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材巿場無論價格、品質過往頻傳爭議,多次爆發醫療院所收取業者回扣、重複使用一次性醫材的弊端。健保因而著手進行醫材差額給付巿場的管理,今年6月8日公告,將民眾自付差額的8大類、352項醫材公告統一「天花板價」,同功能、不同廠牌採同一上限價,欲替民眾醫療支出把關;此公告卻引發醫界及輿論反彈,民眾也憂心價格加蓋恐限縮高價新興醫材進入台灣巿場的空間,一度引發執政黨的「政治危機」,驚動總統蔡英文發文滅火。
在網路自媒體時代,眾聲喧嘩,政策討論易偏頗失焦,社會對話與共識凝聚更形困難。醫材差額給付的歷史背景如何而來?醫療機構經營對「以藥養醫」、「以醫材養醫」為何依賴愈來愈重?醫師憂心的「醫材退場」是否會發生?醫材商真正的生存壓力在哪裡?
《報導者》在第一時間,完整採訪13位跨界專家,脈絡性剖析議題核心問題;獨家取得醫材差額給付政策8月1日新制轉彎的關鍵資訊,呈現最完整精確的新制內容。並以大數據分析巿場「訂價亂象」的真貌,提供民眾對醫材選擇及政策方向最全觀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