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這幾年,台灣發生多起隨機殺人案件,也發生不少令人矚目的食安案件。在媒體的報導下,許多人民累積了太多對於司法的不滿。
2015年8月25日,當時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發表了司法改革政策全文。在政策中,蔡英文承諾在當選後,要「由總統親自領導司法改革」,召開「全國司法改革會議」,推動司法改革政策,包括「不適任司法官的淘汰退場機制」、「強化對人權的保障」、「建立一個更有效率的三審制度」等等的面向。
可是,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究竟會怎麼召開?讓我們看看上一次的會議是怎麼召開的。
1999年,司法院為了回應民間對司法改革的期待,召開了為期3天的「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為了籌辦這場大會,會前舉辦了9次籌備委員會議,1次預備會議。3天的會議集結了上百位各界重要代表,作成32項對於司法改革議案的決議,也留下超過1,800頁的會議紀錄。
但可惜的是,雖然會議集結了上百位來自各界的代表,但法律人仍佔了多數。會議中沒有花太多時間在釐清一般民眾對司法不滿之處,就直接梳理了對司法制度的爭議,如「司法院定位」、「司法官訓練所應否改隸司法院」等等問題,但這些問題一般民眾卻不清楚對自己權益的影響在哪裡。由於法律人居多,會議中的發言多夾雜大量法律文字,一般人若是與會、或是閱讀會議記錄,也難以理解他們究竟在談論哪些議題。
如果用軟體專案來比喻,這樣的會議就是在客戶沒有參與的狀況下,由工程師們自己提出軟體的改善方案,結果這些需求,恐怕連客戶也不清楚在談論什麼。
這場會議只有短短3天,就要確立未來數年的司法改革方向,因此法律人之間的各種不同意見就此僵持不下。許多意見都因為數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副主席意見不同,因此無法產生共識。
在3天會議之後,只有官方自己的「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監督小組」監督會議決議的執行,甚至在時間表「逾期」後,逕以監督小組「同意延期」為由,無限期延長執行時限;有的決議,如「司法院審判機關化」,居然遭到司法院成立的「司法院定位改革成效評估委員會」推翻。
先天上一般民眾難以參與的會議,讓這場會議陳義過高;3天就要決定未來數年的改革方向,讓其中的許多意見僵持不下,無法產生共識;最後,後續沒有成立從體制內持續推動改革的組織,導致最終的許多改革無法落實。
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她在競選中曾承諾要以總統的高度親自領導司法改革,並召開全國司法改革會議。雖然蔡英文在談話中指出司法改革要「回應人民的需要」,但可惜的是,她的政見中沒有討論到將如何召開會議。這場會議是自1999年以來,再次有機會對司法體制進行整體性的評估,並再次討論出司法改革的新方向。如果這場會議與1999年的會議一樣,那麼後續狀況應該也可想而知了。
因此,為了對蔡英文施壓,要求新政府能以公開透明、廣納意見的方式召開會議,並成立持續性推動司法改革的體制內組織,司改會決定先從自己做起,發起「全民司改運動」,從人民的意見開始收集,並把這些意見討論出各個不同的司法改革方案。如果連民間團體都能召開廣納人民意見的會議,那麼新政府就更沒有理由推托了。
我們的討論將會拆分成三階段。一開始,是收集問題的階段。司改會先從自己的申訴案件中,彙整出當事人最常提到的15個司法問題,並開放投票。這些問題一定無法全面覆蓋大家看到的司法問題,因此我們另外開了一個討論區,在討論區內討論,梳理出其他人提出的問題,並列入討論。
相信一定有人抱持著疑惑。網路討論區上面常常見到許多人辱罵、酸人,怎麼可能理性討論?司改會這邊借鑑了vTaiwan討論區的討論規範,如果發現有人的留言是針對人,而不對事,或是申訴自己的個案時,就加以修改,我們會把對人不對事的部份修去。板主會以私訊通知留言者,修改歷程在討論區也看得到;若留言和另一個討論串相關,板主也會把留言搬移或複製過去,以避免討論串「歪掉」。藉由這種方式,相信可以一定程度地協助網路朋友聚焦問題。
除了網路之外,司改會中部辦公室的同仁也特地騎單車環島。他們會在各個地區舉辦座談,談談台灣的司法問題,同時收集來自在地居民的意見。
這些問題,司改會將在5月25日召開記者會,把問題交給蔡英文,要求新政府解決。當然,司改會這邊不會這樣就結束。
在第一個階段之後,司改會會就這些問題召開數次工作會議,彙整這些問題的相關資料與簡要分析。第二個階段,司改會會廣邀各界專家,以及在討論區上有高價值發言的網友,一起參與7月2日與7月9日的會議。在會議上,會把這些問題背後發生的制度或結構問題進行彙整。舉例來說,更生人的再犯率,可能和社會如何接納更生人有很大的關係,如何透過制度的調整,幫助法官理解更生人的處境,能中立審理案件,讓司法與社會價值間共同進步。
而在最後階段,司改會則會討論目前有哪些司法的改革方案,能解決結構性的問題。如果方案有多個,那麼就羅列各方案,並列出優缺點、現實上滯礙難行之處。這些改革方案,司改會都會盡量提供資料,或製作懶人包,幫助一般民眾了解;也會公開在網路上,供民眾,也供政府未來決策參考。
透過這場會議,其實是想告訴新政府:聆聽人民的聲音,一點都不難。先從收集意見開始,慢慢來,比較快!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