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全台15坪以下小宅買賣移轉數量占整體的15.9%,創下自200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新高點;今年(2024)上半年,該數據仍維持在15.5%高點。當房市單價愈來愈高,「小宅」成為主流商品,居住空間愈來愈小,那些正處在購屋抉擇的年輕人,究竟有什麼想法?他們如何消化為房價所苦的無奈心情?在「鳥籠小宅」時代裡,年輕人的居住生活是什麼模樣?
一路走來,董小姐的職涯都與房地產脫不了關係。
在同齡人裡,30歲的她算是「見過」最多豪宅的人了,只不過這些豪宅只存在紙面上,而她的工作是負責描繪這些豪宅──質感的、高雅的、磅礴的、或是奢華的,任君挑選。作為一名房地產廣告文案,她用想像力來達成任務。
「房地產廣告本來就很藝術,跨度又很大,比方說叫我去寫豪宅建案就很難寫,因為我根本就沒有住過豪宅,還要去揣摩顧客心理,那有錢人在意的跟我一樣嗎?」在這份工作裡,她得心應手的反而是另一類近年占據市場的主流產品:「小宅」。
(延伸閱讀:〈鳥籠小宅時代來臨:新青安助攻高房價,小空間貼近基本居住水準底線〉)
由於內政部採用包含公設的權狀坪數為標準,因此若扣除平均35%公設,25坪物件實際使用面積只剩下16坪,和台北市定義幾乎相符。而統計數據發現,2018年起25坪以下的「小宅」,在整體市場中占比已經正式超過4成。
令人意外的是,「小宅化」的浪潮對董小姐的工作反而頗有助益。她可以輕易想像同輩人的需求,無論是剛剛成家的、單身養寵物的、或是伴侶同居;這些人正準備邁向人生的下一道關卡,渴望有一個穩定的居所,所以她會使用「家」、「溫馨」、「獨立」等詞句,來打動目標客群。
但這類文案背後,還有一些禁忌:「不去談坪數,還有挑高不能講,就是隱惡揚善。」
儘管在工作上帶來幫助,但「小宅化」卻在生活上給予重擊,讓這位房地產從業者和多數年輕人一樣,為窄仄的空間和高額的房價所苦。
2016年大學畢業後,董小姐為了工作北上,一直待到2023年年底才因為照顧家人的原因回到家鄉台南。8年時光裡,她領著比最低薪資稍高一點的薪水,其中的三分之一在新北市新莊區租房,但那並不是一段愉快的記憶,因為她住的是公寓分割出來的4坪多小雅房。當時隔壁住著一對年齡相仿的年輕夫妻,他們在5坪大的套房裡養育一對兒女,嬰兒的哭鬧聲震天價響;因為空間狹小,夫妻高分貝的吵架聲也時常穿透輕隔間的矽酸鈣板。
忍耐5年後,她決定搬家。尋找住處的過程裡,看過藏在小閣樓裡的劏房、牆壁破了大洞的舊公寓、也曾經被網路上漂亮的照片欺騙,到了現場才被告知該戶已出租,旋即被帶往更小的物件裡。但她自陳,這不是北漂血淚史裡最慘烈的經歷。又在板橋住了兩年後,習慣開闊空間的她決定回鄉,沒想到那裡才是惡夢的開始。
「回台南工作真的很恐怖,就算(雇主)嘴巴說多喜歡你的技能,薪水就是一口價、不會超過3萬,永遠都不會。房價更離譜,連鄉下地區房租都8、9,000起跳。我就心想好,我不幹了。」董小姐一面拿著手機分享鄰近區域租屋價格,一面吐露心中的沮喪。
她口中的鄉下地區,指的是台南市七股區、西港區與佳里區的交界,那裡正是董小姐的老家。緊鄰曾文溪,過去曾經是商業盛極一時的台江內海內港,隨著港口淤塞陸化後轉變成農作為主,向著海邊開車10分鐘就可抵達鹽山欣賞美麗的夕陽景致。
但她無暇欣賞美景,房市的變化莫測反倒讓她如墮五里霧中。
內政部資料顯示,台南市的平均建物買賣移轉面積從2013年的40.9坪減少到2023年的32.9坪,下降幅度全國第二。隨著面積變動的還有價格,房屋業者統計台南近3年25坪以下小宅單價,從17萬元上漲至21.4萬元,漲幅近26%傲視全台。而在董小姐準備租屋的台南市佳里區,不僅今年6月住宅價格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來到9.73%,與上期相較,漲幅更是居台南所有行政區之冠。
本以為離開雙北就可以擺脫高房價的桎梏,在家鄉台南,董小姐看著原本的透天厝漸漸消失,小坪數物件逐漸取而代之,她再一次被捲入「小宅化」的浪潮裡,只好回到三合院老家,與家族親戚共處。只是從高中就獨立在外居住的她,仍想要有一間獨立不受干擾的住所。
「當房價變成這個情況,我就意識到該放棄了,所以才想去看組合屋,」她計劃著,「老了以後還能和家人朋友各弄一戶放在一起、還要養狗。」
打消租房計畫後,董小姐踏上了另一條「看房」之路。她率先選定的是一處外表簡約的組合屋,和傳統貨櫃屋不同,號稱牆壁厚度達5公分,材質抗熱隔音又耐震;屋內的木紋地板上安裝有簡單廚具和衛浴,放上現成家具即可入住。廣告裡,這項產品號稱是按照一般人對家的想像設計的,是一間人人都住得起的房子,因此14坪左右的空間,設計加施作定價僅50萬元上下。
另一個選項則是外型頗具設計感的「蘋果艙」。弧型鋼架配上大面落地窗和精緻裝潢,看起來有如科幻電影中出現的未來住宅,更被廠商形容為住宅的全新形式,可以做為永久居所使用,也由於其設計製造都在台灣,一戶約10坪大小要價超過100萬元。
為了確認組合屋的排水狀況,董小姐甚至特別選在下雨天去看房,一連花了幾個月時間後卻陷入兩難。「(組合屋)優點就便宜、可以客製化、組合快速工期短,講難聽一點就是可以把它當手機,壞了就丟,換一個新的就好。但缺點也很明顯,不保值而且使用年限短,哪天來個超級颱風不知道會不會被吹走;住得不踏實之外還比較不體面,邀請朋友來,他一看就會覺得,你住組合屋是不是生活條件不好?」她道出心裡的種種考量。
此外,購買組合屋還存在另一項待解決的難題:土地。由於組合屋仍屬於《建築法》中規定的「移動、非定著式建築」,物件必須擺放在建地之上,且須向各地方政府申請建造執照和使用執照,不管是租用或是購買,土地取得是一項關鍵。
但離家近的都是農地,買下緊鄰市區的建地又是另一筆大額開銷,「這樣做值得嗎?」董小姐反覆詢問自己。即使如此,這些組合屋的廣告仍深深打中她的心:一樣是圓夢,只是用相對便宜的方式買下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既有居住品質,還可以自己客製化自己的家,那其實也算是完成了夢想。
如今,現實難題擺在眼前,這位返鄉的北漂族仍躊躇不前。因為過去幾年的租屋經歷消磨了她對租屋市場的信心,號稱「新式住宅」的組合屋又有許多待克服的缺點。隨著「小宅趨勢」逐漸蔓延到南部,市場上的物件開始變得又貴又小,不知道該怎麼選擇的她,就像一隻被困在迷宮裡的倉鼠,尋找出路時一再碰壁。
過去10年,南部城市的住宅買賣面積少了8坪,幾乎是兩個房間的大小,這使得居住形式有了劇烈變化。然而在小宅占比更高的北部,室內實際坪數只剩下15坪已經成為常態,那些買「小宅」的人是怎麼想的?
2023年年底,多支影片在YouTube平台上架,主角名叫海海,他透過鏡頭記錄下運用新青安貸款在新北市買房的心路歷程,該系列取名為「小宅人生」,因為他斥資千萬元買下的,正是權狀坪數17坪、扣除公設後僅剩10坪的中古小宅。
我們找到了海海,他的年紀和董小姐相仿,本業從事廣告行銷,兼職YouTuber一方面是為了記錄人生,另一方面則希望透過平台分潤來創造另一份收入。在他所有的影片裡,買下小宅的經歷是最受歡迎的,不僅擁有將近10萬次的觀看次數,還有近千則留言,有人恭喜他買下了日後擴大資金的基礎,也有人感嘆台灣的房價已經高得不可思議,「買房是花大錢把自己綁在鳥籠裡」。
這則影片隨後被各大媒體轉載,卻也引來大量嘲諷。「房奴」、「盤子」、「買房韭菜」、「傻了才會買」,各種留言雖是批評海海的選擇,實則也反映了大眾對於高房價下愈來愈多「鳥籠小宅」的不滿。
一片罵聲中,海海決定再次拍片向網友說明自己的規劃,第一步便是關於新青安貸款的使用。
「很多人說40年的房貸要繳一輩子,必須期待人生不會發生意外;但我不是這樣想的,我始終沒有覺得我要持有(這間房)一輩子,這只是一個過渡期的考量。」
「過渡」,也是海海受訪時不斷提及的字眼。他指出新青安將房貸拉長到40年是降低買房門檻,讓每個月的負擔降低;待寬限期過後,他更不擔心手中小宅沒人接手,因為過去一年,該處地段由於交通便利,實價登錄顯示一坪已經有10萬元的漲幅,房仲更不斷催促他轉手。
只是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小宅的信徒。
起初,海海和多數年輕人一樣選擇租屋,他和兩隻貓一同住在新店一處大樓的分租套房內已有5年之久。隨著當地房價飆升,在租約即將到期前,房東告知他準備把房子賣掉,因為房市火熱、一買一賣之間將有7、800萬元的獲利。同一時間,海海老家也出現問題,他頓時成為無處可歸的遊子,心中那股買房圓夢的心願變得益發強烈。
「其實我從小時候就很想要買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就一直會有一個觀念好像是我需要買一個房子才是安定的表現,或它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跟目標。」於是海海把預算訂在1,500萬元左右,開始尋找兩房一廳的中古物件。
看房本來是一種喜悅,但過程中心態漸漸變得痛苦:為什麼不早一點來看?為什麼追不上漲幅,房價愈來愈貴?為什麼條件好的物件我買不到?到底誰才有資格買房子?焦慮和疑惑不斷在他的心中交織。
算不清對著網站上的價格嘆息到第幾次後,海海決定把期望降低,不再奢求兩房一廳的格局,只要生活機能尚可,距離他上班的台北市不要太遠就好。最終,他在永和找到了現在的居所,能夠俯瞰新北市景緻的10坪高樓套房,樓下就有賣場,距離捷運環狀線約1公里。為了讓空間更符合需求,他更花費70萬元將室內重新裝潢。
我們實際走進這間「千萬小宅」裡,穿過入口兩邊的廁所和單口IH爐的廚房,映入眼簾的是木質地板搭配米白色的系統櫃;250公分寬的灰色沙發和1公尺高的層架則為開放式的空間隔出獨立的客廳。除此之外,整間房間還容納得下一張標準雙人床和一張書桌,對獨居者來說,這樣的空間勉強還過得去。
但海海告訴我們,在他心中,一直不覺得這是一間「真正的房子」,當初網路上一片質疑也曾讓他感到難過。他吐露心聲:
「重點在於大家覺得用1,000萬買套房是不理智的,可是房價就是這樣,沒有人想要住小宅,是買不起所以才只能住小宅。這邊沒有客廳、甚至沒有房間,也不符合我對正常房子的想像,可是現實很骨感,我只能買得起這種程度的房子,然後盡量讓這裡舒適一點,就是退而求其次的結果。」
海海的計畫,是撐過5年寬限期後以小換大,也不一定要再待在物價高昂的北部。在他理想的真正房子裡,會有兩房一廳,客廳是客廳、房間是房間,他會把所有蒐集的公仔全部展示出來,讓空間中能真正留些許餘裕,而不是像現在沒有其他選擇。
在台北市萬華區的一間套房裡,我們則見識到小宅化趨勢下的一種樣貌:套房育兒。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對未滿30歲的年輕夫妻,愛德華和鯨魚(皆為化名)。過去,《報導者》曾記錄兩人蝸居在青年旅館2坪大長租房裡的生活:他們必須每天攀爬沒有扶手的樓梯到二樓就寢,還得忍受頭頂浴室外溢出來的濕氣,每次洗完澡就像生活在熱帶叢林裡;但不用額外支出水電費、每週還有人專責打掃,他們十分滿意這樣的選擇。
如今,兩人從情侶轉變為夫妻。過去行囊只有幾件衣物、一台電腦,不憧憬有房有車,也對結婚生子沒有太多規劃的愛德華仍是工程師,不過他成了一名新手爸爸,鯨魚則辭掉工作,兩人靠著一份薪水共同育兒。
在他們租下的6坪套房裡,環境和擺設與過去有明顯不同。曾經兩人身旁並沒有太多隨身行李,衣服和毛巾整整齊齊地疊在塑膠收納箱內;現在的房間則擠滿了尿布、奶粉、泡奶機器和各種生活用品。濕漉漉的浴巾和嬰兒的口水巾一同吊掛在不開窗的陰暗陽台內。唯一的餐桌是一張陳舊的流理台,桌面深度只有30多公分,僅供一人使用;輪不到的人必須在床上解決一餐。
兩人的兒子則接近週歲,正好是活力最強的時刻,好奇地想要探索新世界。不過愛德華和鯨魚並不像一般爸媽一樣,將房間鋪滿軟墊防止寶寶跌倒受傷,一張152×188公分的標準雙人床就是兒子的一方天地,圍在床旁的護欄將他安全地隔離。
那張床,也是三人一同共享的最大空間。鯨魚告訴我們,一家人為了有效運用床的空間,選擇橫躺,也就是近一年,兩個成人每晚都蜷曲著睡覺。「壓抑啊,我們也希望能找一層的物件,兩房或三房的,這樣他(小孩)真的要哭,至少還有一個角落讓他哭,」身為媽媽的她說。
小孩出生之際,正好是COVID-19疫情的尾端,那時旅館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旅客,選擇調整經營策略;首當其衝的便是待在青旅裡的長租客,愛德華和鯨魚也因此輾轉在多間旅館和租屋處移動。為了給兒子一個穩定的空間,他們火速決定用1萬6,000元租下現在居住的套房,但在狹窄的套房裡育兒並非易事。
「我猜我們背後可能插滿小人,被打了好多次,」愛德華開玩笑地說。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們租下的套房其實是整間住宅分割而成,只要小孩一哭,聲音立刻傳遍方圓百里。租屋的一年時間裡,兩人發現過去的房客幾乎全部搬走了,剩下套房育兒的他們是「鄰避設施」。
事實上,待在鳥籠小宅裡的這家人,居住水準已經幾乎貼齊了法定的最低底線。根據內政部所頒布的「基本居住水準」,三人居住最小面積需6.59坪(平均每人2.19坪),而他們的住處只大了僅僅0.5坪,這還包括房間內用不到的畸零空間。
對這對年輕夫妻來說,這樣的空間當然並不足夠。他們曾向戶籍所在的桃園申請社會住宅,但遞件當天就被承辦人員告知機會不高,結果也不出意外。至於利用新青安買房的選項呢?愛德華一臉為難地告訴我們,現在一家三口幾乎每個月都是打平的狀態,4萬多元的薪水除了支付房租外,還要負擔兩人餐費和孩子的尿布、奶粉和保險費用,幾乎已經捉襟見肘。
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兩人也不是沒有意識到狹窄空間的局限。「在他這個年紀會需要很多新的東西去嘗試,需要更大的空間去探索,可是這裡就這麼小我也變不出什麼新花樣來,只要一個小時玩具不收,房間就會沒有地方走路,」愛德華說。
為了解決困境,他們決定要在明年搬到一間一房一廳的居所。但看著新青安點燃房市,從買房到租房的空間跟著愈來愈小,每年的租金漲幅已經成為這對年輕夫妻眼下的燃眉之急。在小宅化的趨勢裡,他們只有一個小小的願望:「每天能活著就好。」
董小姐、海海和愛德華一家人的經歷,概略勾勒了鳥籠時代的居住圖像,一種是逐漸被日漸退縮的空間和高昂的價格給侵蝕;另一種則是梭哈手中籌碼,跳進房市裡。他們雖然做出不同選擇,但都繞不開焦慮和痛苦,距離「成家」仍然遙遠。
諷刺的是,隨著小宅成為主流商品,空房子的數量也跟著增加。內政部在6月發布最新的「低度用電住宅」統計,該項指數向來被視為是空屋率指標,而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中,光是20坪小宅的空屋率就占總體的17%,等於每6間小宅就有一間屬於「低度用電」。
2022年出版的《無住之島: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一書曾描繪台灣青年世代的居住困境為「買不起、租不好」;如今,這個困境或許還得再加上「買得小」、「沒人住」兩項更新。至於該如何應對這個問題?當時該書作者廖庭輝建議,應該改採社會投資的概念,從政策、財稅和居住權等多個面向來規劃改革,而不只是靠著補貼來緩和首購族的剛性需求。但去年上路的新青安政策則是走上一條完全相反的路,政府靠著低利率和寬限期來降低買房門檻,不只推升了房價,更催生諸多「鳥籠小宅」。
如今,隨著鳥籠的增加,不少討論開始把台灣和香港的居住狀況拿來對比,認為按照趨勢繼續發展,台灣也將步上香港劏房的後塵。一則房地產廣告正好成為縮影:扣掉公設、車位後,12坪的主建物被規劃成3間房間,要價1,780萬元。「花千萬坐牢」成為留言中受到普遍認可的形容。
站在小宅浪潮的風口浪尖,透過新青安買房的海海向我們陳述了他心裡的矛盾:沒買房之前,希望價格下跌;現在反而最害怕政府認真打房,大部分的有房族也不會接受一個讓房價突然暴跌的政府。
考慮購買組合屋的董小姐則顯得消極,她告訴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跳脫買不買房的困擾迴圈,否則買到小不啦嘰的房子更像是一個鳥籠,花大錢把整個人塞在籠子裡,「我不覺得那是一個夢想,」她說。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