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臉書(Facebook)以「兒童裸露」為由下架越戰經典照片「燒夷彈女孩」,掀起巨大輿論反彈;一個多月前,台灣也有網友因聲援「慈湖潑漆事件」,帳號遭封鎖。而2018年3月中旬,臉書更傳出被英國數據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盜用5千萬名用戶資訊,在美國總統大選與英國脫歐公投期間投放假新聞,意圖影響選情(編按:最新進度更新於文末)。
這些持續不斷的事件,再度讓臉書成為爭議焦點,也觸發歐洲各國「管制」社群媒體的聲浪。這些審查的措施是什麼?如何審查?是對言論自由的保障還是威脅?
這波臉書帳號被封鎖的時間大多是1天到7天不等,多數帳號在事發後一週內逐漸「解鎖」,但不透明的演算法及對於人工審查的疑慮,使得臉書針對特定言論進行審查的猜想,再度在網路上迸發。
在國內外諸多爭議中,都將矛頭指向了不透明的演算法。
臉書演算法干涉了用戶的自主權利,甚至扮演起「老大哥」的角色,決定那些貼文與言論應該被看到。
「臉書演算法要解決的問題,是哪些文章應該出現在塗鴉牆上,」 專攻機器學習領域的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蘇木春指出,臉書上的文章量極大,演算法是透過自然語言等學習工具,納入各種不同的評估因素,給予貼文不同的權重,例如哪些貼文是可信的、值得推薦的,那些內容又該被屏蔽,像是被認定是兒童不宜或違反善良風俗的貼文,獲得的權重可能偏低,而使內容無法在塗鴉牆上被看見。但蘇木春說,演算法的權重是臉書不公開的資訊,外界無法進一步分析這項機制的運作模式。
受訪的法律學者、傳播學者到社群經營者,多數認為,除非明確違反公序良俗或使用者條款,臉書上特定言論被刪除,多半是無意而非蓄意。但因國內外連續的社群言論審查爭議,已滋長了不透明演算法背後的陰謀論想像,輿論要求臉書公開演算法的聲浪極大。
但要臉書公開演算法,可能嗎?
T客邦創辦人、資深社群經營者施典志指出,演算法對於企業而言是商業機密,除了「保護企業利益」外,也確保「較好的使用者體驗」。如果公開演算法,除了傷害企業,將遊戲規則開誠布公可能遭有心人士利用,以更大規模的方式進攻,爭議反而會擴大,甚至危害平台生存。
臉書和不少社群平台意識到,不能單單仰賴演算法,在爭議言論的審查上,必須花更多人工介入監管。
除了仰賴演算法對爭議言論的審查,社群平台也積極擴大使用人工審查。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2017年宣布,增加3,000名人力,同時輔以軟體與機器學習,強化對於臉書平台上暴力、歧視言論與假新聞的查核工作。
臉書加強人工審查的背景,源於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臉書、推特(Twitter)、Instagram 與 YouTube 等社群平台上出現大量假新聞,影響選戰。俄羅斯被指為這些假新聞事件的幕後藏鏡人,透過散布不實消息干涉美國內政。假新聞的事實查核逐漸成為各社群平台重點,甚至各國政府也將打擊假新聞視為重要的任務。
「我想沒有人會反對執行阻止仇恨性言論擴大的政策,然而臉書目前端上檯面的措施卻是漫無標準的言論審查。這樣的制度造成的結果是,發表類似的言論,有些人被下架、但有些人卻沒有。有些人更加嚴重,整個帳號被封鎖,甚至刪除。」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胡博硯以「疑惑」兩字,形容臉書下架言論的機制。
胡博硯認為,增加審查人力的出發點或許善意,但是審查員個人的想法無法控管,可能因個人一時的決定,影響結果。「即便臉書本意並非針對特定言論審查,但在外界看來就是管控言論,甚至是為特定立場服務。」
審查人員不了解在地的文化脈絡、政經情勢,也可能使人工審查出現爭議。以台灣情況為例,施典志分析,目前臉書在台灣的辦公室,主要工作是廣告業務,客服或審查人員可能仍交由居住在其他國家但理解中文的人擔任。
「這些人或許可以看得懂中文,但是夠不夠了解台灣的社會現況?如果審查人員不夠了解,就有可能做出誤判。其實台灣的情況並不是特例,例如美國也會將這類的工作外包給印度,」施典志說。
機器或人工審查都可能受到操弄,但臉書仍執意進行,是因為臉書的發展已超越原來想像的規模──假新聞橫行、人性因它而變、個人自由與社群價值間的齟齬等,都出現了要求臉書負起責任維持秩序的聲浪。
臉書目前全球每月活躍用戶數突破20億。臉書對於用戶發言內容、帳號管理與權利義務,根據一份共18條規範的使用條款。每位使用者註冊臉書帳號時,都必須同意這份條款。
根據使用條款第3條的安全性條目,要求用戶不得發布鼓吹仇恨、威脅、色情、煽動暴力或露點或血腥暴力傾向的內容。若用戶違反使用條款,第14條的中止條款明確指出,臉書有權停止向用戶提供全部或部分服務。
面對多次發生的言論審查爭議,不同國家出現相似的輿論,認為臉書目前的使用條款太過抽象,例如「仇恨」、「暴力」等字眼缺乏明確標準,讓人難以適從,要求政府採取強硬的措施,要求臉書與在地的主管機關或使用者、消費者團體協商,透過公共參與促使修訂使用者條款,符合在地使用者的需求,同時降低爭議。
除了公共參與,循司法途徑進行救濟的可能也不斷被討論,不過法界人士普遍認為難度太高、成本太大,而且要如何主張臉書侵害用戶權利也是一大問題。
「如果臉書是一個由國家支持的公共平台,今天採取言論管制,下架特定立場的文字或發言,使用者當然可以主張言論自由受到侵害。但臉書是一個私人企業,用戶註冊帳號時一併同意了使用條款,等於授權臉書可以根據條款更動或將文章下架。」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蘇彥圖認為,若因言論被社群平台下架,使用者當然可以向平台業者提出民事訴訟,並主張社群平台應該負擔相關責任,但進行訴訟的前提是要清楚主張的權利是什麼。
事實上,主張社群平台侵犯言論自由相當困難。
許家華認為,實務上,使用者要主張「言論下架造成侵害」並不容易,因為侵害難以被量化,「片商可以說這個影片被上傳到影音平台上,造成電影少賣,這是很具體而且有感的。但是當言論被下架後,要證明『失去什麼』是很困難的。」
面對社群網站言論的救濟需求,多數國家採取自由放任或有條件的納管,但也有像德國一樣,選擇力道更強的管制,利用國內法律強制社群平台進行言論審查。
「各國政府對於網路都有程度不一的管制方式,例如美國政府採取低度管制,而歐陸國家則因為戰爭的歷史,相對較為保守謹慎。」蘇彥圖認為,政府不宜直接介入私人企業經營,但仍可以透過一些非強制性的市場機制,例如要求業者落實自律或共管機制,使用者也可透過公共參與對政府或臉書施壓,藉此影響使用條款。臉書在一些歐陸國家營運,確實也願意配合當地的規範,避免爭議。
政府以法令或規範督促平台業者配合,其實有例可循。歐盟正在審查的《視聽媒體服務指令》(The Audiovisual Media Service Directives)修正案,就被視為歐盟會員國與跨國數位平台談判時的籌碼。根據這份《視聽媒體服務指令》修正案,明確要求在歐盟境內提供隨選視訊服務(VOD)的營運商,歐洲本土產製內容應至少占所有內容的30%。
除此之外,網路上的影音分享平台(VSP)業者,應以自律、共管的方式,且必須強化使用者的申訴機制,以達到共同防堵色情、仇恨、歧視等資訊與言論流竄的目的。若自律、共管措施無效時,會員國將有權介入管理。
近年的難民問題激化社會、宗教與文化對立,加上過去曾有納粹崛起的歷史,因此德國對極右、仇恨與種族主義的言論特別謹慎。為了避免社群網站變成快速散佈與刺激仇恨言論的媒介,因而執行《網路執行法》。
該法要求社群平台需要刪除明顯違反德國《刑法》的仇恨言論,對於假新聞或遊走在灰色地帶的言論,則需7日內作出處置,若是社群平台屢屢犯規,最重將被處5千萬歐元的罰款(約新台幣18.1億元)。等於政府透過監管與行政處罰兩種程序,強化了社群平台移除特定內容的義務。
德國也並非一開始就決定採取強硬措施。新法上路之前,德國也曾將言論審查交由企業自律,但成果有限。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德國司法部去年提出的統計資料顯示,社群平台在收到用戶檢舉有疑慮的內容後,臉書大約刪除了39%的非法內容,而相同的時間內,推特僅刪除1%。顯示企業的自主管理顯然無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網路執行法》(Network Enforcement Act)也擺明針對服務量最大的社群網站。該法明確指出,規範對象是以營利為目的或是向公眾分享內容的社群平台,同時,為了防止阻礙網路新創產業發展,該法規管制的對象為「在德國國內有2百萬名以上註冊用戶的平台」,如臉書、推特、YouTube,但臉書仍是目前全球活躍用戶數量最多的社群平台,因此這項法案也被稱為「臉書法」。
德國開了第一槍,是否會造成國際的連鎖應效?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主任顧振豪認為,在民主體制下,以國家介入控管言論的情況僅是個案,不會變成通例。尤其是,「這項法案今年正式上路,已在德國國內引起侵害言論自由的爭論,可以預見不久之後,就可能出現相關的訴訟甚至釋憲。」
從「阿拉伯之春」到「埃及革命」,接著在台灣迸發的「318運動」,社群網站快速的傳播、自由的空間,帶動了網路2.0革命的時代,開啟震盪新時代。但這樣的巨變使虛擬帝國快速崛起,但同時也在短短幾年,成為惡意與錯誤訊息的散播地。
用演算法管理言論的爭議猶在,臉書最近又爆出更大的風波。
英國數據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在深喉嚨的指控下,被《衛報》、《紐約時報》揭露該公司透過 Facebook 應用程式,蒐集了5千萬名使用者的個資,並用演算法分析用戶習慣,在美國總統大選與英國脫歐公投期間投放假新聞,影響投票結果。事件爆出後,該公司CEO尼克斯(Alexander Nix)已遭停職,英國國會更傳喚祖克柏作證說明。
如今看來,已經不存在管或不管的選擇,而是怎麼管?管多少?誰有權力管?
【進度更新】
在臉書爆發一連串資安與侵犯用戶隱私的爭議之後,祖克柏終於親上火線,於台灣時間2018年4月11日凌晨出席了美國參議院舉行的聽證會,針對「劍橋分析」違法濫用個資,造成超過8千萬名臉書用戶的個資外洩事件,向44名參議員說明。同時也解釋臉書目前的隱私政策。
「劍橋分析」蒐集臉書用戶個資並且不當使用的醜聞雖然於今年3月中爆發,不過後續種種資料顯示,臉書於2015年就發現這個情形且未通報聯邦貿易委員會。當時臉書要求劍橋分析將資料刪除但後續並未持續追蹤,祖克柏在聽證會上首度坦承,是事後才知道劍橋分析並未依承諾刪除個資,「沒有進一步禁止劍橋分析使用相關資料,是錯誤的。」
除了「劍橋分析」的爭議之外,列席的參議員也提出包含「如何讓使用者信任臉書會保護個人資訊」、「如何解決臉書上充斥的仇恨言論或不當的內容。」對於這類的提問,祖克柏則表示將會增聘2萬名員工執行查核,引入新的AI技術解決的些問題。
參議院聽證會歷時5個小時,議場內砲聲隆隆,場外也有不少民眾集結抗議。11日晚間祖克柏則出席由眾議院的聽證會。
雖然祖克柏看似展現誠意,並多次表達道歉之意。但是接連以來各種荒腔走板的情況,已經讓不少人忍無可忍。除了可能用戶的集體訴訟外,加州與德拉瓦州已針對臉書提出聯邦訴訟案。臉書創造出來的爭議,似乎不是幾句道歉與兩場聽證會就能解決的。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