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國內疫情趨緩,二級警戒下多項指引再度放寬。用餐「隔板」可以有條件拿掉、醫療院所開放探病、K書中心、室內遊樂園、海釣場等也有條件開放。目前第一劑的疫苗覆蓋率達39.56%,篩檢量急速擴大,疫情警報並沒有解除,但台灣度過最危急的時刻、防護能力也有了推進。
回顧5月15日起雙北、19日全國進入三級警戒,8月後降二級但不解封,台灣一路由單日最高新增721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個案、死亡最高達37人,一度打亂台灣原本的防疫陣型,但包括119派遣員、走在政府前面的醫院檢驗團隊,以及即刻變身為社區疫苗接種站的醫學中心,快速應變、補位,消化大塞車的確診者、檢驗終不必再「校正回歸」和形同以百米衝刺般的疫苗接種速度,是讓全民走出這一場為期73天的全面警戒風暴,重要且關鍵的力量。
偌大的新北市救災救護指揮中心(簡稱救指中心)裡,119派遣員蘇品侑戴著耳麥、正襟危坐的盯著眼前4台電腦。接下來的6小時裡,她必須全神貫注地處理每一通進線的電話。面對話筒那頭驚慌失措的聲音,蘇品侑得要分秒必爭,才能從死神面前搶回生命。
5月15日,台灣單日新增180例COVID-19確診個案,同天,雙北進入三級警戒。身在新北市重災區的蘇品侑回憶,「一開始119完全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民眾第一時間就想到119,所以不懂的、要求救的,想就醫的,通通都會打進來!」
幅員較廣、人口又密集的新北市,疫情前的救護案件就很多,加上疫情更讓進線量爆炸。三級警戒的第一週,光是防疫報案件數就高達544件,是前一週的6倍之多。
- 三級警戒挑戰:一週激增6倍的防疫案件數
- 原本任務:接獲車禍、救溺、山難、火警、路倒等救援電話後,約20秒內了解問題、正確派出救護車,讓消防隊員用最短時間內前往現場救護
- 任務調整:成立防疫應變小組,協助衛生局後送居家隔離、檢疫等確診者,救援指標已不是「時間」,而是諮詢技巧,要安撫大量確診及疑似確診等待送醫的民眾焦慮的情緒
為了快速分流報案電話,同屬新北市消防局單位的緊急救護科科員沈衍邑回憶,救護科快速成立防疫應變小組,最多動員10多位救護科成員,解答民眾的疑難雜症,分擔1922的工作量;同時配合衛生局掌握的確診者名單,派遣車輛一一到家中接病患,最後南送到集中檢疫所安置。
新北市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主任李宇松則表示,真正需要救護緊急需求的,例如民眾居家隔離期間確診,或是確診突然病情惡化,就由119派遣員24小時待命處理。即便已經層層分流、減輕派遣員負擔,報案電話還是很難快速處理,因為醫院早已人滿為患,等待送醫的民眾成為蘇品侑電腦裡一頁頁的待送名單,「最多曾累積到20多人,電腦上名單都跨頁了,」她感嘆著。
疫情以前,爭取時間救人是唯一準則,蘇品侑電話一接通就開始計時,約在20秒內了解問題、正確派出救護車,讓消防隊員用最短時間內前往現場救護,秒數甚至是派遣員的KPI指標。
蘇品侑在消防領域已經11年了,頭6年她在一般消防分隊裡頭捉蛇、救狗、打火⋯⋯,她同時具有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資格,能夠進行急救、插管,但因為在一場救火任務中受傷,5年前轉到了救指中心接起電話,再將案子轉給自己的同袍。
「在消防隊工作是體力活,什麼都不用想,救人就對了。但這裡(救指中心)不一樣,除了單兵作業,更多是第一時間快速了解狀況,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常遠端搶下急救黃金時間,教導民眾做心肺復甦術(CPR),直到救護車抵達,」她解釋。
但119畢竟是急救電話,疫情強制讓救災慢了下來,還是常讓蘇品侑陷入兩難。她記得三級警戒期間接到一名5、60多歲婦人電話,先生沒有了呼吸心跳,電話那頭只能不斷重複「救護車趕快來!」、「救護車趕快來!」她要婦人開擴音,在救護車抵達前的20分鐘為先生進行CPR。
「你一直說『不要緊張』是沒有用的!人在慌的時候,真的很難聽進去,但還是要不斷告訴他們,不用擔心、我會陪著你,我們一步一步來,給出具體指示,CPR下壓心臟5公分是什麼概念?人在慌張時不可能知道,我就會告訴她,你要讓先生的心臟跳動,就要大力壓,努力撐住,停下來心臟就不跳了,給他一個活下來的機會!」
類似的對話,每天都在上演。「其實,民眾急,我也很急啊!」蘇品侑說。有時候,病情的變化只是轉瞬之間,有些確診者上一秒在家安然無事,下一秒卻缺氧瀕死,就算即刻派送救護車,救護員也得穿上全套防護衣,等待時間從5分鐘增加到20分鐘,一不小心,就會在電話中失去一個人。
曾經在消防隊體會過救活一個人的成就感,蘇品侑笑說派遣員的工作更像「做功德」,每一通電話都是緊急、負面、甚至生死交關的;派遣員承接這些緊急時刻,陪民眾走過最焦急等待的時分,三級警戒的73天,更是在分秒必爭與防疫中掙扎著維持平衡,逐步將幾百個病人分流、送院,直到趨近清零。
走進林口長庚疾病管制署病毒合約實驗室,狹長的走道上,穿著防護裝備的醫檢師們來來去去,門口堆疊著十幾個小箱子,裡頭是今早剛送達的機場入境旅客唾液試劑,醫檢師們按部就班、逐批進行上機前處理,再交由自動化檢驗儀器,經過3.5小時,最終化為讓眾人安心的陰性報告
31個醫檢師、24小時輪班,長庚自三級警戒開始,每天篩檢量可達近2,000件,成為疫情爆發期間的檢驗支柱。很難想像去年(2020)初開始出現疫情時,長庚的量能一天至多只能檢驗700個檢體。
在三級警戒期間無痛增長近3倍的檢驗量,是長庚團隊的「超前部署」。
- 三級警戒挑戰:爆增3倍檢驗量
- 原本任務:負責各類病毒篩檢、鑑定、研究
- 任務調整:自購2台高通量全自動化PCR儀器,擴大檢驗量能,支撐雙北疫情熱區快速篩檢
「去年底開始,世界各地出現很多變種病毒株,傳播率愈來愈強,我們參加很多國際會議,看到國外都透過自動化機器大量篩檢,馬上就意識到設備絕對要未雨綢繆,」長年進行病毒研究的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
今年5月社區大規模感染以前,台灣處在長時間的承平時期,全台每日檢驗量僅100多件,長庚卻在去年11月就購置了兩台高通量全自動化PCR儀器。相較指揮中心今年5月23日意識到全台檢驗量能塞車,宣布補助每家合約實驗室500萬元添購設備,長庚走得比政府快了7個月之久。
執行上的快速決策與高效率,也仰賴於前期的扎實研究。25年前,施信如自美國完成博士學位返台,第一份工作就到長庚大學研究流感病毒,從一人作業,慢慢拓展成如今的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施信如負責研究端、在醫院檢驗部門深耕25年的黃瓊瑰則實際執行,兩邊溝通緊密。
例如,在疫情爆發期間,PCR再快仍緩不濟急,快篩試劑的敏感度高、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偵測到病毒,而且30分鐘就有結果,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去年,施信如協助國內多家快篩試劑研發廠商申請緊急授權,才能在三級警戒期間讓快篩派上用場。但因申請時國內確診個案不多,無法看出明確效果差異,她因此主張對確診者需要快篩、PCR兩套檢體,數據比對才能知道更多資訊。長庚醫院也在5月時配合雙北大量的快篩站,同時採檢了兩套試劑進行檢驗。
除了前端的PCR篩檢、快篩,施信如也協助國產高端疫苗進行動物實驗、第一期臨床試驗的中和抗體檢測。預料到未來全民打了不同平台的疫苗,抗體會有不同變化,施信如近期與長庚大學工學院合作,建置了自動化的中和抗體檢測儀器,可以測出接種疫苗後的民眾體內抗體濃度變化。
施信如對病毒研究範圍無所不包,也總是走在最前面。她說,國外的疫情早了台灣一整年,看過國外的樣態,就能知道台灣下一步該做什麼。
她就事論事、直言的個性,更在過去一年多來的防疫期間表露無遺。她曾表示疫情穩定期的社區篩檢太少,也曾直指指揮中心應先備好快篩能量,不應對邊境防疫過度自信。「我沒有政治色彩、手裡沒有一張股票,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久了大家也知道是我說的,沒有特別要攻擊誰的意思,也許能成為參考的意見。」
如今,雖然度過了兩個月疫情警戒期,卻因Delta病毒株在國外肆虐,長庚團隊依然沒有放鬆,每日篩檢量仍維持2,000件。為了將病毒決戰境外、境內則爭取時間接種疫苗,指揮中心7月2日宣布,入境旅客在檢疫14天內需要進行3次採檢,第一次是在機場進行唾液採檢,後兩次則在檢疫所進行採檢。每天千名入境旅客的檢體,目前就由長庚醫院負責。
在疫情稍緩的8月中,長庚醫院又再次超前鋪路,購買了最新機種的高通量PCR儀器,單機一日就能完成3,800件檢體,是醫學中心引進第一台最高通量的檢驗儀器,這也讓長庚醫院一天就能檢驗5,800件檢體。「多年的防疫經驗提醒我們,篩檢扮演控制疫情的重要角色,在有效抗病毒藥物問世、高疫苗覆蓋率達成以前,我們還是沒有鬆懈的本錢,篩檢只能不斷擴大再擴大!」黃瓊瑰說。
平日上午的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台大醫學院體育館開始陸續出現人潮,台大醫院護理師、現為督導長的溫慧敏在場內忙進忙出,協助疏散排隊等候接種的民眾。
今年是溫慧敏在台大醫院工作的第25年,這是她第一次在戶外大量接種疫苗。2003年SARS,她在燒燙傷與胸腔內科加護病房,擔任臨床護理師,負責照護確診病患;時隔18年,誰也沒想到又來了個COVID-19,溫慧敏再次站上抗疫前線,每天都在台大醫院的疫苗接種站裡,引導民眾報到、協助疏散人潮,甚至行政院長蘇貞昌、總統蔡英文,也都是由她接種疫苗。
台大醫院疫苗接種站的高效能與超貼心,引起許多好評。從門口就有專人引導路線,行經之路皆有遮雨棚避開日曬雨淋;進到室內,分區與動線清楚,填寫資料、報到、問診,最後接種疫苗、休息觀察,層層進行且分工明確。雖人流不斷卻流暢不已,沒有任何人露出茫然的眼神、沒有多餘的群聚與走動,現場沒有一絲煩躁氣息。
最高峰時,台大醫院疫苗接種站一次有8條線同時接種AZ、莫德納疫苗,包含一條孕婦接種專線。一條線固定配置1名問診醫師、3名護理師、5名行政人員、另有3名護理師負責將疫苗抽成針劑,每天都有100多名醫護動員撐起接種站。
- 三級警戒挑戰:緊急救援疫苗接種的台大醫護人員
- 原本任務:醫學中心門診業務
- 調整任務:機動處理疫苗接種站,包括疏散人群、協助民眾報到、抽藥、疫苗注射,最高峰一天接種4千人
溫慧敏過去也負責流感疫苗的接種業務。除了在家醫科等在診間接種以外,台大醫院每年還會有兩週的時間,在一樓大廳設立短期流感疫苗接種點,一天至多接種600~700人。
「但這次是完全不一樣的經驗,一天的接種量幾乎是過去最高的5倍,每天都可以至少接種到3,000人左右,這種大規模的接種站,是台大醫院百年來第一次,算是初步走入社區了!」溫慧敏說。
確實,為社區民眾接種疫苗的任務,一般都是由最親近民眾的基層醫療,包括診所、衛生所來負責,並由社區公衛護理師來接種。而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到醫療機構最高評級的醫學中心,則分層處理各種手術及醫療業務。
台大醫院這次接手疫苗接種,是疫情急迫之下的快速補位。
負責規劃疫苗接種站的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很清楚,「6月5日開始籌備,11日就完成,只花了7天時間!這是很累的階段性任務,政府應該好好規劃,給基層接手,但對台大醫院來說,不只治療重症病人,嚴峻的疫情期間也要善盡社會責任,設立高標準的疫苗接種站,讓大家參考學習。」
6月初,日本、美國陸續捐贈,加上自購的疫苗分批抵台,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拼出疫苗的覆蓋率,是防堵疫情最有效的做法。「第一時間,我們動員了家庭醫學部、總務處、資訊、工務、祕書處10多個部門,至今開了14次會議、40多人的LINE群組每天隨時響,目標是把門診區完完整整的搬到醫院外,」高淑芬說。
考量的細節很多,高淑芬說,包含夏季颱風可能攪局、豔陽天又氣溫太高,因此要加設遮雨棚、停留處都要有座位;每一區域保留一定社交距離,資訊跟工程的嫁接也很重要,「門診有的,這邊也得有!」最重要的,是初期擔心新疫苗大量接種後可能出現副作用,所以將接種點選在台大醫院急診旁,避免緊急狀況發生。
對一線護理師來說,肌肉注射的疫苗接種是基本技能,但每天接種幾百支疫苗,負責接種的手出現肌腱炎;將每一瓶疫苗抽成11支針劑的護理師,手上也開始長繭⋯⋯,「對我們都是新的任務跟挑戰,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跟民眾溝通──門診的護理師可以處理專科性問題、病房護理師也能應對住院病人,但是這種大型接種、與民眾不斷溝通、處理現場的問題,都不曾有過。」即使像溫慧敏工作了25年,都是新的經驗。
如今,疫苗接種站的任務高峰期已過,台大醫院也先關閉國際會議中心的站點,留下體育館,讓人力逐漸回到醫院。每天醫院、接種站來回移動的溫慧敏特別有感,「過去一年多沒有疫苗時,大家只能努力篩檢、防堵病毒;現在有了疫苗保護,民眾想打的心情很強烈,我們也感受得到民眾對我們有期待,希望我們能提供服務,我們也真的用了很大的力氣把疫苗接種站做好啊!」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