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身分證系列】國外篇
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擁有132萬人口的愛沙尼亞,獨立建國不到30年,卻在鄰國俄羅斯多次資訊攻擊之下,建立起被世界銀行稱為全球最成功的數位身分證系統,創造聯合國評比下最高的公民數位參與率。其提供的數位公共服務,成為包括了台灣在內,世界許多國家模仿學習的對象。
在台灣數位身分證政策頻頻卡關、引起民間訴訟的關鍵時刻,《報導者》越洋專訪3位愛沙尼亞政府官員與民間專家,理解他們30年來一步步的嘗試。受訪者提醒我們,走向數位國家,除了透過開放、透明建立起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沒有其他捷徑了。
爭議多時的「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原訂今年1月在部分區域試行,卻遭原訂試行的地方政府紛紛退出,讓行政院長蘇貞昌做出暫緩實施的宣示。這把內政部口中,可以打開政府各項服務的萬能鑰匙,從規畫之初就爭議不斷,專家學者紛紛跳出來批評數位身分識別證法源不足、有侵犯隱私的疑慮,甚至可能造成國安破口。
當台灣為這張載有晶片的身分證吵得沸沸揚揚之際,早在18年前,愛沙尼亞就超前部署,發行便利又安全的數位身分證(eID),讓人民可以在資安與隱私無虞的前提下,一鍵取得政府服務。
事實上,愛沙尼亞正是我國推行數位身分證取經的重點國家之一。內政部在2016年與2019年曾兩度派員參訪愛沙尼亞學習eID相關政策,也曾在2017年邀請愛沙尼亞專家來台參與「晶片國民身分證研討會」。2018年底,國發會提出智慧政府的架構,更是援引愛沙尼亞的經驗。
「政府當以最慎重縝密、嚴謹態度推動,惟遇百密一疏情形發生時,政府應勇於認錯,承擔責任,不隱瞞事實,妥善解決問題,才能更取得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2019年內政部赴愛沙尼亞考察報告中,如此觀察愛沙尼亞的成功之道。
從舊蘇聯獨立不到30年,人口只有台北市一半的波羅的海小國愛沙尼亞,不僅被外媒《連線》雜誌(Wired)讚譽為全世界「最先進的數位社會」,世界銀行組織(World Bank)更指出愛沙尼亞擁有全球最成功的數位身分證系統。即便鄰國俄羅斯頻頻發動資訊攻擊,愛沙尼亞卻能在保護個人隱私與資訊安全之下,提供便捷數位服務,他們是如何做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建國的愛沙尼亞,長期捲入德軍與俄軍的對抗中。二戰後,愛沙尼亞被蘇聯併吞,原共和國領導人流亡到瑞典成立流亡政府,而愛沙尼亞則開始了長達50年的共產專制,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愛沙尼亞才獨立。因為國土小、自然資源匱乏、在蘇聯統治下又缺乏基礎建設,獨立之初,便面臨國家如何重建的困境。
「我們不只沒有足夠的政府員工、政府甚至連辦公大樓都不夠。獨立後,一切從零開始,」來自電子愛沙尼亞簡報中心(e-Estonia Briefing Center)的馬柯斯(Florian Marcus)在接受《報導者》專訪時回顧。當時,正逢網際網路興起,愛沙尼亞很快便體認到數位化是最「省錢」的方法。
重建一個歷經戰爭、流亡、共產專制的國家,愛沙尼亞的首要任務是「找回」國民。獨立之初,愛沙尼亞並沒有全國統一的身分證系統。1995年,愛沙尼亞起草《身分文件法案》(Identity Documents Act),建立了身分證制度的基礎。隔年,《愛沙尼亞資訊政策原則》(Principles of Estonian Information Policy),則確定了政府優先數位化的政策方向。
「在大國環伺下,愛沙尼亞宛若大海裡的一條小魚。我們要麼動作慢被吃掉,要麼動作快,建立起經濟實力與數位社會來自保,我們選擇了後者。」愛沙尼亞前總理羅伊瓦斯(Taavi Rõivas)曾如此形容。
走向數位社會的第一步,是立法。早從1996年起,在eID開始發放之前,愛沙尼亞政府便陸續增修與數位化政策相關的法律。目前,與eID或政府數位服務相關的法律便有近20條,包括了《身分證件法》、《數位簽章法》、《個人資料保護法》、《資訊系統安全措施法》等等。
此外,民間企業如銀行,也迅速跟進,搭配eID提供各種銀行端的數位服務,在公私協作下,增加民眾的信任和使用率。如今,愛沙尼亞的民眾可以在線上遠距申請各項政府服務;而政府端,則用安全加密的「X-Road」系統串聯各個政府資料庫,並用單一入口網頁來提供服務。
「我已經有至少十幾年沒踏進政府大樓了,」凱德羅(Raul Kaidro)在接受《報導者》專訪時表示,凱德羅成立的公司RaulWalter,在過去十多年來,為愛沙尼亞政府提供數位身分證整合管理服務。
在愛沙尼亞,99%的政府服務已經數位化:從出生開始,醫院在系統裡登入嬰兒與母親的基本資料後,各式政府福利與補助的通知,透過線上系統推送給家長;緊接著疫苗施打、健康檢查、學校登記,一路到成年後的駕照辦理、報稅繳稅、選舉投票,都可以在線上完成。若是線上操作有問題,聊天機器人隨侍在側,或是撥打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專線,讓專人來回答疑難雜症;甚至你也可以寫email聯絡任何一個政府官員。只有買賣土地、結婚、離婚時,才需要本人到現場辦理,驗明正身。
不只政府服務數位化,愛沙尼亞還推動內閣數位化,將繁瑣的紙本公文全部線上化。閣員可以遠端參與會議,並且在會議前先上線查閱政策細節並投票,這讓4、5個小時的內閣會議,減少到90分鐘以內,大大提升政府效率。
「eID,就像是我的數位名片一樣,是讓他人在網路上識別我、認識我的方式,」凱德羅透過視訊毫不遮掩、大方地在我面前展示他的身分證件。
跟許多國家的身分證號碼設計不同,在愛沙尼亞,身分證號碼並不是祕密,而是像學號或員工編號一樣,可大方公開的資訊。這組號碼由生日與性別代碼組成,在每個人出生時給予,終生不會改變。「身分證號碼就是我的數位姓名,任何人都可以看。需要被保護的資料必須在卡片之外。對個人來說,唯一要保密的,是你使用數位身分證的2組密碼。這張卡要這麼的單純,才足夠安全,」凱德羅說明。
愛沙尼亞的身分證晶片裡,並未載有卡面上沒有的資訊。人們記住的兩個密碼,則是在讀卡時輸入,分別用來驗明網路身分,以及進行電子簽章。
搭配著身分證使用的,是政府的一站式入口網站「Eesti.ee」。
另一位受訪者馬柯斯,在視訊上用他的eID登入Eesti.ee,向我們示範。
登入政府網站後,會看到一排選單。上面不是複雜的政府部門列表,而是從民眾需求出發的服務分類。「很多國家的政府網站,一看就知道是公務員設計給公務員使用,而不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馬柯斯邊示範邊說,但愛沙尼亞不同,在首頁有家庭的選單,往下,則有結婚、學校登記、寵物登錄等等選項。這些通常分屬不同機關的業務,依民眾的需求被整合在同一個類別裡,讓人們可以很直觀的找到。同時,在右上角個人資訊欄裡,政府會不時推送重要資訊與服務給人民。
使用單一的身分證件,在同一個網站上進行各項活動,難道不會造成資安巨大的風險嗎?這是世上所有推行數位政府的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但少有人能真正讓民眾釋疑。愛沙尼亞在過去30年,經歷俄羅斯的資訊攻擊、推出更多元數位服務,過程中以法律、教育、開放透明等方式,找到了一些政府與民眾之間累積信任的方法。
首先,是數據存取過程的設計。馬柯斯解釋,雖然從使用者的角度看起來是一站式的服務,但系統後面其實是受加密保護的資料通道,以及去中心化的資料庫。
愛沙尼亞在2007年修定《公開資訊法》(Public Information Act)增加了「一次性原則」,明定同樣的資料,政府只能跟人民要一次。比方說,搬家後,人民只需要向人口登記處提供一次新的地址。接下來其他機關,像是稅務或是健保,都不應該跟人民要地址資料。各機關如果需要取得地址的資料,必須透過政府資料交換架構「X-Road」系統,向人口登記處索取。「X-Road」擁有高規格的點對點加密系統,保護資料傳送過程的安全,它還應用了區塊鏈技術,來儲存資料的交換紀錄,確保資料不會被任意竄改。
一次性原則、加上去中心化的政府資料結構,不僅可以保障人民隱私,也分散了資安風險。「我的資料分散在900多個機關裡,每一個機關都只擁有一小部分的資訊。如果有人想要取得我完整的資料,就必須要駭進900多個機關才行,」凱德羅解釋。
在台灣,我們往往去不同政府部門辦理業務,需要重覆填寫資料,因此各個政府資料庫,例如健保資料庫、戶政資料庫、或交通監理庫中,都儲存大量的國民個人資料,對有心人來說,這彷彿是取得國民個人資料的不同寶庫、攻擊選項,只要能攻破一個,就能成功。愛沙尼亞去中心化和一次性原則的設立,便是為了避免如此情況發生。
第二,是提供人民監督政府的可能,和建立保護隱私的獨立機關。愛沙尼亞政府不僅僅開放相關文件全上網供民眾查閱,政府更是打開整個資訊系統,以開放原始碼的方式,放在GitHub平台上,讓資訊好手可以為這座系統檢視、糾錯。
「沒有人會信任黑箱系統,」愛沙尼亞資訊系統局(Estonian Information System Authority)副局長亞姆(Margus Arm)在接受《報導者》專訪時強調:
「政府公開透明,是建立人民對政府信任的關鍵。」
2017年eID晶片程式曾被發現有漏洞,愛沙尼亞政府選擇第一時間公開向全民說明,定期報告進度,並且大量收回有問題的晶片,讓問題在傷害發生前被解決。
更為人稱道的,他們還直接在系統裡內建民眾監督政府的武器:「個人資料監測系統」(Personal Data Usage Monitor)。政府是人民資料最大的收集者,但很少有政府會在使用人民的資料時,知會每一個人用途與理由。往往提供給政府做A業務的資料,卻在民眾毫不知情、也未同意的狀況下,被拿去用在B用途。
但愛沙尼亞徹底改變這種政府使用資料的習慣。馬柯斯一邊打開他的個人帳號,一邊說明,透過個人資料監測系統,人們可以隨時登入自己的帳號,查看是誰、在什麼時候、以什麼理由使用了他的資料。民眾如果認為自己的資料被不當使用,便可以向「資料保護監管機關」(Data Protection Inspectorate)申訴,甚至將政府部門中的不當使用者告上法院。
資料保護監管機關獨立於其他行政機關,擁有職權可以代表民眾向各機關要求資料使用的說明,也可以協助民眾利用法律來對侵害其隱私的人進行權利救濟。例如去年8月,有一名警察利用他的權限,查看他未婚妻的犯罪紀錄;還有一位醫生,為了幫鄰居一個忙,而進入系統調閱救護車出勤的資料。透過個人資料監測系統,這位警察和醫生馬上被發現有不當行為,很快地就被裁罰。
「情節嚴重的,甚至可能要吃上牢飯。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去偷看別人的資料,」馬柯斯說,「在愛沙尼亞,人們彼此也許會對政策有不同意見;有人喜歡某個政治人物、有人討厭他。但我們都同樣信任政府的資訊系統。」
第三,有了公開透明的機制、和監督政府的獨立機關,還需要具有高數位素養的人民。教育,是愛沙尼亞政府的數位建設之根本。
1996年,配合著《愛沙尼亞資訊政策原則》,愛沙尼亞政府出資成立了「虎躍基金會」(Tiger Leap Foundation),來推動資訊普及與科技教育。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在各級學校大規模地舖建網路,並廣設電腦教學課程。同時,也在全境建立免費Wi-Fi。
電腦與網路普及後,愛沙尼亞更進一步在2012年推出了「程式老虎」(Proge Tiiger)計畫,在幼兒園與中小學裡導入適齡的科技教育,將程式語言、機器人、3D等等課程,融入學校活動裡,讓孩子從小學習程式語言,就如同英文、數學一樣自然。
除了學校,政府也與銀行和電信業者合作,推出「Look@World」計畫。計畫其中之一,便是組成「資訊馬戲團」下鄉巡迴各個市鎮,將免費的電腦課程帶給愛沙尼亞國民。據統計,有將近十分之一的愛沙尼亞人受惠於這些免費課程。公共圖書館也是資訊教育的前線之一,許多年長較不熟悉電腦的長輩,習慣到圖書館來使用電腦。愛沙尼亞政府於是訓練圖書館員成為科技志工,來幫助長輩們使用各種政府線上服務。
透過學校教育、訓練計畫與社區協助,愛沙尼亞培養出擁抱科技的國民,讓網路使用率從2000年的3成,到2016年攀升至9成以上。2020年,愛沙尼亞更被聯合國評比全球數位政府發展第三名,國民的數位參與程度第一名。
除了對內的工作,對外,愛沙尼亞面對的是俄羅斯的數位攻擊,愛沙尼亞在過去30年進行的第四個面向,便是數位防線的建立,甚至未雨綢繆地將政府備份都建立完成。
2007年4月底,愛沙尼亞政府移除了一座位在首都塔林的蘇聯二戰紀念碑,引發俄羅斯強烈抗議。隨後不久,愛沙尼亞便遭受數日的網路癱瘓式攻擊,政府網站、媒體、銀行、通訊公司紛紛被迫停站,導至許多政府服務與銀行交易大當機。這場世界史上首度的國家級網路戰爭,是愛沙尼亞數位政府的第一次挑戰。
- 2008~2013
- 2014~2017
- 2019~2022
為了補足政府內資安專業人員的不足,愛沙尼亞政府更號召國內好手成立一支「資安志願軍」(Cyber Defense Unit)。這支志願軍除了協助國家資安維護之外,最重要的任務,是對公務員及學校進行資安訓練,同時規劃資安防護的緊急措施和災難處理機制。2018年,愛沙尼亞更進一步成立「網路司令部」(Cyber Command),將資訊安全以軍事安全的規格全面升級。
面對境外勢力威脅,愛沙尼亞除了與盟友合作、從民間借助能量,來增加自己的資安實力之外,想得更遠。
「我們的政府曾經流亡過。面對俄羅斯在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我們必須想得更遠。如果有一天,敵人大軍壓境,我們的政府必須在境外運作的話,該怎麼辦?」馬柯斯說。2017年,愛沙尼亞在盧森堡成立了全球史上首座「數據大使館」。這座數據大使館擁有愛沙尼亞政府資料庫備份,並以最高規格的軟硬體防禦。
「盧森堡四周都是北約盟國,是最適合的地點,」馬柯斯解釋。愛沙尼亞與盧森堡簽訂協定,讓這座數據大使館得以如一般外交使館一樣擁有治外法權,已經高度數位化的愛沙尼亞政府,如果領土被敵軍佔領,可以快速利用數據大使館重新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重建政府。
從獨立之初連電話都不普及的小國,愛沙尼亞在30年內透過法律、政策與教育打造出一個連英、美等世界強權都望塵莫及的數位大國,成為許多國家學習的對象。我們與3位身處數位國家建置過程其中的政府、民間專家訪談,他們都說,愛沙尼亞的祕訣就是開放透明、公私協作。
政府建立完善的法律讓政策依法有據、公開政策細節供全民檢視、開源資訊系統讓高手協助除錯、提供透明的資料使用紀錄給全民監督──有了完備的法律、政策與系統之後,愛沙尼亞政府積極與民間尋求合作的可能。不論是資訊教育計畫或是資安志願軍,沒有雄厚財力與龐大組織的愛沙尼亞政府,選擇了一條與人民攜手的方式前進,並在過程中累積信任。
這短短幾行字絕非一蹴可幾,作為資訊系統局副局長的亞姆,提醒來自台灣的我們:
「建立信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開放溝通是唯一的方法。我對台灣政府的建議就是:讓一切,讓文件、程式碼、過程,全部開放透明。」
2020年,在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肆虐下,各國紛紛檢討其數位政策,希望用線上服務來因應疫情生活中的變化。英國、法國也在近年重啟延宕多時的數位身分證討論。但如台灣一樣,在沒有完善的法律與配套措施下,該政策引發了眾多的質疑與討論。
愛沙尼亞的經驗告訴我們,數位治理並非將紙本轉為線上如此簡單,除了需要重新檢視政府整體架構,補足法律、制度與人才三方面的數位實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資料使用與管理的過程開放、透明、可受監督。人民對政府有了信任,數位之路才有機會起步。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