能源轉型深度連結,落實14+N空氣汙染防制策略,汙染排放大戶減量,提出車輛電動化的具體時程,將能源民主與公正轉型價值導入氣候政策;太陽光電應以屋頂型為主,地面型要加強社會、環境的相關檢核機制。
在美中貿易戰下,大量台商回流帶來的新投資,政府宣稱台商回流投資已達7,000億,當多數民眾和經濟部在欣喜台商回流時,必須嚴肅面對土地、水、電力、廢棄物等攸關環境承載量的課題。
經濟部和科技部除了盤點既有工業區,也正規劃新的產業園區,使用台糖土地總計將達上千公頃。但是,新的工業區的開發面積約在70~270公頃之間,如此大面積的工業區開發,一定要經過環評,甚至二階環評,這些區位選擇未必合理,大面積的農地流失是不可逆的環境劣化,如果遇到爭議,動輒數年都還不能解決。
就時效和環境等因素,經濟部應優先努力清查既有工業區閒置的土地,開發新工業區不應如此急就章的推出。
其次,水利署雖然宣稱落實開源、節流、調度及備援等4大策略,積極辦理各項水資源建設管理工作,2018~2019年陸續完成可增加水源每日100萬噸,可確保全台各縣巿產業用水。但是,必須提醒,在台灣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水利署必須從供水單位轉為水的管理保育機關,「以供定需」,而非任由經濟發展部門予取矛求,否則將會持續加重開發新水源的壓力,造成環境破壞且徒增社會矛盾。
再者,工業廢棄物處理始終是政府不願面對的爛攤子和現在進行式,有毒廢棄物非法棄置到農地、海岸、河川,即使被查獲不法,大都沒有清理。根據《商業周刊》的報導指出:台灣事業廢棄物囤積量創新高,3年暴增137%,掩埋場容量僅剩餘9.9%,焚化爐未來5年要整建14座,垃圾燒不完,而58%回流的台商,近5年曾有汙染紀錄。
台灣要認真思考:小小的島嶼實在難以承載這麼多的「線性經濟」的製造業,走向「循環經濟」是不得不走的路,台商回流本就不該照單全收,只管提供廉價的水、電、土地和人力,而是以循環經濟為原則,樹立起新的產業規範,篩選出符合永續發展的企業,創造出新經濟的動能。
猶記2016年蔡總統當選前後,多次造訪彰化頂番婆水五金違章工廠聚落,並拋出串珍珠、田園式生產聚落、小型產業園區要來解決違章工廠問題。
隨後,更提出了520之後新增建違章工廠即報即拆的政策,一再宣示了整頓「農地違章工廠」的決心。即報即拆雖然只拆了16間,但發揮了嚇阻作用,民間團體根據稅籍資料推估,2016年以前,違章工廠年增6,000多家違章工廠,2016年之後年增約3,000家,減少一半。這執政者態度和決心的重性,更證明處理違章工廠並非不可為。
接著,行政院提出了《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版本,把520後即報即拆、中高汙染遷廠、關廠入法;低汙染工廠全面納管、清查都入法,這些是正面的;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法案中幾乎是全面就地合法的輔導方案,沒有落日時間。修法過程民間團體提出5大修正訴求,在龐大的社會壓力下,民進黨也僅勉強接受20年落日的條款。
全台農地違章工廠高達13萬家,在選區立委、縣市長的壓力下,民進黨能否落實2016年520前即報即拆,將會是蔡英文總統展現改革意志的重要指標。
在此同時,目前各縣市的公告的國土計畫草案,10萬公頃的農地極可能在這波國土計畫中消失!原因在於,中央政府並沒有在全國國土計畫中,明確提出「農地總量和分配量」,以及相關的配套政策。再者,擁有大面積農地的農業縣市,不滿於都會型縣市的土地可以變更為住商、工業儲備用地,而農業縣市卻要負擔大部分農地保留的責任。
解決之道,是重新制定合理的財稅制度,提供農業縣市保留農地的誘因,以達成台灣糧食自給率40%的國家目標!這將會考驗民進黨中央與地方諸候的關係,蔡政府是否願意或有能力處理,將攸關國土計畫的成敗。
以2020大選結果來看,2018民進黨縣市長選舉和公投的挫敗對台灣可能是好事。
2018的公投,保守勢力結合國民黨大反撲,各種抹黑假消息擴散,但民進黨政府和縣市長候選人不僅沒有正面迎戰,反而冷處理,這樣的選戰策略導致了公投結果的大挫敗。
由於始料未及的挫敗才喚醒了民進黨,開始調整群眾溝通的策略,通過了同婚法案,樹立了進步價值的形象,加上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聲援,踩穩了國家主權立場,才一步步扭轉了劣勢。
雖然蔡英文總統取得破紀錄817萬張選票的支持,但政黨票卻僅得到481萬,顯示人民對民進黨的執政成績滿意度並不高。民進黨在這樣的選票基礎下,應具有反省能力。
在討論《礦業法》的過程中,一位熟識多年的民進黨資深幕僚自承,同樣的議題,如果民進黨在野早就戰翻通過了,執政後反而包袱很多。事實上,在民進黨的二次執政期間,台灣再也沒有夠格有力的在野黨了。
國民黨愈來愈走向極端保守和反動,擁核反再生能源,提出更糟的違章工廠合法化法案,環保團體幾乎找不到國民黨可以合作的立委。我們可以期待時代力量的3席立委、民眾黨的5席立委嗎?
這就是民進黨時刻來臨時,環境運動所面對的政治現實。
2020的新國會,是否有機會出現跨黨派有行動力的「氣候聯盟」,推動環境的法案和政策,或許可以借鏡那10年間的「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而歸零的《礦業法》,民進黨是否主動提案出礦業法版本?或者繼續消極面對?這將會民進黨二度完全執政和新國會的環境政策指標。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