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 國際週報》

衝擊2,516萬女性的墮胎權大戰:美國大法官推翻〈羅訴韋德案〉的代價?
2022年6月26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後兩天,聲援女性合法墮胎權益的遊行隊伍前往白宮示威。(攝影/Getty Image/Tasos Katopodis)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6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投票,正式推翻了49年前、確認憲法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 Roe v. Wade)。此一決定自此放寬了十多個保守派執政的州政府,即刻重啟「全面墮胎禁令」──例如在作為反墮胎運動的旗幟、美國第二大州的德州,就將施行除了懷孕威脅母體健康外,不分孕期長度,就連遭遇強暴、亂倫等犯罪行為而受孕者全都不得人工流產的嚴苛禁令。

目前全美50州,已有13州正預告、或已經啟動墮胎禁令,這些區域內有1,135萬名適齡女性(15~44歲)的生育與人生計畫將被影響;預計第一年內,將有12萬名女性透過地下管道自行流產或被迫產子。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目前是以什麼理由推翻1973年的決定?〈羅訴韋德案〉的消滅,又將讓美國女性、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墮胎非法州的意外懷孕者,付出多巨大而難以彌補的「人生代價」?

25歲的維多利亞(Victoria)是一位德州的單親媽媽,幾天前她發現自己意外懷孕。儘管居住的德州,已在2021年9月就通過了〈德州心跳法案〉、禁止懷孕6週以上的女性人工流產,但維多利亞「幸運地」在懷孕5週前就發現懷孕
因為懷孕的初期徵兆,大部分人都發生在6星期後(算法不是從受孕日算起,而是排卵日)。以德州為例,在心跳禁令之前,85%的人工流產手術都超過孕期6週。
。在緊湊的一連串預約手續後,6月24日上午她獨自開車,準備到休士頓婦產中心進行人工流產。

半路上,維多利亞接到了診所的緊急電話:「您的人工流產預約已被取消。」因為十幾分鐘前,美國最高法院以5:4的大法官投票結果,確認推翻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從現在開始,美國聯邦憲法已不再保障婦女的墮胎選擇權。〈羅訴韋德案〉的消滅,讓德州等13個州政府之前準備好的全面禁止墮胎法案,自動生效。

診所在電話中向維多利亞說明:在律師建議下,為避免遭德州政府刑事起訴、讓醫護人員面對最高99年的可能重刑
德州法律規定,施以人工流產手術的醫護人員,可因殺嬰行為配判第一級重罪(Felony of the First Degree),獲罪者將面臨最低5年、最高99年的有期徒刑。
,「很抱歉,診所只能取消所有人的預約,我們沒有辦法幫妳終止妊娠。」

維多利亞對《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表示:接到通知時,自己離診所只剩下30分鐘的車程。但她完全不知該怎麼辦,只能靠邊停車,然後崩潰地大哭一場。「許多女性沒有辦法承擔(懷孕的代價),」維多利亞對《華郵》無奈地説出自己的狀況,「我現在真的無路可退。」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的原因

維多利亞的無奈絕境,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造成的直接結果──在6月24日的官方公告中,最高法院大法官投票結果,以6:3判決密西西比州政府對懷孕15週以上婦女禁止墮胎法律的「多布斯案」合憲有效,並進一步以5:4推翻了1973年最高法院藉以確認憲法保障女性墮胎選擇權的〈羅訴韋德案〉。

什麼是〈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

直到2022年被推翻之前,〈羅訴韋德案〉都一直是被視為美國憲法保障女性享有「一定程度」墮胎選擇自主權的關鍵起點。

〈羅訴韋德案〉的原告當事人,是德州女子諾瑪.麥考維(Norma McCorvey),她在1969年因故懷孕並尋求墮胎。但當時的德州,除了特殊醫療原因以外,嚴禁人工流產手術。因此麥考維遂偽稱自己遭到集體性侵懷孕,並以此為由申請墮胎。然而她的手術申請卻因為證據不足而被駁回,急於終止妊娠的麥考維於是找到支援律師向德州政府提起訴訟。

訴訟中,麥考維以保護個人隱私為由,以「珍.羅」(Jane Roe)的化名,向代表德州法律的達拉斯檢察官亨利.韋德(Henry Wade)提告──是故全案才被簡稱為〈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

本案再上訴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後,於1973年1月22日判決:當時的9名男性大法官,以7:2的結果,判決德州禁止墮胎的法律違憲。

當時最高法院的多數意見,以時任大法官布萊克蒙(Haryy Blackmun)的論述為代表,認為女性決定是否終止妊娠的決定,屬個人受聯邦憲法保障的「隱私權範圍」,確認憲法承認了女性透過墮胎終止懷孕的權利。

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雖是震撼美國歷史的時刻,但在衝擊之餘卻不令社會感到意外──因為6月24日公布的判決意見書,基本上與今年5月政治新聞網《Politico》外洩的最高法庭內部判決初稿一致。代表判決多數派主筆意見書的保守派大法官阿利托(Samuel Alito),幾乎沒有修改被洩露的草稿文件,甚至還些微地加強了對〈羅案〉判決失誤的指責語氣:

「羅案的判決,打從一開始就錯得離譜(egregiously wrong from the start)。其論述推理薄弱異常(exceptionally weak),作出的判決更帶來傷害性的後果。相較於替墮胎議題找到全國性的解方,過去〈羅訴韋德案〉與〈凱西案〉的大法官決定,反而進一步煽動爭辯,並更加劇了社會的裂痕。」

阿利托認為,最高法院在1973年對〈羅案〉的判決,是以憲法對「隱私權範圍」的保障,來承認女性擁有選擇墮胎的權利。但原判決刻意忽略「憲法文字與過往傳統裡,從來沒有『保障墮胎權』的內容存在」。〈羅案〉與支持此案者無法證明墮胎權是「根源自美國國家的歷史與傳統」;相反地,美國司法歷史裡,反而留下大量對「反墮胎」與「保障胎兒生命」的前例。

「〈羅訴韋德案〉與〈凱西案〉
賓州東南部計劃生育組織訴凱西案(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凱西(Robert Casey)是時任賓州州長。該案起因於賓州政府設計了一套墮胎通知量表,要求接案診所必須確認前來申請人工流產的婦女,未成年者必須徵得家長同意、已婚者必須得到配偶同意,並在反覆同意後冷靜24小時再次確認同意。此案被選擇派團體控告侵犯女性身體隱私,並於1992年被最高法院判決賓州違憲,並重新確認〈羅訴韋德案〉的隱私權立論。
全都『必須被推翻』(must be overruled)。」阿利托主張憲法內容裡,根本沒有針對墮胎權的有效解答,最高法院的「錯判」反而「僭越」了立法的權力,讓民主過程陷入短路。因此,現在的最高法院有責任「撥亂反正」,透過推翻〈羅案〉來糾正此一歷史錯誤。
少數大法官的不同意見書:強調被無視的「遵循先例」原則
Fill 1
2022年6月24日,示威民眾將6名保守派大法官的人型紙板與譴責標語放置於聯邦最高法院前。(攝影/CQ Roll Call via AP Images/Bill Clark/達志影像)
2022年6月24日,示威民眾將6名保守派大法官的人型紙板與譴責標語放置於聯邦最高法院前。(攝影/CQ Roll Call via AP Images/Bill Clark/達志影像)
聯邦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
目前組成比例是6名保守派,3名自由派
投票,雖然在正文的〈多布斯案〉得到6:3的結果,但在推翻〈羅案〉與〈凱西案〉的延伸辯論上則是5票贊成:4票反對。
反對意見的4票中, 首席大法官羅伯茲(John Roberts,保守派)
67歲,男,共和黨總統小布希提名。
認為〈多布斯案〉合憲,但對推翻〈羅案〉則抱持保留態度(認為還可以觀望一下,「現在」還不該直接推翻〈羅案〉);其餘3名自由派大法官──布雷耶(Stephen Breyer)
83歲,男,民主黨總統柯林頓提名。今年夏天即將退休,由現任總統拜登提名接替大法官。
索托瑪約(Sonia Sotomayor)
67歲,女,民主黨總統歐巴馬提名。
凱根(Elena Kagan)
62歲,女,民主黨總統歐巴馬提名。
──認為不該廢棄〈羅案〉與其代表的憲法保障墮胎權。
多數意見的5票,全是保守派大法官,包括主筆判決意見書的阿利托
72歲,男,共和黨總統小布希提名。
,其餘立場較為溫和的幾位,為托馬斯(Clarence Thomas)
74歲,男,共和黨總統老布希提名。
戈蘇奇(Neil McGill Gorsuch)
54歲,男,共和黨總統川普提名。
卡瓦納(Brett Kavanaugh)
57歲,男,共和黨總統川普提名。
巴雷特(Amy Barrett)
50歲,女,共和黨總統川普提名。

之中,大力附和阿利托的大法官卡瓦納,於協同意見書中特別強調,本回的判決雖然推翻了〈羅訴韋德案〉,卻不代表最高法院有意把墮胎打成「違法」:

「講白了說,本庭今日的決定,並沒有讓全美國的墮胎行為變成非法;相反地,最高法院現在的決定,正把決定墮胎權地位的問題,恰如其分地還給美國人民與其選出的民意代表,以藉著民主過程來重新立法決定。」

卡瓦納主張: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純然中立」的,憲法現存本質並沒有、也不應該在墮胎議題中選邊站──最高法院必須嚴格地遵照憲法原則中的司法中立,1973年的〈羅案〉之所以做出卡瓦納認為的「謬誤決定」,就是當時的大法官們錯誤地立場先行。

但投下反對意見的3名自由派大法官,卻正面駁斥卡瓦納的中立説:「當最高法院的決定,實質消滅了一項美國女性持有將近50年的自主權利,最高法院即沒有資格自稱『純然中立』。」

他們主張的不同意見,以「遵循先例」(Stare decisis)原則為主要論點:「『遵循先例』拘束是形塑法治的重要奠基石,它來自拉丁文的原意是:除非有『非常重大的理由』需要修改,否則已經決定的事就應該維持已決定的狀態──此一概念是構成司法寬容與人性的骨幹,但在最高法院今日推出的多數派意見中,卻不復存在。」

3人的不同意見書強調:最高法院的多數派意見並無法有效證明推翻〈羅案〉能對美國的法律系統與社會,帶來多大的幫助與重要進展,反會對社會帶來更立即可見、實質弊大於利的傷害:

「推翻〈羅案〉與〈凱西案〉的損害衝擊反而更加明顯,因為墮胎已是現代常見的醫療手段與婦女人生經驗──在這個國家,每年大約18%的懷孕,最後皆為人工流產;每4名美國女性中,就至少有1人會在45歲之前有過一次墮胎經驗。」
「今日的人們,在透過控制與選擇懷孕的時機,好規劃各自人生中,那些數之不盡的重大決定:例如要在哪裡生活?要不要或該如何投資自己的教育進修與職涯發展?怎樣分配自己的財富資源?該如何打造並培養自己期待的家庭關係?在此狀況下,墮胎選擇成為避孕工具失效後,婦女的最後備案──有些時候女性無法使用避孕,例如遭遇強暴;有時候在孕期過程中,她們的人生規劃會遭遇巨變,例如突發的家庭問題與財務狀況;又或者腹中的胚胎被診斷出令人心碎的重大疾病等等。而剝奪這些女性選擇墮胎的權利,正如多數派大法官今日決定的後果,將直接摧毀這些人的計畫與人生。」
大法官無需考慮墮胎禁令導致的「現實後果」?
Fill 1
2022年6月25日,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前,支持女性墮胎權的民眾(左)與反對墮胎的民眾(右)發生爭執。(攝影/Getty Images/Alex Wong)
2022年6月25日,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前,支持女性墮胎權的民眾(左)與反對墮胎的民眾(右)發生爭執。(攝影/Getty Images/Alex Wong)

在自由派大法官的不同意見書裡,質疑多數派無視廢除〈羅案〉將帶來的社會衝擊。但對此,保守派大法官阿利托則在主筆的多數意見書中,極為強硬地表達了最高法院對本案的絕對立場:

「最高法院並不假裝知道今日推翻〈羅案〉與〈凱西案〉的決定,將對美國的政治系統與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就算我們能預測後續發展,大法官們也不能任由這些外界資訊,干擾我們的判斷決定。」

簡言之,阿利托等多數派意見考慮的是:〈羅案〉49年前的釋憲立論並不足以說服現在的最高法院。至於收回墮胎權利的現實後果,則是各級立法機關與民主機制的責任,絕對中立的最高法院無權、也沒有必要對此考慮與干涉。

所以當美國取消了憲法保障的墮胎權後,美國社會,對全美6千多萬名適齡生育女性
根據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的定義,適齡生育女性為15歲~44歲,在美國約有6,450萬人。
的直接衝擊是什麼?
在德州:即便遭強暴、亂倫或其他犯罪導致受孕者,亦不得墮胎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估計美國女性全年的平均墮胎人數,大約是在93萬人上下(註)
數據來自非營利組織「古特馬赫研究所」(Guttmacher Institute)。
。超過9成的人工流產都實施在懷孕的前3個月,也就是第一孕期(First trimester,懷孕0~12週)裡,其中56%是以手術方式進行,另外44%則是以口服藥方式進行。
然而當聯邦最高法院於6月24日正式推翻〈羅案〉與其代表的憲法保障墮胎權後,德州等13個保守州政府,隨即啟動了早就預備好的「觸發法」(Trigger Laws),只要〈羅案〉不再有效,各州就可以自由頒布各自的墮胎禁令
這13州事先準備好待用的觸發法,各有不同的正式啟用條件,有的州需要州長或州立司法部長再簽字、有的則需要30天頒布宣導期,但有的州──像是猶他州──則在24日當天晚上就正式生效「全面禁令」。
以德州為例,儘管其人口數與經濟歸模都屬美國第二大州,但其所預備的觸發法卻禁止了「幾乎所有墮胎行為」──德州禁令不僅完全拋棄了三孕期標準,除了孕婦本身因懷孕遭遇生命危險或不可修復之重大傷害威脅外,更將「全面禁止」墮胎,就算遭受強暴、亂倫、或其他犯罪導致受孕者,目前亦不得豁免
德州的觸發法雖然有30天的啟用緩衝期,但德州司法部長帕克斯頓(Ken Paxton)目前已要求各地檢察官開始調查取締。
十多州的墮胎禁令即刻影響2,516萬名、特別是社經弱勢與有色人種女性的人生
Fill 1
2021年12月6日,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市的Trust Women 診所,醫師準備進行人工流產手術之前,對一位來自德州奧斯汀的婦女進行超音波檢查。(攝影/REUTERS/Evelyn Hockstein/達志影像)
2021年12月6日,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市的Trust Women 診所,醫師準備進行人工流產手術之前,對一位來自德州奧斯汀的婦女進行超音波檢查。(攝影/REUTERS/Evelyn Hockstein/達志影像)

除了已經有「觸發法」在手的13州,美國輿論也預期還有另外13州會在今年內啟動相應的墮胎禁令。儘管像是加州、紐約州、伊利諾州等自由派州政府,已針對〈羅案〉的推翻,準備了相應的州法來確保本地的婦女墮胎權,但美國國內仍可能會重新二分成「墮胎合法州」與「墮胎非法州」的對半撕裂狀態。

〈羅案〉被推翻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估算:全美國6,450萬名適齡生育女性中,39%(2,516萬名女性)將活在「墮胎禁止/限制州」;在「墮胎權保障州」的女性只有38%(2,451萬人);其餘地區尚不明朗。

另外,在本次大法官判決之前,聯邦最高法院也於2021年9月收到了一份「力促不該推翻〈羅案〉的法庭之友專家意見書,內容以經濟學的角度,來檢視〈羅案〉在過去半世紀放寬女性墮胎自主權後的數據轉變,嚴肅警告推翻〈羅案〉的結果,恐帶來的慘痛代價。

這份法庭之友意見書,整合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里斯特(Joshua Angrist)與歷代學者的研究資料,指出美國社會在1973年放寬墮胎權後,對於年輕女性,特別是社經弱勢者與有色人種的人生,帶來了巨大且正面的影響
在〈羅案〉之後,美國的未成年女性結婚與生育分別銳減20%與34%; 而黑人女性產婦死亡的風險也大幅降低了28~40%。

在美國每年的所有懷孕數字裡,約有二分之一是「非計畫性懷孕」,在這些非計畫懷孕中,又有二分之一選擇墮胎。但在如果以13~19歲的青少年女性來看,在遭遇非計畫性懷孕後,若有合法墮胎可供選擇,大學畢業的機率就能增加20%、未來取得專業工作職務的機會可增加40%,長期時薪的平均數字也能提高11%。

鑑此,意見書主張:合法的墮胎選擇關於平權與身體自主權,更能有效保障年輕女性的長期經濟狀況與個人職涯發展,對個人人生、家庭發展與國家經濟,都有相當明顯的正面效應;但相反地,推翻〈羅案〉導致各州墮胎禁令重啟的第一年內,全美至少將有12萬名有墮胎需求的女性將受到影響,甚至因此只能被迫生產。

阿利托大法官「何不用避孕?」的爭議激辯

不過,最高法院最後推翻〈羅案〉的決定,仍以另一份反墮胎派的法庭之友意見書為主。其主要論述是批評過去半世紀的〈羅案〉研究報告樣本數不足,無法有效代表各州、各區差異極大的實況。此外,推翻派的論述也被主筆的阿利托所採用,他們主張隨著時代與社福體系的進步,現在的美國已比過去「更加支持女性」,各種避孕道具也都非常容易取得──就算避孕失敗導致懷孕,美國現在的生育鼓勵、健保系統、甚至社福出養機制,也都能相當完善的「接住」意外懷孕的婦女們。

在多數派意見書中,阿利托還特別寫下:「美國各級政府,都已推動了所謂的庇護法(safe haven laws)來開放女性出養新生兒,基本上現行政策都允許女性匿名放棄寶寶的扶養權──女性就算不願扶養自己所生下的嬰兒們,也不必擔心寶寶們找不到適合的收養家庭(註)
美國目前每年的收養兒童數約13.5萬人(含本國與海外),但實際上,之中只有2萬人(15%)是意外懷孕後被出養的本國新生兒。而美國過去每年平均因意外懷孕而墮胎的人數約12萬人。
。」

但,諷刺的是,美國政府可能是全世界先進國家中,對於懷孕婦女保障度最低的國家。

例如美國直至今日,都沒有立法制定「全國性的帶薪產假
意見書裡提到,美國是「全球唯二」沒有立法制定全國帶薪產假的國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一般美國人的帶薪產假,都是聘僱合約與公司的自行談判。
」,就算聯邦政府在1993年通過了「12週無薪產假」的勞動規定
家庭與醫療照護請假法(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 1993, FMLA)。
,但該法卻附帶了大量的雇主豁免條件,預計50%以上的職業婦女無法完整適用──這導致了所謂的「母親懲罰」(Motherhood Penalty),職業女性懷孕成為母親後,平均的長期預期收入將因此暴跌三分之一;但同樣成為家長的男性,預期收入卻幾乎不受影響。
除了懷孕與產後的問題外,幫助女性在生育後重返職場的「日間托嬰服務」,也是極為沉重的家庭開銷。以意見書提到的托嬰費用全美中位數為例,3歲以下的日間托嬰平均每年10,400美元(約新台幣30萬元),假若這位媽媽的工作時薪是15美元(聯邦法定最低薪資的2倍),光是基礎托嬰就至少佔去了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這還只是「至少」,對於美國的基層服務業來講,夜班、臨時班表、假日輪班等常見狀況,都會讓職業媽媽增加臨時托嬰、夜間托嬰的加倍費用。

至於阿利托所提到的「普遍可及的避孕工具」,在現實狀況中也是額外且爭議的的女性開銷。以一般避孕藥為例,在沒有個人健保給付的狀態下,女性每年的預期支出至少是268美元(約新台幣8,050元),若涉及看診與醫師處方則要再增加40%的費用,但避孕藥第一年使用者仍有7%會因為操作不當、服藥調整失誤而意外受孕;至於安裝「子宮內避孕器」(IUD) 的基礎費用則超過1,000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且每5年需更換,都不是年輕或弱勢女性可以普遍與穩定取得。

下一個戰場:同性關係、多元成家與避孕問題
Fill 1
2022年6月26日,參與紐約同志遊行的民眾在麥迪遜廣場花園附近從一面彩虹旗前走過。(攝影/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Carolyn Van Houten)
2022年6月26日,參與紐約同志遊行的民眾在麥迪遜廣場花園附近從一面彩虹旗前走過。(攝影/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Carolyn Van Houten)

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後,在墮胎禁令州的女性們,目前只能透過跨州求診、郵購墮胎藥物(不一定合法但目前也沒有明確管制辦法)等方式尋求人工流產。

儘管由民主黨掌控的國會眾議院,早已通過了〈婦女健康保護法案〉(Women’s Health Protection Act)──如同最高法院的建議,要把〈羅案〉代表的墮胎權保障,直接寫入聯邦法律裡──但該案目前已被參議院共和黨團以拖延議事(filibuster)的手段無限期凍結。

除非目前民調因通膨與經濟問題持續下滑、勝率看好度愈來愈悲觀的拜登總統(Joe Biden),能在11月美國期中選舉中,帶領的民主黨能穩住眾院多數、並增加參議院席次,否則短期內美國國會都不太可能對墮胎權問題提出積極回應。

令美國自由派更加擔心的是,在6月24日的最高法院判決中,支持推翻〈羅案〉的保守派大法官托馬斯,更透過協同意見書
在5月份外洩的阿利托初稿文件中,雖然也曾暗示要對避孕、同性性行為與同婚的3案進行推翻討論,但在正式判決中,阿利托卻刪去了此段,並強調這次判決僅針對「女性墮胎權」。保守派大法官托馬斯,也透過協同意見書,強調自己認為錯用3案也應該與〈羅案〉被重新檢查甚至推翻。
公開表示:最高法院未來也該重新考慮〈​​格里斯沃爾德訴康乃狄克州案〉(此案是廢除政府的避孕禁令)、〈勞倫斯訴德克薩斯州案〉(此案為廢除政府的同性性行為禁令)、〈奧貝格費爾訴霍奇斯案〉(此案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合憲性」,因為這3案的判決論述皆與〈羅素韋德案〉一樣,涉嫌錯用憲法第14條修正來背書。因此在〈羅案〉被推翻後。托馬斯更公開主張要對這過往3案擴大糾錯:
「因為對於之前的判決,我們身為大法官,有『改正錯誤』(correct the error)的責任。」

托馬斯的特別發言雖然埋下了下一波司法大戰伏筆,但在美國社會眼前爆炸的議題,仍舊是〈羅訴韋德案〉被推翻後的後續──在字面意義上,墮胎問題已被放寬給各地州政府自行決定,但跨州墮胎會否引發跨州訴訟?以德州為例的全面禁止墮胎州,又該如何放寬修正連亂倫、強暴都不放行人工流產的嚴苛刑罰?對於境內鼓勵、協助甚至安排本地女性往外州墮胎的組織團體,這些禁止州又會有怎樣的下一步手段?

〈羅案〉被推翻的風暴,同時也重新燃起美國輿論對最高法院大法官「代表性」的論戰。在當前9名大法官中,有6名保守派、3名自由派;其中保守派的6人中,又有3人是由川普總統提名的強硬保守派。但在過去兩個月內,以強硬保守派為主導力量的最高法院,卻接連推翻了紐約州限制在公共場合攜帶槍枝的法律,這回直接取消〈羅案〉亦引爆民間激烈反對的怒火,除了指控「最高法院剝奪了了女性對自己子宮的持有權」外,更批評保守派當道的最高法院已經站在人民意志的對立面。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在6月13日、也就是最高法院決定前兩週所公布的全國民調61%的美國民意支持「保障墮胎合法」,只有37%的民意認為「應該禁止或最大程度限制墮胎」──之中,無論是年齡、性別、種族、還是信仰分布,幾乎所有的民調組別都「支持開放墮胎」;只有在「共和黨支持者」與「白人基督教福音派信徒」的兩個特殊組成中,禁止墮胎的民意才大於開放派。

不過,阿利托大法官也在推翻〈羅案〉後表示:「司法機關的正當性,絕不是來自於公眾輿論,而是鑑於我們所做出的最佳判決。」而更保守的托馬斯大法官,亦直接回擊民意:「最高法院才不是一被霸凌,就任憑外界於取予求的機關!」在此,最高法院也重新回到「原典主義」(憲法的所有解釋必須完全遵照最初的時空背景與立法意志以避免扭曲,如果有衝突則應透過民意機關立法修正)與「活的憲法」(憲法本身有動態意涵,釋憲應顧及現下背景價值以與時俱進)的傳統論戰。

儘管在政壇分析中,最高法院的推翻決定,多被認為是「民主黨衝刺期中選舉的強心針」──因為受到刺激的進步派與女性選民,正極為悲憤地朝民主黨陣營歸隊;但支持者立場更為保守、且與積極反墮胎的基督教福音派關係緊密的共和黨黨團,卻被民意要求趁勢提出進一步限制全國墮胎的聯邦法案
比較溫和的測試路線是把現行的懷孕20週後禁止墮胎,下修為15週禁止墮胎;激進但較不可能的立場,則是尋求「聯邦立法禁止墮胎」。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民主黨是支持自由與安全的政黨,但共和黨卻是擁護懲罰與控制的集團。」6月24日晚間,緊急召開黨團會議的民主黨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發出了這番極具針對性的譴責喊話;但同一時間,共和黨保守派的草根戰將、德州總檢察長帕克斯頓(Ken Paxton)
帕克斯頓是德州、乃至於共和黨保守政策的箭頭人物之一,近年屢因〈德州心跳法案〉、槍枝管制問題、川普驗票爭議等大型風波而登上全國版面。
宣布放假:「從今以後,推翻〈羅案〉的這天都將是全德州司法機關『每年放假』的紀念假日,讓我們以此懷念從1973年到2022年之間,那些因墮胎而『被殺死』的7,000萬名未出世嬰兒。」

但在期中選舉還有半年,本土能源價格暴漲、通貨膨脹嚴重、國內經濟又瀕臨衰退危機的不利氣勢下,〈羅訴韋德案〉所代表的種種身體自主、女性與社會價值立場,是否能夠超越經濟議題成為左右本次大選的最大單一議題?美國社會的價值分裂、政黨政治與司法公信力,正遭遇1973年以來的最大衝突時刻。

索引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的原因
少數大法官的不同意見書:強調被無視的「遵循先例」原則
大法官無需考慮墮胎禁令導致的「現實後果」?
阿利托大法官「何不用避孕?」的爭議激辯
下一個戰場:同性關係、多元成家與避孕問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