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貨車裝上住家裝潢拆除下來的木板、塑膠、磚瓦、水泥,然後匆匆駛出市中心,一路前往位在都會邊緣的「棧仔場」。這條都市垃圾暗流,存在20、30年,默默地消化每年達上百萬噸,未被妥善監督管理的營建廢棄物。
我們追蹤環保犯罪集團路徑,發現被非法濫倒的廢棄物就來自新北市其中2家地下「棧仔場」。長期以來,棧仔場沒有取得廢棄物處理許可證,是台灣事業廢棄物管理的隱藏地雷。儘管各方要求合法納管呼聲不斷,但為何遲遲等不到它們化暗為明的這一天?
正因為不同等值,每一台車子的廢棄物都需經過小玟估價。若回收再利用的東西多,成本價大約就6,000塊,倘若整車都是無法回收的物品,要送去焚化爐處理,成本就相對高,甚至會收到10,000多元。「垃圾我們送去處理還要花錢,成本差別就在這!」小玟說。
小貨車的廢棄物經過估價付費後,司機再往裡開到棧仔場內部深處卸貨。目光所及可看到數名工人正在進行人工篩選,被分類出來的砂石磚頭、金屬、木材,分別集中放置,等著未來可再交貨給上游處理廠。
單單新北市,類似「麗來環保」的「棧仔場」就有高達68家,居全台各縣市之冠。它們多數分布在五股、新店、樹林等都市邊緣,或低調地混雜在小型工廠裡。「棧仔場」擔負大台北地區住家翻新、都更改造所衍生的營建廢棄物的處理功能,但至今沒有取得廢棄物處理該有的執照,成為台灣事業廢棄物(簡稱事廢)處理產業裡,一塊真實存在卻又消失在官方管理紀錄的矛盾所在。
新北市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協會(前身為新北市砂石棧場協進會)總幹事張簡良國回顧,「棧仔場」原本是各式營建工程所需的砂石、磚塊材料買賣的地方。但裝潢、拆除等營建工程除了產出大量磚石、泥土廢棄物之外,更包含有廢木材、廢塑膠,甚至是無法回收、必須丟棄的石膏天花板材、浴缸與洗手台等。
於是,「雜亂的營建廢棄物,漸漸地在場區內暫囤做簡易分類、回收」,而未領有廢棄物處理執照的棧仔場,就這樣開始做起廢棄物處理的工作。
其中,家戶裝潢、修繕廢棄物雖屬「家戶」垃圾,但實務上,因數量、體積龐大,地方清潔隊多半拒收,因此演變成由裝潢設計公司一併報價清運,由小貨車載走,最後來到原經營砂石、磚塊買賣的砂石棧場。
這些「棧仔場」所在地絕大多數不符合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的土地使用規定,業者也因此不會去申請合法執照。它們就這樣非法存在20、30年,已經成為北部處理裝潢廢棄物的大本營。
至於未受監督管理的「棧仔場」,官方自然也沒有這些地方的廢棄物統計數字。不過根據張簡良國估計,單單新北市一年進入棧仔場的裝修廢棄物規模就高達126萬噸。他以新北市之前共68家棧仔場,平均每天收受約25台載滿約4立方公尺,從裝潢、營建工程產出的廢棄物,一天最少產生6,800立方公尺廢棄物,若以廢棄物平均密度約0.52噸/每立方公尺換算成重量,一年就有126萬噸,約是官方統計全台214萬噸的6成。
「這個是我最保守的估計了,」張簡良國說。
這百萬噸的營建廢棄物就不在政府「進廠、出廠量」的申報管理體系中,是官方無法追蹤流向的地下市場,也留給業者寬鬆的處理空間。在目前各地事廢處理價格高漲之時,有良心、想永續經營的業者,會循著合法管道,將事廢送到再利用廠或處理廠;但也不乏貪圖暴利的不肖業者轉向非法處理。 《報導者》追蹤的環保犯罪集團,其廢棄物的流出來源便是從新北市方揚建材與英漢工程行2間棧仔場非法流出,經過台南地檢署檢察官起訴後,今年8月新北市環保局勒令其中一間停止營業。
眼看裝潢廢棄物迅速堆積如山,新北市政府也頭痛萬分。張簡良國表示:「後來他(新北市政府)開了一條路,就用《新北市裝潢修繕廢棄物簡易分類場輔導管理暫行要點》(後簡稱:《暫行要點》),願意給2年緩衝期,輔導棧仔場走向合法化。」
長期從事環境稽查的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北區大隊大隊長張乃仁認為,棧仔場確實有存在必要,因為工地或家戶產出的營建廢棄物,不可能在當場分類,若不分類、直接去最終掩埋場埋掉,就連可利用的部分都無法回收,並不符合永續循環的作法,因此需要有如「棧仔場」這樣的中間分類處理空間。張乃仁說:
「既然棧仔場非存在不可,不如讓它合法化、把它納管,才有辦法去追蹤、去管理,否則變成地下(經營),搞到最後(廢棄物)全部都跑出去了(亂倒),連基本資料都沒有,分析都沒辦法分析。」
不過,張簡良國對年底「簡易分類場」能否繼續營運很不樂觀。他說,眼看年底大限將到,暫時以「簡易分類場」過渡的42家棧仔場,至今仍未有一家轉型成功。
「業者取得土地很困難,」張簡良國直指合法化遙遙無期的關鍵原因。
張乃仁主張棧仔場一定要合法化才能透明管理,但他也知道最大關卡就是土地問題。他比喻,環保設施用地就像家裡的廁所:
「但現在我們就是蓋房子(但)不蓋廁所⋯⋯國土規劃,從來沒想過環保設施用地的問題。」
在政府沒有統一規劃用地下,業者也只能各憑本事自己解決土地問題。
但近幾年,新北市進行多處的都市重劃,包括整頓五股垃圾山與新莊、泰山塭仔圳重劃區設立,張簡良國估計就有將近6,000家廠商同時在找可以蓋廠房的工業區土地,「棧仔場怎麼會搶贏他們?」
他指出,若選擇租用土地廠房,根本找不到願意租給「垃圾場」的地主。
但若自己投資,棧仔場基本面積需要500坪以上,面對工業區土地價格高漲,動輒上億的土地成本,多數棧仔場業者無法負擔。
如果是農地申請地目變更,也沒有想像中便宜,因為地目變更成功後依法要繳農業用地變更回饋金,金額為公告土地價值的50%,「以500、600坪為一個單位,大概也要花2,000、3,000萬。」加上合法處理廠設立後,還要投資設備,購買磁選、篩分等分類設備,「沒有個5,000萬,根本不用談!」麗來環保的蔡乾坤說。
蔡乾坤是最早提出合法申請的業者,曾經也為找土地傷透腦筋。蔡乾坤的女兒小玟補充:
「我們也想找工業地啊,還不敢跟人說要做垃圾場(棧仔場),僅說做資源回收就被打槍了,我們其實不會臭也沒有什麼髒汙,但人家就覺得你髒,好不容易才找到五股這裡。」
在目前沒有任何一家業者成功合法的情況下,會不會年底期限一到,新北市政府再度延長緩衝期,繼續讓「棧仔場」處在「妾身未明」的地位?
《報導者》將疑問帶到新北市政府,環保局簡任技正許銘志首先表示:
「2022年底《暫行要點》即將到期,目前新北市並沒有延期的打算。」
他表示,以「簡易分類場」過渡的42家業者,有23家提出轉型為轉運站,2家提出轉型成處理廠。至於處理的量能,許銘志則強調,如果25家簡易分類場都順利通過合法申請程序,預計每年可處理新北市140萬噸營建廢棄物。
對於新北市的進度規劃,張簡良國以實務流程直言「不可能」。他甚至大膽預言,年底大限前,恐怕只有「麗來環保」所投資的處理廠有機會通過營運許可,成為簡易分類場中唯一的第一家合法轉型成功的業者。
「坦白講合法轉型談何容易!」張簡良國說,好不容易克服土地取得困難的業者,提出申請後也要面臨行文將近20幾個公家單位的情況。
「連國防部都要行文,看有沒有危害到國安,文去文回至少要1個月!」
光從文書處理到最後處理許可通過,至少要花3年時間,遠超過新北市政府《暫行要點》給的2年半緩衝期。
他以最早提出申請的「麗來環保」蔡乾坤為例,他在2年多前五股垃圾山整頓時提出申請,經過取得土地、提出設置許可與提出興辦事業就已耗費1年多,又在往返的公文中耗時將近半年,目前才走到準備進行試運轉的階段。
他認為,年底《暫行要點》期限到期,若新北市政府不延長期限,執意要勒令截止暫行許可期限,「分類處理裝潢廢棄物的量能會瞬間少三分之二!量能也勢必立即發生斷層,第二次的雙北垃圾大戰,可想而知,恐怕會再重演!」張簡良國說。
目前以「簡易分類場」過渡的42家新北棧仔場,根據新北市環保局統計,2021年僅記錄了6.1萬噸營建廢棄物的申報量,遠遠不及業者估算的百萬噸。再者,除了這42家外,仍有未申請者還在繼續營業,顯示新北市為了處理營建廢棄物的現實必要,仍給業者寬鬆的管理空間。
年底是否能順利讓「棧仔場」走上合法納管,進而嚴格監控廢棄物的來源與去向?以目前的現實情況,恐怕很難樂觀。
張簡良國眼中進度最快的「麗來環保」,若順利通過合法申請,將成為新北市最大的營建廢棄物處理廠,一年估計可處理10萬噸營建廢棄物。
業主蔡乾坤說,他決心要永續合法經營,2年多來已經投入將近1億元添購篩選機器與設立鐵皮棚架。「照道理講我投資這麼多,當然希望可以一直長久經營,」但蔡乾坤仍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其中最擔心的仍是「土地」。
蔡乾坤申請的處理場佔地將近3,000坪,廠房就聳立在原本稱為五股垃圾山的位置,目前地目已經完成變更。但他憂心,隨著都市計畫的改變,也許明天這裡被區段徵收、被都更,就必須全部拆掉,一下子幾千萬血本無歸,「你看這個容易嗎?」
「我們的存在就像家裡的廁所,專收人家清出來的東西,但卻被大家討厭,是鄰避設施。」
明明垃圾要有地方丟,但大家又不要垃圾場在家旁邊,「這是一個矛盾的地方,我們非常困難的就是在這裡,」他說。
他建議,政府若能規劃一個環保專區,「我們大家去跟政府租,可以永續發展,政府也可以嚴格管理,該合法就合法,」業主也不用再擔心土地問題。
蔡乾坤擔憂的可不只土地,他也擔憂終端垃圾處理價格漲價。「棧仔場賺的就是價差,沒有相關機制保證我們處理垃圾的價格,現在是隨著市場機制在亂漲的,有可能我們會(向客戶)收到6塊,(卻支)出10塊,賠錢在做。」他希望政府也能暢通去化管道,才能解決非法濫倒問題。
「因為處理成本太高,若想省成本,就會有不肖業者給人家載出去亂倒。」
儘管對未來擔憂,但他仍是少數決定擴大投資的業者。從三重到五股、從非法存在到合法經營,蔡乾坤預計明年(2023)農曆年前將可取得營運執照,正式成為合法分類處理廠。他企圖用更高規格設備將分類做得更精緻,希望扭轉棧仔場給人髒亂不堪的印象,「我們做的事很雜,但我們不髒,」他不斷強調。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