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圓貶值」是近年來國際間最熱門的經濟議題之一,以日圓與新台幣匯率為例,2011年時,日圓兌新台幣的匯率為0.39元(相當於1元新台幣換2.6日圓),2019年之後日圓一路貶值,今年(2022)7月到了25年來的新低點0.219元,今天(8月29日)最新匯率只有約0.22元(相當於1元新台幣換4.5日圓)。日圓大貶值,讓熱愛日本產品與日本旅遊的台灣民眾掀起一陣換日圓風潮。許多人都很期待疫情過後,早日飛到日本大玩特玩、大買特買。
這篇報導我們想讓大家了解,日圓貶值也是一種「經濟策略」,它對日本民眾和其他國家會帶來什麼影響?日本政府現在又面臨什麼樣的兩難危機?
日圓貶值究竟多嚴重呢?我們可以參考日圓近5年兌新台幣的歷史高點,2019年8月,新台幣1元可以兌換3.3日圓,1美元可以兌換105日圓,也就是3年前花新台幣100,000元,可以換330,000日圓到日本旅遊,但今年,同樣金額的新台幣能換到超過450,000日圓,整整多了120,000日圓、約多了3成5,相較2019年,等於現賺了新台幣20,000多元。
日圓貶值、新台幣就相對變大了,意思是花同樣金額的新台幣可以買更多日本商品。雖然因為COVID-19疫情關係,台灣人暫時無法像往常一樣輕鬆赴日旅遊,所以很多人就紛紛轉往線上購物,在日圓貶值下,如果直接上日本購物網站購買商品,有些商品幾乎相當於5折價格。
(不過,匯率和幣值為什麼會有高低起伏呢?延伸閱讀:【政策篇】讓人借錢的藝術:日本政府如何控制貨幣救經濟?)
日本在1980年代中期,曾經歷過一段舉國炒房、全民炒股的「泡沫經濟時代」,繁榮的經濟表現不僅讓國民生活變得富裕,日商在全世界、特別是美國的積極投資,更讓國際掀起了一波「日本將買下美國」的話題。
然而,泡沫經濟的繁榮光景卻多建立在借錢炒股票、炒地皮的「槓桿投資」,而不是真正因為國家產業的實質成長。日本經濟榮景在連年過度炒作後,就像泡泡吹破似地,於1991年終於崩潰。此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在1985年強力要求日圓升值來縮減日本對美國的巨幅貿易順差,亦即簽訂所謂的「廣場協議」,日本出口動能也減弱、一蹶不振。
1990年代初日本因泡沫經濟破滅後,一般性物價持續下跌,平均經濟成長率不到1%,失業率則高達4%,陷入通貨緊縮壓力,被稱為日本的經濟「失落十年」。日本銀行(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也曾公開表示,即便經過20年的激進貨幣寬鬆政策,日本人也無法擺脫通貨緊縮心態,民眾更傾向儲蓄而不願花錢。
日本其實長期以來面臨通貨緊縮,造成經濟發展遲緩。在通縮時期要刺激經濟,就需要大量的貨幣流入市場,降低利率是很有利的貨幣政策,因此日本是計畫性讓日圓貶值。今年7月不幸遭槍擊喪命的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過去就以調降利率來提振日本經濟。他在第一個任期時,繼續維持「零利率」的政策、設定2.0%通貨膨脹目標,並啟動印鈔機,印製更多日圓投入市場,因此也被稱為「安倍經濟學」。
由於現在各國之間進出口貿易頻繁,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或貶值,往往不只影響國內民眾和企業,同時也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影響。在國際貿易主導經濟的時代下,匯率的震盪往往帶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
貨幣貶值最大的好處,就是為依賴出口產品賺錢的企業或國家帶來優勢。日本正是一個出口導向國家,當日圓貶值,對海外消費者來說,日本產品的價格變得更便宜,例如原本100日圓的商品,在2020年3月初換算為新台幣29元,到了2022年卻可能只要不到22元,對台灣消費者來說更便宜,也就更願意購買。因此一旦日圓貶值,日本產品在國際上將更具競爭力,銷量更高,為日本企業帶來更多收入,也能振興日本經濟。
貨幣貶值的另一個好處是刺激觀光業,因為一旦日圓貶值,對於外國人來說日本當地的商品變得更便宜,因此能夠吸引更多人到日本旅遊消費,刺激日本當地買氣。例如現在到日本吃壽司郎或一蘭拉麵竟然就比在台灣吃便宜許多,因此日圓貶值其實會為觀光業與整體服務業帶來優勢,這也是為什麼過去日圓貶值可以持續為日本經濟帶來紅利。
日圓貶值雖然對出口企業以及觀光業有利,卻會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上揚,因為進口的產品多以外幣(如美金等)計價,進到日本國內再轉換成日圓,所以當日圓貶值,換算後的進口商品價格就會變高,要花更多日圓才能買到一樣的商品。日本許多產品仰賴進口原料生產,日本民眾也經常消費進口商品,因此目前日圓嚴重貶值,對日本當地民眾可說是噩夢一場。
許多日本製造的產品依賴進口原料生產,在日圓貶值的情況下,使用進口原料勢必導致成本上升,因此許多日本商家也紛紛提升商品售價,或是價格不變但減少商品的包裝數量,也就是變相漲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深受日本民眾以及海外遊客喜愛的日本百元商店產業,這個產業過去一向以物美價廉聞名,現在卻因為近來日圓嚴重貶值以及進口原物料上漲的影響,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
除了日本國內的產品面臨漲價壓力,許多國際品牌也紛紛調整自家商品在日本的售價,以因應日圓貶值。
以蘋果公司產品為例,128 GB的iPhone 13 Pro原本的售價為122,800日圓,如果以2020年3月的匯率計算,約相當於新台幣35,000元,到了2022年日圓的新低點,則約相當於新台幣27,000多元,足足差了新台幣8,000元!因為匯率變化帶來了價差,許多人甚至會特地跑到日本買iPhone撿便宜。蘋果公司為了因應如此嚴重的貶值,反而大幅提升進口到日本的商品售價,例如今年7月突然宣布調漲iPhone、iPad等產品在日本的售價,原本122,800日圓的iPhone 13 Pro將調整為144,800日圓,結果受苦的是日本本地民眾,對他們來說卻是整整貴了近20%。
因此雖然日圓貶值下,日本產品對於海外消費者來說變便宜了,對於當地居民來說,國內商品的價格卻是不斷上揚,也使日本開始出現通貨膨脹現象。
通貨膨脹簡單來說,是一段期間內的,物價「持續」在上漲,或者同樣數量的貨幣,購買力「持續」在下滑。目前量測通膨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可以透過計算一般生活必需品的花費,來觀察當前物價是否上漲過快,評估人民的經濟壓力。
今年6月東京都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就達到了7年來的新高,可見日本物價不是短期的自然波動,而是以不同於以往的速度在上漲,日圓也一直在貶值,日本民眾手中貨幣能買的物品減少了,所以可以說日本的通膨確實正在發生。
為了因應通膨,日本政府緊急推出6.2兆日圓的經濟對策,包含發送100,000日圓給全國低收入家庭,以及額外的50,000日圓給家裡有兒童的低收入家庭。一些日本公司甚至開始發送「通膨津貼」給員工。大學也採取行動幫助收入不穩定的學生渡過通膨,例如位於東京的駒澤大學世田谷校區在暑假開始前發放免費的食物,引來了大批學生排隊領取。
原本,日本政府期待日圓貶值可以刺激日本的出口產業和推動觀光與服務業,理論上會為仰賴出口和觀光服務業的日本經濟帶來優勢,過去日本政府也曾經靠日圓貶值來刺激經濟,但是這次的日圓貶值卻帶來通膨讓日本民眾受苦,今年起日本媒體上不斷出現「悪い円安」一詞,意思是「糟糕的日圓貶值」,顯示日圓貶值不再為日本帶來經濟優勢。
貨幣貶值原來也有好壞之分嗎?究竟當前的日圓貶值跟過去有什麼區別呢?
當前日本經濟面臨的壓力有一部分來自能源,目前高達9成的天然氣與燃煤等化石能源都仰賴進口,因此一旦進口的能源價格上漲,日本製造業的生產成本就會隨之上升。由於進口能源通常以美元計價,因此一旦日圓貶值,進口能源對日本來說就變得更加昂貴。雖然日圓貶值幫助提升日本的出口產品銷量,日本企業卻被迫把多賺的錢都花在昂貴的進口能源上,因此當前的日圓貶值並沒有為日本經濟帶來太多好處。
更不幸的是,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日本的觀光與餐旅服務業都受到嚴重打擊,仰賴這些產業維生的日本民眾也瞬間失去經濟支柱。原本希望帶來大量觀光人潮的東京奧運,也因為疫情關係變成沒有觀眾的奧運,這也讓日本失去一大收入來源。到今年8月底為止,日本依然尚未全面開放遊客入境旅遊,也因此日圓雖然大幅貶值了,對當前日本的經濟卻未帶來實質的效益。
日本經濟正處於重要的十字路口,過去日本長期面對通貨緊縮,所以現在期望讓日圓貶值帶來通膨,並且增加出口競爭力與帶動觀光經濟,但另一方面又必須努力避免薪資長期未成長的日本民眾被突然上漲的物價壓垮。
日本是國際重要的經濟大國,日本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時,世界各國也無可避免地受到連鎖效應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其他同樣仰賴出口的國家或產業,例如台灣的機械業。當日本機械因為日圓貶值、變得便宜,價格變得更具競爭力,有機會獲得更多訂單,台灣出口的機械就會因此被排擠而減少訂單,進而影響台灣的出口經濟。
除了日本出口產業的競爭對手會受影響,平常出口商品到日本的國家或企業也都會受到打擊,因為日本大眾很可能會因為日圓貶值、通膨物價上漲等因素而減少消費,企業和商家也因此無法正常營運,最後都會對出口國的經濟造成影響。
在貿易全球化的時代下,一個國家的經濟變化不僅影響該國的企業與民眾,也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影響。接下來如果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商品變貴或變便宜了,不妨想想背後是否受到其他國家的經濟變化影響喔!
作者/王琳茱 就讀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大學時期於西班牙馬德里交換並踏上朝聖之旅葡萄牙之路,旅程中重新校準人生航道,回台後以全新視角看待這片土地。台北8年的求學生涯已接近尾聲,目前回到南部努力重新習慣熟悉又陌生的步調。
作者/陳麗婷 踏入媒體圈10多年,採訪帶著我看見不同人的人生百態。
設計/陳品蓉 不學無術設計人,努力達成創作自由的人生。
畫面動態設計/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畫面動態設計/余志偉 與攝影一同死去,在影像中追尋人生、體察社會,浮游於知識的汪洋。
核稿/張鎮宏 以前住過突尼西亞與英國,但最常旅行的城市是巴塞隆納。除了國際新聞的工作外,最喜歡足球──雖然自己已經超過場上球員的黃金年紀,但希望有一天還是能參加世界盃足球賽。
核稿/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審閱/邱達生 我是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研究員暨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擅長的領域是國際經濟與國際關係。
責任編輯/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想看更多深度兒少新聞報導,請至《少年報導者》官網。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