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專訪

一封沒寄出的求救信──NHK紀錄片揭露「除了精神病人,大家都幸福的系統」
長期追蹤社福議題的《NHK》資深製作人真野修一,和團隊夥伴歷時一年半調查,揭露日本瀧山醫院長年虐待、不當約束病患。(攝影/鄭宇辰)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日本《NHK》獨家取得位於東京西郊山上的精神病院「瀧山醫院」內部影像,揭露長期住院的病人遭醫護人員虐待,更駭人聽聞的是,78%的人離院原因為死亡。團隊歷時一年半調查,揭露缺乏社會連結的病人,在家屬、社福單位、私立醫院各自立場下不得不長期住院;加上精神病院高度封閉,病人權益受損與否,外界也難以監督。

系列紀錄片首集《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在2023年上映,引起日本社會強烈撻伐,政府也成立第三方委員會介入調查。然而,一年過後,現在還有病人無法如願從瀧山醫院轉出,反映日本精神醫療體系的結構性困境。

本次「2024世界公視大展精選──意識濃縮」影展活動播映紀錄片首集,統籌策劃紀錄片的《NHK》資深製作人真野修一來台參與台北場映後座談,並接受《報導者》專訪,分享事件後續發展及幕後故事。

《NHK》資深製作人真野修一長年關心社福議題,2017~2018年製作節目討論日本精神疾病患者被迫長期住院而與社會隔離,2020年深度報導COVID-19下精神疾病患者的就醫困境,隨後投入瀧山醫院不當對待病人的調查,獨家取得長達2,800小時的醫院內部影音,轉化為系列紀錄片。

追蹤的起點,是2011年311大地震引起的福島核災。

真野修一前往現場拍攝核災畫面,卻意外有機會記錄下福島一家精神病院被迫撤離病人的過程。

「雖然這件事(福島核災)帶給很多人非常大的不幸,但同時帶給精神病院一種幸福──它導致精神病患必須撤離醫院,我們才有機會知道醫院內部發生了什麼事情,打開黑盒子。」

此後,他和團隊夥伴牢牢抓住每個「打開黑盒子」的機會──疫情期間,《NHK》拍下精神科患者不得不從精神專科醫院,轉至有辦法提供內科治療的醫院,但許多人被拒於門外。真野修一說,他希望呈現的是大規模感染、社會處於非常狀態時,「弱勢的人往往承受最多不幸的事。」

也是在疫情期間,團隊耳聞有間更糟糕的醫院存在,但不得其門而入。直到認識了律師相原啟介事情才有了進展。「《NHK》團隊沒辦法直接進入瀧山醫院拍攝,但律師可以進去,醫院不能阻止病患會見律師,」真野修一說,「取得這些素材真的非常難得,基於新聞使命,我覺得一定要報導出來!」

Fill 1
因為鄰避效應,位於日本東京的瀧山醫院和多數精神病院一樣,設在遠離住宅區的山腰上。(照片提供/©NHK)
因為鄰避效應,位於日本東京的瀧山醫院和多數精神病院一樣,設在遠離住宅區的山腰上。(照片提供/©NHK)
為什麼他們會被送到「最好別去」的瀧山醫院?
「他們打我⋯⋯」 「我不想再受折磨了。」 「OOO(醫院工作人員名)曾經把我綁在床上⋯⋯」 「我講了這些,我不能回病房了,他們說會打小報告把我殺掉。」 「我不想死⋯⋯我想回家⋯⋯真的很想回到母親身邊⋯⋯」

2022年4月,瀧山醫院的小會客室裡,相原律師首次見到委託人幸田清(紀錄片中化名)。幸田清患有思覺失調、智能障礙,並需要定期洗腎。他帶著哭腔,斷斷續續地控訴醫護人員的不當對待,哀求律師協助他轉去一間正常的醫院。隔週,社工評估後認為幸田清可以回到社區生活。但還等不到離開醫院,幸田就過世了,人生永遠停在46歲,死因為心臟衰竭。幸田清的病歷裡留下一張寫給家人但沒被寄出的求救信。

內部吹哨者提供的病房錄影中,清楚拍到護理人員喝斥幸田清「閉嘴」並毆打他和其他病患,或為求方便起見,隨意約束病人四肢的畫面。

《NHK》團隊也取得醫師、護理師等工作人員在辦公空間閒聊時的錄音:新進人員被告知「每日紀錄上只要標異狀就好,其他都用平靜無事帶過」;護理長在閒聊時坦承「一般都是8成正職、2成兼職,我們家正好相反,照護品質因此明顯下降,那也沒辦法」、「我也覺得這些人很煩,確實是有虐待的情形,到處都有虐待,也有言語暴力,但這就是本院的日常」,而醫師在一旁附和⋯⋯。

醫院人力短缺,僅有1成人力為正職、49名病人僅有3名照護人力,加上醫療人員棄守道德底線,這導致過去10年來,1,498名病患有78%的出院原因為死亡。

Fill 1
《NHK》團隊與吹哨者合作,在瀧山醫院內架設固定式錄影裝置,記錄瀧山醫院醫護人員不當對待病人的過程。(照片提供/©NHK)
《NHK》團隊與吹哨者合作,在瀧山醫院內架設固定式錄影裝置,記錄瀧山醫院醫護人員不當對待病人的過程。(照片提供/©NHK)

《NHK》團隊進一步調查發現,不少來到瀧山醫院的患者經濟困難、家庭支持系統薄弱,54% 的病人曾申請社會救助,一開始是由社工轉介入院。社福界、精神醫學界的受訪者告訴《NHK》,不到萬不得已,最好別去瀧山醫院──那是精神疾病患者走投無路時的最後一站。

不過,日本的精神科病床數量遠超其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
日本早年廣設精神病院,降低精神病患長期住院門檻,將病人與社會隔離。雖然近10年受到去機構化浪潮影響,全國精神病床床位數量下降,但相對其他以去機構化、回歸社區照護為主流的OECD國家,2023年日本每千人的平均精神病床數為2.62床,遠高於OECD平均值0.68床。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至2024年9月底,全日本精神病床數高達316,147床,占全國總病床數1,542,357床的20.5%。 廣設精神病院的歷史背景,也導致日本目前超過9成的精神病院為私人營運。私立精神病院為了降低營運壓力,多半將病房設計為封閉式,限制通訊和進出自由,方便管理,如同一個黑盒子,外界難以監督院方是否不當對待病患,過往也曾發生多起虐待病患事件,如:1983年的宇都宮精神病院2名病患遭院方凌虐致死。
,為什麼這群病患仍被送到瀧山醫院呢?

日本醫療體系中,願意收治有長期住院需求精神科病人的機構多半為精神專科醫院(僅有精神科而無內科),且超過9成為私人經營,大都不願意收治複合內科症狀(如洗腎)的精神疾病患者,只有瀧山醫院樂於收治這類病人。

對醫院來說,病人在醫院裡面待的愈久,醫院可以賺愈多的錢。瀧山醫院看準的正是,這群家屬無力照顧又缺乏社會連帶的病人,更容易在社工或家屬的綜合考量下住院多年。半數病患仰賴政府補助生活,意味著可以固定領取政府補助,擁有穩定財源。加上鄰避效應:社會普遍抗拒自家附近設有精神病院,這類機構多半設在山裡,病人情況即便有異也很難被外界察覺。「講的極端一點,就是放置不理,讓病人躺在那邊就可以了,」真野修一說。

以保護吹哨者和擴大紀錄片影響力為努力目標
Fill 1
真野修一形容,精神病院宛如黑盒子,這次能取得醫院內部影像並製成紀錄片,實屬難得,團隊花了很大心力保護吹哨者。(攝影/鄭宇辰)
真野修一形容,精神病院宛如黑盒子,這次能取得醫院內部影像並製成紀錄片,實屬難得,團隊花了很大心力保護吹哨者。(攝影/鄭宇辰)

長達2,800小時赤裸裸地記錄院內情況的影音素材,每一幕都令真野修一非常震撼,除了患者被醫院工作人員毆打的畫面,最令他難以相信的是:「從影像畫面看來,長期處在這個機構的工作人員已經麻痺了,大家(對各種類型的不當對待)習以為常。你會忍不住想,醫護人員竟然會有這樣的想法?」

他補充,「拍第一部作品時,(被報導)的那間醫院也很糟糕,但你還是可以看到,病人臉上有開朗的表情。而這部紀錄片裡,醫療人員的不當處置直接導致病人死亡,可是,醫療人員似乎毫不在意,絲毫不認為這不道德──這非常恐怖,帶給我很大的衝擊。」

由於紀錄片中大量使用由吹哨者提供的影像、聲音和照片,真野修一強調:

「保護吹哨者是最大的前提,即便犧牲節目的畫面清晰度也沒關係。所有可能指向特定告發者的線索,我們都非常非常小心處理。」

為保護吹哨者,《NHK》團隊盡量挑選拍攝視角不明確的畫面納入片中,如:選擇固定裝置拍攝的畫面,而非手持拍攝、視角明確的影像,並再三確認影像細節,例如:窗戶上有沒有(吹哨者)的倒影被拍進來?人的眼鏡裡面有沒有倒影?也要注意醫院班表的安排,避免院方從班表推測出吹哨者。本次影展未播映的紀錄片續集當中,《NHK》更採用最新的變聲技術,把人聲調整為距離原聲最遠的周波數,希望盡可能消除聲音特徵。

為了確保紀錄片發揮影響力,真野修一也找了新聞部門的同事合作,安排紀錄片上線前,連續3天在晚間7點的黃金新聞時段以頭條報導瀧山醫院的情況:「先讓不太關心這件事情的觀眾,感受到震撼、衝擊,再推出紀錄片,介紹事件背景,對觀眾動之以情。」

真野修一表示,節目部和新聞部門以這種形式合作「非常罕見」。雙邊合作效果良好,日本各大媒體跟進報導,成為全國性的大新聞,首集紀錄片推出後,觀看次數超過900萬。

日本厚生勞動大臣隨即火速對外宣布:「如果精神病院有疑似虐待的行為,將毫不猶豫地給予行政指導」,並對地方政府下達防止虐待的全國性命令
瀧山醫院虐待事件促使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告適用全國醫院的預防虐待指南,重點如下:
  1. 本法規定的虐待包括身體虐待、性虐待、心理虐待(如言語虐待)、忽視(大幅減少飲食或忽視)和經濟虐待。
  2. 醫院管理人員必須進行防止虐待身心障礙者的培訓,建立諮詢制度,並要求指定的精神科醫師予以配合。
  3. 除了預防濫用措施外,設立都道府縣報告機制,以便及早發現虐待。任何人如果發現醫院工作人員虐待身心障礙者,都有義務向縣報告。舉報虐待行為的員工不會因此而受到解僱等任何不利條件。收到報告後,如果縣政府認為有必要,指定的精神科醫師可以對被認為遭受虐待的患者進行檢查。此外,如果縣政府收到此類報告並認為有必要,他們將命令醫院管理人員提交報告和病歷,進行現場檢查,並命令改進和採取必要措施。需要時,這些措施可能公開揭露。要求精神科醫院盡可能地防止虐待行為,並在發現虐待行為時嚴正以待。
。東京都也下令醫院改善,並設立了第三方委員會介入調查。此外,日本精神科醫院協會召開記者會道歉,宣布強化會員醫院的培訓,東京精神病院協會則宣布成立「虐待預防委員會」。

事態看似朝向《NHK》團隊期盼的方向發展,也有5名涉嫌虐待病人的醫院工作人員遭到警方逮捕,真野修一卻告訴《報導者》:「非常遺憾,其實情況沒有太多的改變。」

第三方調查委員會發布的調查報告雖然證實瀧山醫院虐待病患屬實,但並未釐清院方是否涉及醫療疏失。第三方調查委員會向《NHK》解釋,因為醫療處置涉及專業判斷,他們難以介入。但《NHK》團隊透過家屬、律師取得病歷資料,諮詢醫學權威後發現,病人離世和醫療人員的不當處置高度相關。本次影展中未播出的紀錄片續集,揭露了護理人員並未恰當翻身、給藥,任由病患腰部褥瘡擴大,最終引起傷口感染,使病患離世。事發一年後,該院死亡率仍有4成。

Fill 1
透過律師與病人家屬,《NHK》團隊獨家取得近1,500人的病歷資料,抽絲剝繭挖掘真相。(照片提供/©NHK)
透過律師與病人家屬,《NHK》團隊獨家取得近1,500人的病歷資料,抽絲剝繭挖掘真相。(照片提供/©NHK)

此外,由東京都政府負責的瀧山醫院病人轉院支援計畫也執行不彰。《NHK》團隊追蹤發現,39名表達想要轉院的病患中,僅11人成功轉院。為何轉院如此困難?一間公立醫院的醫師告訴《NHK》,院長評估後只願意短期收治急性期的病患,而其他私立的精神專科醫院則無力收治複合內科治療需求的病人。

不過,真野修一批評,雖然願意接收的醫院不多,但政府單位也缺乏強烈動機協助病人轉院

「可以看到相關單位互踢皮球,比如東京都沒辦法找到地方讓他們轉院的話,就推給神奈川縣。而且,是否真心地安排這些事,造成了很不同的結果──東京都政府單位花6個月才找到願意接收病人轉出的醫院,但相原律師花了3天就找到。有一位患者本來在安排轉院,但最後(等不到轉院)就在瀧山醫院過世了。」
「除了病患本人以外,大家都很幸福的系統」

公視大展放映前兩週(2024年12月14日),《NHK》播出新一部續集,團隊終於採訪到已經辭職下台的瀧山醫院院長朝倉重延。片中,朝倉重延理直氣壯地說:「這些病人都是一些走投無路、沒有地方可去的人,於我而言,我只是盡我最大的可能去接收他們而已。」截至12月30日,最新續集的預告片在社群平台X獲得超過3,900次轉推、300多則網友留言。

「非常遺憾的是,不少留言的網友站在支持瀧山醫院的立場,認為那是必要之惡,」真野修一說,「對於病患的家屬來說,他們負擔過大;對其他醫院來說,他們不願意照顧;但對接收病人的瀧山醫院來說,可以獲得非常高額的政府補助收入。所以,我們私底下稱這個系統為『除了病患本人之外,大家都很幸福的系統』。」

那該如何讓病人本人也獲得幸福呢?真野修一認為非常困難:「最大的問題是,大部分觀眾並不覺得問題切身相關。即便身邊親友有相關疾病、會到醫院看診,他們可能還是認為,自己的家人不會被送到像瀧山醫院這樣的地方。但實際上這個可能性存在。所以,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慢慢的在各個社區、各個地區,建立一些平台,讓這些人有場域能夠存在。」

「當這些人能存在社區中,我們看到這樣子的人在身邊,才會意識到他們跟我們一樣,同樣為人。」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