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材風暴下的真貌

醫材訂價迷宮──差額給付巿場大解密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台灣每年逾1,700萬人次使用健保醫材,有13.2萬人次選擇自費差額醫材──即部分由健保給付、部分自己付,醫療院所也必須扣掉健保給付的部分,向民眾收取差額。然而,健保署設置的「醫材比價網」上,同一個品牌、不同醫療院所的醫材價格,有些價差極大。

健保署今年(2020)6月間宣布,針對差額給付醫材訂出上限價,不料引發醫界反彈;二度協商後,新的差額醫材規範8月1日起上路,重新分組分類後,各組訂價控制將在70~85百分位間,8月起針對極端值進行管控。

究竟,這項政策合不合理?醫材巿場與醫療院所的規模有無關聯?哪些民眾是使用的主要族群?《報導者》將目前352項差額給付品項、實際有交易價格登錄的產品全面清查,再與全台行政區、收入中位數及相關學術文獻進行比對分析,解密猶如迷宮般的差額醫材巿場。

結論:自費醫材價差沒有明確巿場規則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

  • 醫療院所自費差額的醫材訂價,部分確實存在極大的價差。
  • 先前有人主張,醫院規模愈大、層級愈高,可能因議價能力較好而讓價格較便宜的假設,也不盡然存在。有些醫材,大醫院較高價;有些醫材,又是診所較高價。有些同地區、同層級醫院,即存在極大落差。
  • 醫材的訂價政策,與當地民眾所得、甚至消費水準,都沒有顯著關聯,自費差額醫材巿場如同迷宮。
  • 病人會選擇自費差額醫材,除了本身經濟能力條件外,其實更明顯受到醫院採購偏好的左右
打破價格迷思1:價格把關、更要品質把關

價格透明化雖然是必要的,但健保署除為全民把關價格合理外,更需要為安全性和品質把關,有明確的品質和效果,才更能明確「衡量」醫材合理的價格。

交通大學科技與法律研究所所長陳鋕雄指出,多數醫材在取得上市許可之前,並沒有經過臨床試驗。醫材的品質不容易釐清,不像藥品都有確切的療效證據。「水晶體裡面有單焦、變焦等功能,那到底這些功能值多少錢?」在不確定醫材是否物有所值、值多少狀況下,也是造就醫材市場出現訂價亂象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病人在選擇醫材時,不會將價格作為主要考量,病人更在意的其實是醫院與醫師的醫術。針對醫材的效果,例如不同人工水晶體間的些微功能差異,病人難以分辨,得依靠醫師來解釋說明,但醫病溝通的重心往往不是醫材的安全性;醫材的創新功能、副作用資料不齊全,就連醫師都不見得能掌握醫材的效果。

健保署也表示,在今年1月1日之後的新醫材,將會依照「醫療科技評估方法(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透過臨床實證等級訂定給付比例。陳鋕雄說,這是一個好的做法,也許就能誘使醫材商主動投資、做測試,來證明醫材的效果。

打破價格迷思2:給病患的5個建議

除了靠健保署針對價格和品質的把關,民眾也不要陷入「愈貴愈好」的迷思,醫材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報導者》整理5個建議:

1. 病患可先與醫師討論,確定最合適自己狀況的醫材。心臟內科醫師、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醫病雙方永遠是不對等的關係,應該彼此建立互信基礎,透過醫病共享決策
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 醫師和病人雙方針對手術或治療,共同參與討論。由醫師解釋不同處置的資料、副作用等,病人提出個人的喜好與考量,衡量後達成最適當、可行的治療選項。
,醫師跟病人詳細說明手術與醫材、也要明確揭露差額醫材的資訊,同時了解病人最在意的考量,如經濟、健康情形,雙方互相討論,再選擇出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2. 若使用差額負擔或全自費的醫材,可在各醫療機構網站,查詢健保給付上限、民眾自費金額、產品特性、副作用、與健保全額給付品項之療效比較。

3. 上醫材比價網搜尋同品牌價差是否合理,若價差大於2、3倍以上,可向醫療院所主動詢問了解。

4. 除緊急情況外,手術或處置前2日,醫師會交付說明書,並向病患及家屬解說手術及醫材使用,醫療院所則需說明收費情形,並給予充分考慮時間。

5. 保存收據,若有疑問請洽健保署、衛生局。

註:本報導醫材資料於7月17日下載自醫材比價網,完整資料、詳細個案分析資料,請見以下試算表 資料來源: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署醫材比價網107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台大公衛系副教授郭年真塗藥支架研究 諮詢對象: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主任趙麟宇、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任、台大公衛系副教授郭年真、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陳鋕雄、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黃育文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