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COVID-19第二役
【73天全面警戒危機】從119派遣、篩檢實驗室到疫苗注射站,他們如何快速變身防疫救援捕手?
(攝影/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8月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國內疫情趨緩,二級警戒下多項指引再度放寬。用餐「隔板」可以有條件拿掉、醫療院所開放探病、K書中心、室內遊樂園、海釣場等也有條件開放。目前第一劑的疫苗覆蓋率達39.56%,篩檢量急速擴大,疫情警報並沒有解除,但台灣度過最危急的時刻、防護能力也有了推進。

回顧5月15日起雙北、19日全國進入三級警戒,8月後降二級但不解封,台灣一路由單日最高新增721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個案、死亡最高達37人,一度打亂台灣原本的防疫陣型,但包括119派遣員、走在政府前面的醫院檢驗團隊,以及即刻變身為社區疫苗接種站的醫學中心,快速應變、補位,消化大塞車的確診者、檢驗終不必再「校正回歸」和形同以百米衝刺般的疫苗接種速度,是讓全民走出這一場為期73天的全面警戒風暴,重要且關鍵的力量。

【角色轉換】從20秒內派車到12小時才找得到病床,119派遣員兼作張老師

偌大的新北市救災救護指揮中心(簡稱救指中心)裡,119派遣員蘇品侑戴著耳麥、正襟危坐的盯著眼前4台電腦。接下來的6小時裡,她必須全神貫注地處理每一通進線的電話。面對話筒那頭驚慌失措的聲音,蘇品侑得要分秒必爭,才能從死神面前搶回生命。

5月15日,台灣單日新增180例COVID-19確診個案,同天,雙北進入三級警戒。身在新北市重災區的蘇品侑回憶,「一開始119完全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民眾第一時間就想到119,所以不懂的、要求救的,想就醫的,通通都會打進來!」

幅員較廣、人口又密集的新北市,疫情前的救護案件就很多,加上疫情更讓進線量爆炸。三級警戒的第一週,光是防疫報案件數就高達544件,是前一週的6倍之多。

由救援先鋒變心靈捕手的新北救指中心119派遣員
  • 三級警戒挑戰:一週激增6倍的防疫案件數
  • 原本任務:接獲車禍、救溺、山難、火警、路倒等救援電話後,約20秒內了解問題、正確派出救護車,讓消防隊員用最短時間內前往現場救護
  • 任務調整:成立防疫應變小組,協助衛生局後送居家隔離、檢疫等確診者,救援指標已不是「時間」,而是諮詢技巧,要安撫大量確診及疑似確診等待送醫的民眾焦慮的情緒
Fill 1
新北市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119派遣員蘇品侑,在消防領域11年,近5年自外勤轉任內勤派遣。(攝影/林彥廷)
新北市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119派遣員蘇品侑,在消防領域11年,近5年自外勤轉任內勤派遣。(攝影/林彥廷)
分擔1922工作量,在分秒必爭與防疫中勉力維持平衡

為了快速分流報案電話,同屬新北市消防局單位的緊急救護科科員沈衍邑回憶,救護科快速成立防疫應變小組,最多動員10多位救護科成員,解答民眾的疑難雜症,分擔1922的工作量;同時配合衛生局掌握的確診者名單,派遣車輛一一到家中接病患,最後南送到集中檢疫所安置。

新北市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主任李宇松則表示,真正需要救護緊急需求的,例如民眾居家隔離期間確診,或是確診突然病情惡化,就由119派遣員24小時待命處理。即便已經層層分流、減輕派遣員負擔,報案電話還是很難快速處理,因為醫院早已人滿為患,等待送醫的民眾成為蘇品侑電腦裡一頁頁的待送名單,「最多曾累積到20多人,電腦上名單都跨頁了,」她感嘆著。

疫情以前,爭取時間救人是唯一準則,蘇品侑電話一接通就開始計時,約在20秒內了解問題、正確派出救護車,讓消防隊員用最短時間內前往現場救護,秒數甚至是派遣員的KPI指標。

現在準則卻失效了,面對民眾身體有異狀又求助無門的焦慮情緒,蘇品侑得花更多時間詢問、安撫與等待。「我們得先詢問他有沒有TOCC
發燒感染評估機制,包括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資訊。
、有沒有出國紀錄、健保卡上有無特殊註記,最後再由救護科護理師與醫院溝通,一確認醫院有空床,才能趕快派救護車,但醫院空床不多,也有隔了12個小時才能送醫的。」
Fill 1
新北市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在5月疫情爆發期第一週,就接聽了544通防疫報案電話。(攝影/林彥廷)
新北市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在5月疫情爆發期第一週,就接聽了544通防疫報案電話。(攝影/林彥廷)
「我會陪著你!」在救護車到來前,爭奪急救黃金期

蘇品侑在消防領域已經11年了,頭6年她在一般消防分隊裡頭捉蛇、救狗、打火⋯⋯,她同時具有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資格,能夠進行急救、插管,但因為在一場救火任務中受傷,5年前轉到了救指中心接起電話,再將案子轉給自己的同袍。

「在消防隊工作是體力活,什麼都不用想,救人就對了。但這裡(救指中心)不一樣,除了單兵作業,更多是第一時間快速了解狀況,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常遠端搶下急救黃金時間,教導民眾做心肺復甦術(CPR),直到救護車抵達,」她解釋。

但119畢竟是急救電話,疫情強制讓救災慢了下來,還是常讓蘇品侑陷入兩難。她記得三級警戒期間接到一名5、60多歲婦人電話,先生沒有了呼吸心跳,電話那頭只能不斷重複「救護車趕快來!」、「救護車趕快來!」她要婦人開擴音,在救護車抵達前的20分鐘為先生進行CPR。

「你一直說『不要緊張』是沒有用的!人在慌的時候,真的很難聽進去,但還是要不斷告訴他們,不用擔心、我會陪著你,我們一步一步來,給出具體指示,CPR下壓心臟5公分是什麼概念?人在慌張時不可能知道,我就會告訴她,你要讓先生的心臟跳動,就要大力壓,努力撐住,停下來心臟就不跳了,給他一個活下來的機會!」

Fill 1
三級警戒期間,每通電話時間都拉長,對蘇品侑也是新挑戰,得花更多時間安撫民眾。(攝影/林彥廷)
三級警戒期間,每通電話時間都拉長,對蘇品侑也是新挑戰,得花更多時間安撫民眾。(攝影/林彥廷)

類似的對話,每天都在上演。「其實,民眾急,我也很急啊!」蘇品侑說。有時候,病情的變化只是轉瞬之間,有些確診者上一秒在家安然無事,下一秒卻缺氧瀕死,就算即刻派送救護車,救護員也得穿上全套防護衣,等待時間從5分鐘增加到20分鐘,一不小心,就會在電話中失去一個人。

曾經在消防隊體會過救活一個人的成就感,蘇品侑笑說派遣員的工作更像「做功德」,每一通電話都是緊急、負面、甚至生死交關的;派遣員承接這些緊急時刻,陪民眾走過最焦急等待的時分,三級警戒的73天,更是在分秒必爭與防疫中掙扎著維持平衡,逐步將幾百個病人分流、送院,直到趨近清零。

【超前鋪路】早政府7個月買設備,長庚實驗室緊急救援疫情熱區爆量篩檢

走進林口長庚疾病管制署病毒合約實驗室,狹長的走道上,穿著防護裝備的醫檢師們來來去去,門口堆疊著十幾個小箱子,裡頭是今早剛送達的機場入境旅客唾液試劑,醫檢師們按部就班、逐批進行上機前處理,再交由自動化檢驗儀器,經過3.5小時,最終化為讓眾人安心的陰性報告

31個醫檢師、24小時輪班,長庚自三級警戒開始,每天篩檢量可達近2,000件,成為疫情爆發期間的檢驗支柱。很難想像去年(2020)初開始出現疫情時,長庚的量能一天至多只能檢驗700個檢體。

在三級警戒期間無痛增長近3倍的檢驗量,是長庚團隊的「超前部署」。

PCR、快篩雙部署的林口長庚疾管署病毒合約實驗室
  • 三級警戒挑戰:爆增3倍檢驗量
  • 原本任務:負責各類病毒篩檢、鑑定、研究
  • 任務調整:自購2台高通量全自動化PCR儀器,擴大檢驗量能,支撐雙北疫情熱區快速篩檢
Fill 1
長庚醫院在這一波疫情期間,努力投入研究、擴大篩檢,扮演重要的社會角色。(攝影/林彥廷)
長庚醫院在這一波疫情期間,努力投入研究、擴大篩檢,扮演重要的社會角色。(攝影/林彥廷)

「去年底開始,世界各地出現很多變種病毒株,傳播率愈來愈強,我們參加很多國際會議,看到國外都透過自動化機器大量篩檢,馬上就意識到設備絕對要未雨綢繆,」長年進行病毒研究的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

今年5月社區大規模感染以前,台灣處在長時間的承平時期,全台每日檢驗量僅100多件,長庚卻在去年11月就購置了兩台高通量全自動化PCR儀器。相較指揮中心今年5月23日意識到全台檢驗量能塞車,宣布補助每家合約實驗室500萬元添購設備,長庚走得比政府快了7個月之久。

PCR、快篩雙部署,在雙北快篩站同時採檢兩套試劑檢驗
長庚醫院雖然是私人醫院,卻在這一波疫情中,扮演重要的社會角色。林口長庚疾病管制署病毒合約實驗室負責人、醫檢部副主任黃瓊瑰自2020年疫情開始,就不斷與院方、廠商協調,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慢慢備足儀器,才能成為三級警戒以來指揮中心的重點檢驗支援醫院,包括雙北疫情熱區每日千件採檢量,到桃園移工群聚擴大篩檢,都由長庚負責。(註)
苗栗移工群聚的擴大篩檢,則由北榮篩檢,長庚負責基因定序。

執行上的快速決策與高效率,也仰賴於前期的扎實研究。25年前,施信如自美國完成博士學位返台,第一份工作就到長庚大學研究流感病毒,從一人作業,慢慢拓展成如今的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施信如負責研究端、在醫院檢驗部門深耕25年的黃瓊瑰則實際執行,兩邊溝通緊密。

例如,在疫情爆發期間,PCR再快仍緩不濟急,快篩試劑的敏感度高、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偵測到病毒,而且30分鐘就有結果,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去年,施信如協助國內多家快篩試劑研發廠商申請緊急授權,才能在三級警戒期間讓快篩派上用場。但因申請時國內確診個案不多,無法看出明確效果差異,她因此主張對確診者需要快篩、PCR兩套檢體,數據比對才能知道更多資訊。長庚醫院也在5月時配合雙北大量的快篩站,同時採檢了兩套試劑進行檢驗。

Fill 1
高通量PCR儀器採全自動化,讓長庚的篩檢量從純人工的每日700件,增加近3倍至一天2,000件。(攝影/林彥廷)
高通量PCR儀器採全自動化,讓長庚的篩檢量從純人工的每日700件,增加近3倍至一天2,000件。(攝影/林彥廷)
下一階段任務:協助機場檢驗、追蹤疫苗抗體變化

除了前端的PCR篩檢、快篩,施信如也協助國產高端疫苗進行動物實驗、第一期臨床試驗的中和抗體檢測。預料到未來全民打了不同平台的疫苗,抗體會有不同變化,施信如近期與長庚大學工學院合作,建置了自動化的中和抗體檢測儀器,可以測出接種疫苗後的民眾體內抗體濃度變化。

施信如對病毒研究範圍無所不包,也總是走在最前面。她說,國外的疫情早了台灣一整年,看過國外的樣態,就能知道台灣下一步該做什麼。

她就事論事、直言的個性,更在過去一年多來的防疫期間表露無遺。她曾表示疫情穩定期的社區篩檢太少也曾直指指揮中心應先備好快篩能量,不應對邊境防疫過度自信「我沒有政治色彩、手裡沒有一張股票,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久了大家也知道是我說的,沒有特別要攻擊誰的意思,也許能成為參考的意見。」

Fill 1
長庚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從流感病毒開始,到腸病毒、SARS-CoV-2,25年來致力於病毒研究。(攝影/林彥廷)
長庚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從流感病毒開始,到腸病毒、SARS-CoV-2,25年來致力於病毒研究。(攝影/林彥廷)

如今,雖然度過了兩個月疫情警戒期,卻因Delta病毒株在國外肆虐,長庚團隊依然沒有放鬆,每日篩檢量仍維持2,000件。為了將病毒決戰境外、境內則爭取時間接種疫苗,指揮中心7月2日宣布,入境旅客在檢疫14天內需要進行3次採檢,第一次是在機場進行唾液採檢,後兩次則在檢疫所進行採檢。每天千名入境旅客的檢體,目前就由長庚醫院負責。

同時,為了避免院內感染,各醫院高風險員工、住院病患、陪病者每5~7天就會進行採檢。長庚醫院規模大,每日採檢人數就有1,300人;再加上需要緊急開刀的「絕急刀」
絕對緊急的手術。
,長庚也備有30分鐘就能做好的高成本PCR,每天也有5~10件左右。

在疫情稍緩的8月中,長庚醫院又再次超前鋪路,購買了最新機種的高通量PCR儀器,單機一日就能完成3,800件檢體,是醫學中心引進第一台最高通量的檢驗儀器,這也讓長庚醫院一天就能檢驗5,800件檢體。「多年的防疫經驗提醒我們,篩檢扮演控制疫情的重要角色,在有效抗病毒藥物問世、高疫苗覆蓋率達成以前,我們還是沒有鬆懈的本錢,篩檢只能不斷擴大再擴大!」黃瓊瑰說。

Fill 1
長庚疾病管制署病毒合約實驗室是全台醫學中心最早引進最高規格的高通量儀器的醫院,黃瓊瑰(中)表示,該儀器一天可處理3,800件檢體,圖為實驗室團隊。(攝影/林彥廷)
長庚疾病管制署病毒合約實驗室是全台醫學中心最早引進最高規格的高通量儀器的醫院,黃瓊瑰(中)表示,該儀器一天可處理3,800件檢體,圖為實驗室團隊。(攝影/林彥廷)
【迅速補位】醫學中心走入社區,台大醫院疫苗接種站衝高覆蓋率

平日上午的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台大醫學院體育館開始陸續出現人潮,台大醫院護理師、現為督導長的溫慧敏在場內忙進忙出,協助疏散排隊等候接種的民眾。

今年是溫慧敏在台大醫院工作的第25年,這是她第一次在戶外大量接種疫苗。2003年SARS,她在燒燙傷與胸腔內科加護病房,擔任臨床護理師,負責照護確診病患;時隔18年,誰也沒想到又來了個COVID-19,溫慧敏再次站上抗疫前線,每天都在台大醫院的疫苗接種站裡,引導民眾報到、協助疏散人潮,甚至行政院長蘇貞昌、總統蔡英文,也都是由她接種疫苗。

台大醫院疫苗接種站的高效能與超貼心,引起許多好評。從門口就有專人引導路線,行經之路皆有遮雨棚避開日曬雨淋;進到室內,分區與動線清楚,填寫資料、報到、問診,最後接種疫苗、休息觀察,層層進行且分工明確。雖人流不斷卻流暢不已,沒有任何人露出茫然的眼神、沒有多餘的群聚與走動,現場沒有一絲煩躁氣息。

最高峰時,台大醫院疫苗接種站一次有8條線同時接種AZ、莫德納疫苗,包含一條孕婦接種專線。一條線固定配置1名問診醫師、3名護理師、5名行政人員、另有3名護理師負責將疫苗抽成針劑,每天都有100多名醫護動員撐起接種站。

一天施打4千人的台大醫院疫苗接種站
  • 三級警戒挑戰:緊急救援疫苗接種的台大醫護人員
  • 原本任務:醫學中心門診業務
  • 調整任務:機動處理疫苗接種站,包括疏散人群、協助民眾報到、抽藥、疫苗注射,最高峰一天接種4千人
Fill 1
119派遣、篩檢實驗室、疫苗注射站、防疫、救援捕手
總統蔡英文(中)於8月23日到台大醫院注射站接種高端疫苗,並在離去前與醫護團隊合影。負責注射站規劃的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右4)與台大醫院護理部督導長溫慧敏(右3)也在其中。(攝影/余志偉)
百年來第一次的規模,7天內搭起一個完整的「院外門診」

溫慧敏過去也負責流感疫苗的接種業務。除了在家醫科等在診間接種以外,台大醫院每年還會有兩週的時間,在一樓大廳設立短期流感疫苗接種點,一天至多接種600~700人。

「但這次是完全不一樣的經驗,一天的接種量幾乎是過去最高的5倍,每天都可以至少接種到3,000人左右,這種大規模的接種站,是台大醫院百年來第一次,算是初步走入社區了!」溫慧敏說。

確實,為社區民眾接種疫苗的任務,一般都是由最親近民眾的基層醫療,包括診所、衛生所來負責,並由社區公衛護理師來接種。而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到醫療機構最高評級的醫學中心,則分層處理各種手術及醫療業務。

台大醫院這次接手疫苗接種,是疫情急迫之下的快速補位。

負責規劃疫苗接種站的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很清楚,「6月5日開始籌備,11日就完成,只花了7天時間!這是很累的階段性任務,政府應該好好規劃,給基層接手,但對台大醫院來說,不只治療重症病人,嚴峻的疫情期間也要善盡社會責任,設立高標準的疫苗接種站,讓大家參考學習。」

Fill 1
高淑芬負責規劃台大醫院疫苗接種站,僅花了短短一週即設立完成。(攝影/林彥廷)
高淑芬負責規劃台大醫院疫苗接種站,僅花了短短一週即設立完成。(攝影/林彥廷)

6月初,日本、美國陸續捐贈,加上自購的疫苗分批抵台,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拼出疫苗的覆蓋率,是防堵疫情最有效的做法。「第一時間,我們動員了家庭醫學部、總務處、資訊、工務、祕書處10多個部門,至今開了14次會議、40多人的LINE群組每天隨時響,目標是把門診區完完整整的搬到醫院外,」高淑芬說。

考量的細節很多,高淑芬說,包含夏季颱風可能攪局、豔陽天又氣溫太高,因此要加設遮雨棚、停留處都要有座位;每一區域保留一定社交距離,資訊跟工程的嫁接也很重要,「門診有的,這邊也得有!」最重要的,是初期擔心新疫苗大量接種後可能出現副作用,所以將接種點選在台大醫院急診旁,避免緊急狀況發生。

手長繭、患肌腱炎,護理師:我們真的花了很大力氣
Fill 1
COVID-19疫苗屬於多劑型,溫慧敏不時會協助幫忙抽藥,將疫苗抽進針劑裡。(攝影/林彥廷)
COVID-19疫苗屬於多劑型,溫慧敏不時會協助幫忙抽藥,將疫苗抽進針劑裡。(攝影/林彥廷)

對一線護理師來說,肌肉注射的疫苗接種是基本技能,但每天接種幾百支疫苗,負責接種的手出現肌腱炎;將每一瓶疫苗抽成11支針劑的護理師,手上也開始長繭⋯⋯,「對我們都是新的任務跟挑戰,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跟民眾溝通──門診的護理師可以處理專科性問題、病房護理師也能應對住院病人,但是這種大型接種、與民眾不斷溝通、處理現場的問題,都不曾有過。」即使像溫慧敏工作了25年,都是新的經驗。

如今,疫苗接種站的任務高峰期已過,台大醫院也先關閉國際會議中心的站點,留下體育館,讓人力逐漸回到醫院。每天醫院、接種站來回移動的溫慧敏特別有感,「過去一年多沒有疫苗時,大家只能努力篩檢、防堵病毒;現在有了疫苗保護,民眾想打的心情很強烈,我們也感受得到民眾對我們有期待,希望我們能提供服務,我們也真的用了很大的力氣把疫苗接種站做好啊!」

索引
【角色轉換】從20秒內派車到12小時才找得到病床,119派遣員兼作張老師
【超前鋪路】早政府7個月買設備,長庚實驗室緊急救援疫情熱區爆量篩檢
【迅速補位】醫學中心走入社區,台大醫院疫苗接種站衝高覆蓋率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