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Renee,4月中感染COVID-19,她到現在還不知道怎麼被傳染的,自己檢討「可能洗手沒洗乾淨吧!」好險,除了照顧她、和她一起睡的媽媽感染之外,家裡阿公、阿媽、爸爸和弟弟,以及她的老師與同班同學,都沒有人被感染。
和媽媽住進檢疫所的Renee,生病前4天因為高燒、喉嚨痛比較辛苦,但她覺得「沒有比自己以前吃壞肚子、拉肚子的時候難過。」她每天在檢疫所裡線上上課,準備接下來期中考補考。以下是Renee自己講述的COVID-19確診和發病的心聲:
【10歲感染者心聲】COVID-19沒有那麼可怕,但我可不想再遇見它一次!
Voix d’une patiente du Covid-19 de 10 ans
COVID-19 tidak begitu menakutkan, tetapi saya tidak ingin bertemu dengannya lagi
新型コロナってそんなに怖くない でもまたかかりたくはない
4月15日星期五,早上起床後,我的喉嚨有點痛,不過吃完媽媽準備的早餐後,就好了。我照常去上學。因為我們班的體能不太好,老師讓我們在早自習時做體能訓練、沿著籃球場跑步,那時我身體還沒有什麼不舒服,也跟著跑。
跑完後回到教室,開始覺得累累的,我和老師說了兩次,老師就要我趴在桌子休息。然後這一天,我都一直趴著休息。中午時覺得胃脹氣,沒有胃口,午餐沒有吃。
到了最後一節課,老師要我打電話給媽媽,早點帶我回家。我上小學後,第一次哭著打電話給媽媽,那時候真的很不舒服,可是去保健室,護士阿姨量體溫,又只有36.2℃,她說:「沒有發燒,不用回家。」我只好又回到教室裡休息,看著同學們下課都跑出去玩。
媽媽下午4點一到就來接我了。晚上帶我去醫院掛急診,不過因為我沒有和確診者接觸過,醫師認為還不需要做篩檢,開了藥後,我們又回家。
我們家有阿公、阿媽、爸爸、媽媽、我和弟弟6個人,我本來是住在自己房間裡的,因為我身體不舒服,媽媽晚上就來和我一起睡。
第二天,我昏昏沉沉,媽媽說有高燒到39.6℃,我們在家先做快篩,是「兩條線」,這是陽性(感染)的意思,晚上我們又去急診。結果遇見前一天同一個急診醫師,他把我和媽媽移進負壓隔離病房,說要做正式的PCR檢驗。
進去負壓隔離病房裡,我覺得滿新鮮的,這裡連廁所都沒有隔間,醫師跟我說,如果我們要上廁所或做什麼事,不方便讓他們進來,只要把病房的窗簾拉起來,他們就不會隨便進來。
因為PCR篩檢要戳鼻子,好像很多人會害怕,但我覺得還好耶,這個急診醫師的技術很好,把棉花棒戳進我的鼻孔裡,很快地「刷!刷!」轉了幾下就抽出了,雖然有點痛,不過時間很短。後來在檢疫所裡,我又被戳一次,那一次比較不舒服,我是有飆淚,還有流鼻血。可是,我平常有的時候也會流鼻血啊,所以也沒有讓我覺得很恐怖。
然後我被正式確診了,會很擔心嗎?也還好耶。因為媽媽之前有跟我說,這個病大多數都不嚴重,只要治療好,就會好起來,不會怎麼樣。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像是要準備朗讀比賽、要練鋼琴和小提琴、要準備期中考,沒有時間擔心沒發生的事。
確診後,我和媽媽要一起去隔離檢疫所隔離。是救護車來載我們去,這是我感染後最不喜歡的部分,救護車不是都要載很嚴重的病人嗎?我又沒有很嚴重,為什麼要搭救護車,我也不想讓鄰居和同學看到我坐上救護車的樣子。
不過媽媽跟我說,換一個角度想,可以搭救護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也是人生很特別的體驗。我第一次看到,救護車上的所有的東西都被塑膠套黏起來保護,很有趣。
進到檢疫所前,我帶了平常陪我的柴犬娃娃、老虎不倒翁,還有媽媽幫我準備的2本歷史漫畫《東亞文化的興盛與沒落》、《伊斯蘭世界的崛起與發展》,媽媽說,因為要隔離好幾天,歷史書可以看比較久。我還帶了故事機,還有學習手冊。生病唯一「賺到」的事,是我不用考期中考,不過,回學校後還是要補考啦。
爸爸說,我們住檢疫所就像去住飯店渡假。可是在這裡,我就不能練小提琴和鋼琴,還有,我5月要代表學校去參加朗讀比賽,本來老師都會讓我念小六的國文課文特訓,現在都沒有特訓,我比賽準備不夠,我比較擔心這個。
這幾天,也有同學傳email問候我,我也問他們有沒有怎麼樣?好險,同學和老師,都沒有人感染,這樣我也比較沒有「罪惡感」。
但我也有在想,為什麼同學都沒有感染,只有我感染到?可能是我洗手時沒有洗乾淨吧?但也不對呀,因為每天中午盛飯的時候,也有很多同學根本沒有洗手就去盛飯了呀,我實在想不通。
感染COVID-19最不舒服的是前4天,但因為在發燒中,我常常都在昏睡,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吃了醫師開的退燒藥和止咳藥後,很快就好了。我覺得,沒有比我以前腸胃炎肚子痛的時候難受耶。
你問我:「COVID-19可不可怕?」我覺得不可怕耶,它和我交朋友了,我的身體對它很熟悉了,知道它會發高燒到39℃、喉嚨痛、咳嗽⋯⋯。暫時我應該不會感染了吧,雖然也是有可能再得到啦,但我有經歷過了,我的身體知道那種感受,只要照顧好自己,不用太害怕它。
我5月5日就要回到學校,我有點迫不及待。我最懷念的是自然課,因為我很喜歡動物,也喜歡做實驗,我未來的志願之一,就是當一個獸醫。
其實我現在就可以回家了,可是因為媽媽照顧我之後,也被感染了。之前是媽媽陪我,現在是我陪媽媽隔離。最近我和媽媽在討論的是:「那我還要不要打疫苗呢?」如果我已經感染過了、有防禦能力,當然是不用打了;但如果還會再得一次,我也會想打疫苗,雖然生這個病沒有那麼可怕,我也不想再得一次。
我是很幸運、症狀很輕微,不過也是有小孩得了這個病會變成重症;但是,好像也有小孩打疫苗也會心肌炎。打疫苗和不打疫苗,到底哪一個可怕呀?我很想知道答案。
Renee確診後,我們全家人大致都很平靜。在她高燒時,我心裡就覺得,在這個時機,她有得到COVID-19的機會,雖然我們平常作息都很單純,沒有特別的接觸史。為了讓她安心,我晚上陪著她一起睡,但我們兩個人就和其他家人隔離開來。
到了檢疫所後,第二天我也出現症狀了,半夜開始高燒,那是我最緊張的時刻,我很擔心自己會不會燒到昏迷,沒有人發現。因為檢疫所的人已經下班,凌晨12點我只好打給1922(防疫專線),他們給了我一支緊急專線,讓我隨時可以求助,這讓我安心一點。
Renee一開始對接受採訪比較猶豫,我對她說,人一生裡,有多少可以說自己心裡話的機會,並不多。如果有人關心妳、想問問妳,能多分享不是壞事。Renee本身就是一個歡樂的孩子,在檢疫所的時間,我和她說了日劇《交響情人夢》和動漫《Dr.STONE 新石紀》的故事,希望加強她學琴動力。我把我愛的東西和她分享,她能接受,我就持續給她。解除隔離後,她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練琴、去誠品買書,還有去吃愛吃的咖哩。
當然,我知道,COVID-19還是可能有一些長期的後遺症──像是「長新冠」(Long Covid)的問題,我也不會全部放心,會持續關注我和她的身體變化。不過很多訊息,我覺得重點知道就好,持續觀察,否則也只是增加不必要的心煩而已。
感染COVID-19的小朋友,確實多數都是像Renee一樣是輕症,如果真的感染,就交給醫師處理,不必太過害怕。不過,還是有極少數的小朋友,感染後可能會變成嚴重的疾病,打疫苗可以保護大家,減少引發心肌炎這類嚴重疾病的危險。
至於,感染過的小朋友,還需不需要打疫苗呢?現在還是會建議,感染過病毒的小朋友,可以打1劑疫苗,因為感染過的人,還是有機會再被感染的。小朋友接種COVID-19疫苗一般是要打2劑,感染過病毒的人,就像是已經打過1劑疫苗一樣,所以建議只要打1劑疫苗就好。 在成人的報告發現,感染過病毒的人,再打疫苗,保護力更好;雖然還沒有小孩子的報告出來,不過,應該和成人的狀況差不多。至於,感染的人,可以在痊癒後3個月再去打疫苗。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2022年4月最新發布的統計發現,全美國有1,200萬餘小朋友感染過COVID-19病毒,有1,050個死亡個案。而感染COVID-19,會增加罹患心肌炎風險機率高達16倍。但是在打疫苗的風險上,以美國的經驗來看,美國全國接種輝瑞BNT疫苗的5~11歲小朋友,總共打了800多萬劑,只有12例引發心肌炎的嚴重不良反應,可見疫苗對小朋友是相對安全的,而打疫苗可能的嚴重副作用,還是比小朋友得到重症的機率低。至於莫德納疫苗雖然統計資料比較沒有那麼多,但疫苗不良反應,和輝瑞BNT疫苗並沒有差別太大,安全性也沒有問題。
諮詢專家/黃玉成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專長在小兒科學、感染症、流行病學。是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中醫系兼任教授,同時也是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
文字/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設計/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責任編輯/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讀報】本篇文章有讀報功能,中文讀報由本文受訪者Renee小朋友與Renee媽媽錄製。外文讀報由合作單位中央廣播電臺提供,法文讀報者為法文節目主持人沐天青(Lisa Duffaud)、柯雷門(Clément Tricot)、王心瑛(Meg Wang)、華澤晏(François-Xavier Boulay);印尼文讀報者為印尼文節目主持人鄭蕙玲(Amina Tjandra)、尤繼富(Yunus Hendry)、陳柏萇(Aditya Nugraha)、曾秀情(Farini Anwar);日文讀報者為日文節目主持人風間南、王淑卿。
中央廣播電臺使用14種語言,透過新聞、節目、網站、社群等平台,將台灣的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等面向介紹給國際社會。
※想看更多深度兒少新聞報導,請至《少年報導者》官網。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