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事

沒錢沒戲唱!基本收入的資金哪裡來?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多國實驗結果顯示,「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確實能消除貧窮,成效立竿見影,也無礙原有工作意願。不過要全面推行,各國政府需要評估國家能否承擔相應財政支出,尤其最好能不必加稅!若財源不是問題,窮人獲得基本收入保障後,很可能減少加班、不再屈就剝削工作環境,育兒婦女可能因此選擇延遲回到職場,青少年將放棄打工。以上所減損的勞動力,對總體產業有何影響?都是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經濟學人》雜誌6月3日發表互動圖表〈無條件基本收入計算機〉,估算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4個會員國推行基本收入制度的財政負擔,結果發現多數已開發國家即使不加稅,但把目前分配給國民的非醫療福利,包括養老金、失業救濟金、退伍軍人補助、物價補貼、住房補貼、優惠利率等各級政府與企業法定支出(如勞健保的雇主負擔),若改成以基本收入取代,少則國家每人每年可得5,000美元,多則可得1萬多美元。

多數富裕國家「不需要」加稅!

無條件基本收入計算機〉將會員國目前的福利支出區分為三大類:醫療支出、非醫療轉移支付(non-health transfer payments)、其他購買商品或勞務的支出。「非醫療轉移支付」就是上述直接分配給所有國民的非醫療福利,可以全數(至少部分)轉移用作基本收入,而不會影響政府行政運作以及醫療相關支出。

從《經濟學人》所整理的資料來看,芬蘭、瑞典、丹麥、奧地利、比利時、挪威等福利國家,現有的「非醫療轉移支付」若換算為基本收入,每人每年得1萬美元以上,每個月為870美元(約786歐元),很接近芬蘭2017年即將試行的基本收入實驗給付金額。至於多少錢能滿足基本生活所需?一般歐洲人認為,每個月需要1,000 歐元;美國人則普遍同意每個月需要1,000美元。考慮基本收入制度的國家,保障數字約在實際生活需要的5~8成,所以多數富裕國家都不需要額外加稅。

印度、納米比亞、伊朗等行政治理還未上軌道的國家,可推行無條件的基本收入,將可有效杜絕弊端以及節省資格調查的行政成本。印度現行達1,000多種低收入補貼,總預算高達 7 兆盧比(約新台幣 3.3 兆元),若均分給全國,每個家庭每月可分得 2,500 盧比,遠遠超過國際絕對貧窮線──每人每天1.25美元,印度法定貧窮線則是人均月收入 972 盧比(約 14 美元)。

納米比亞的政府支出約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27%,其中低收入補助等社會福利總支出僅佔政府預算的 4%(約 1%的 GDP),若全國推行每人每個月 100 納米比亞幣(約 8.82 美元)的基本收入制度,估計每年需編列 12~16 億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2.2%~3.8%。伊朗的油價糧食補貼──每人每月 40 美元,接近家戶平均所得,財源來自逐步調高油價。(註 1)
伊朗原本國內石油價格極低,每公升不到 0.1 美元,國營石油公司每年利潤也大量補貼水費、電費、部分食物,年度支出達 1,000 億美元,補貼幅度全球第高。不過這種補貼方式,7 成流入 30%較高收入階級,畢竟一般人用油用水用電都很有限,而且造成大量能源浪費、環境污染、浮濫投資,還有人走私石油到鄰國賣,問題層出不窮。
油電現金補貼政策,不是為了提供全民基本收入,除了希望中低收入民眾也能充分受惠,油價提高後,增加營收就能平衡開支,油價一度調整到 0.7 美元,但由於物價極具波動,目前下降到每公升 0.3 美元,距離每公升 0.9 美元的目標還非常遙遠。詳細資料請參考《現金支付作為社會政策的執行與調整方式:2010 年~2015 年間伊朗的油電補貼案例》。

必須注意的是,基本收入(取代所有福利)除了節省行政成本、消除貧窮之外,也能降低醫療、治安等社會問題的財政支出,以及減少疾病或早亡所導致的勞動損失,但這些財務回收並沒有計入上述財務估算中。

有條件的基本收入、負所得稅制:財政預算更省

近年熱烈討論基本收入制度的美國,對於所需財務支出的討論也很熱烈。目前聯邦層級支應的13個低收入補助計畫, 若分配到貧窮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分配到7,732美元,這還不包括地方政府自行負擔的福利計畫。因此,若只針對4,700萬個貧窮人口(包括1,550萬名兒童),用基本收入保障取代現有低收入相關補貼的話,每人每年可得7,732美元。 

若是將基本收入保障範圍,擴張到全體國民,財源納入所有「非醫療轉移支付」經費,包括退休金、減稅優惠等貧富都有的福利預算,以無條件基本收入取代之,則美國人每人每年可得6300美元。(註 2)
美國最大的工會「服務雇員國際工會」(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SEIU)前主席、政治人物暨著名作家史特恩(Andy Stern)認為,每個月 1,000 元的基本收入,並非不切實際,他估計聯邦政府目前 126 項「轉移支付」,如食物券、失業保險、免稅補貼很多項目,都能夠以基本收入取代,而且更能達成穩定社會、經濟永續的目標。
若以「負所得稅」方式施行,合理估計可將多退少補的免稅額(基本收入保障),訂於每人每年7,732美元。另有美國智庫提議,完全沒有收入者每年可得5,000美元,每增加1元收入則減少現金補貼0.3美元;換句話說:負所得稅率 - 70%,收入不到8,500美元者,都在補助範圍內。(註 3)
智庫 Niskanen Center 提議,完全沒有收入的個人戶,政府補貼 5,000 美元,之後每增加 1 元收入,補助減少 0.3 元。茲舉例如下:
  • 沒有任何收入的個人,政府補助 5,000 元;總收入 5,000 元。
  • 原始收入 2,000 元,政府補助 5,000 -(2,000 x 30%)= 4,400;總收入 6,400 元。
  • 原始收入 4,000 元,政府補助 5,000 -(4,000 x 30%)= 3,800;總收入 7,800 元。
  • 原始收入 4,999 元,政府補助 5,000 -(4,999 x 30%)= 3,500;總收入 8,499 元。
或是以免稅額 8,500 美元、負所得稅率 70%計算,無收入者補助 6,000 元;
  • 原始收入 2,000 元,政府補助(8,500–2,000)x 70%=4,550;總收入 6,550 元。
  • 原始收入 4,000 元,政府補助(8,500–4,000)x 70%=3,150;總收入 7,150 元。
  • 原始收入 6,000 元,政府補助(8,500–6,000)x 70%=1,750;總收入 7,750 元。

這種補貼方式,每年財政支出為1,182億美元,只需要取代三項聯邦福利:輔助營養援助計畫(SNAP)、社會安全生活補助金(SSI)、稅負減免(EITC),就會有足夠財源,政府可維持原有住房、獎助學金、婦幼照護等福利,以及為了刺激經濟提供給企業的減稅優惠。

附帶一提,有研究估算了美國貧童問題對國家的長期影響,像是營養不良造成的疾病問題、教育環境惡劣導致成年適應不良、以及犯罪問題等等。其中在醫療、司法矯正處置、勞動損失等三方面,每年國家付出了高達5,000億美元(佔GDP的3.8%)的代價。若能徹底解決貧窮問題,節省的社會成本相當可觀。

勞動力損失又該怎麼辦?

基本收入制度──無論有無條件,願意工作的人多賺多得,不工作的人,收入也就維持基本生活。但不可否認,這份收入會讓一部分的人選擇離開職場,不管是暫時修養身心、照顧父母或孩子、回學校進修、從事義工、投入藝文創作、或薪水極低卻滿足志向的工作、甚至更早開始創業。

從歐洲高福利國家的失業率相關研究來看,好的福利制度並不會降低人們的工作意願。而基本收入給予的生存保障,讓人能預期、安排家庭收入,這種經濟安全感給予人人更大自由、更大空間規劃自己的人生。

不過,這樣的自由空間也意味著,投入傳統工作或願意加班的人將會減少。美國的負所得稅實驗結果顯示,一個家庭平均每年減少128.9~165.9小時的工作時間(13%),主因是家庭經濟支柱(爸爸、或單親媽媽)減少加班,育兒媽媽延後重返職場,青少年放棄打工、更能享受校園生活。(註 4)
美國負所得稅實驗結果發現,貧戶接受收入補貼後,男主人等家庭主要經濟支柱,總工時減少 7%,有的地方(如紐澤西郊區、加拿大實驗區)工時只減少 1%,減少的時數,主要是減少加班時間、或是花較長時間尋找合適工作,失業率並沒有增加。婦女等次要收入來源,總工時減少 17%,她們陪伴孩子的時間變長、或延後重返職場;青少年的工作時數減少 20%~30%,時間轉移到課業上,成績明顯進步,輟學率大幅降低。

減少加班、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長大、上學不用擔心學費與生活費,或許是多數台灣人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但卻可能因此妨礙企業取得廉價勞力,進而壓縮營運利潤,銷蝕產業的發展動能,這問題也許3~5年內無法解決。然而,在許多經濟學家眼中,相較於短期缺工,未來長期勞力過剩的趨勢,才是真正可怕的難解困境。

自人類1946年發明第一部電腦開始,多數產業的生產力成長不在於勞動力需求增加,而是靠著電腦化、自動化的不斷進展,產能快速成長;但就業機會卻非如此,機器(人)逐漸取代人類工作。新技術固然能帶來新工作,然而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術門檻卻越來越高,工作數量也大幅下滑。

現今的絕大多數工作,自電腦出現以前就已存在,僅有 5% 職務是1993年之後才出現的。從已開發國家的就業變化來看,不計算製造業外移的情況,1980年代電腦化技術增加了8%的就業機會;到了1990年代只增加4.4%;2000年以後,新職務僅僅增加0.5%。

牛津大學曾經分析電腦化對於美國 702個主流工作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10~20年之間,47%的工作會快速消失;若擴大到全球範圍,估計1.4億的全職工作將被高階運算技術所取代,包括目前為數眾多的電話銷售、資料輸入、銀行行員、倉儲運輸業者、行政職員等工作。

機器人時代的唯一道路

不具備高難度技術的勞工,越來越多流向低薪、易於取代(或還沒被機器取代)、僵化的工作,像是零售商、飲料、餐廳、收銀等4種工作,目前全美雇用人數為1,540萬人。性質相近的工作在2005年到2015年間,增加了940萬個工作,低薪勞工人數也增加到4,800萬人。但悲哀的是,這些工作也快速消失。

也就是說,未來連願意將就低薪工作的人,可能都找不到工作。那麼該讓找不到工作的人,在貧窮中掙扎過完沒有尊嚴的人生?還是為了保住工作,抗拒科技進展?未來的世界如此殘酷,也讓越來越多人體悟到,必須尋求新的經濟模式,當中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基本收入制度。

知名創業培育投資業者Y Combinator將於加州貧富差距嚴重的奧克蘭市,資助「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長期研究基本收入保障對於身心與財務健康的影響,目的正是著眼於機器人時代的大量失業問題。Y Combinator總裁奧特曼(Sam Altman)受訪時甚至表示,不在乎有人拿了錢就不工作,他說:

也許90%的人去吸大麻、玩電動,但只要有 10% 投入創新,成就新產品、新服務、新經濟,整體而言仍然非常划算。
除了失業與缺工的兩難,基本收入保障所引發的爭議,還包括勞工權益、企業利益之間的平衡。保守意見認為,企業若被迫加稅、或提高工資吸引勞工,可能導致利潤下滑、賠錢縮編或外移、甚至關門大吉,勞工只會受到更大傷害。但也有看法認為,創造工作機會的並不是企業,而是口袋有錢的消費者,勞工沒有錢買東西,企業就不會有訂單⋯⋯。(註 5)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首任(1993–1997)勞動部長、公共政策學者羅伯.萊許(Robert Reich),原本主張透過提高工資保護勞工,同時推動立法提供教育訓練補助、技職訓練、建教合作等方式,幫助年輕人找到工作。但後來的勞工就業情況,讓萊許轉而支持基本收入,一次演說遭質疑「基本收入會傷害企業生存,讓失業問題惡化⋯⋯」,他回答:
⋯⋯我想你被一種錯誤觀念所困,以為創造工作機會的是企業,但那些企業領導人不能創造工作,創造工作的是消費者。如果消費者口袋有錢,所花的錢就能發揮乘數效應(miltiplier effect)終而能創造工作。富人跟企業 CEO 沒有創造工作,他們也是消費的獲益者。只要能有客戶,企業就能成長、擴張,他們就能成功。⋯⋯我們現在遭遇的問題,是越來越多人沒有錢消費,不能給企業足夠訂單繼續發展,而基本收入保障、或無條件基本收入,我認為,能夠回應這個情況。

「基本收入」的實驗、討論與辯證,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想解決的問題已經從眼前的少數人的貧窮,擴張成為未來多數人的貧窮,問題比以前更加急迫,也將危急每個社會的穩定。然若目前的基本工資制度導致貧窮問題蔓延,在沒有其他解決方案以前,基本收入就是唯一解答。

註釋:

1. 伊朗原本國內石油價格極低,每公升不到0.1美元,國營石油公司每年利潤,也大量補貼水費、電費、部分食物,年度支出達1000億美元,補貼幅度全球第高。不過這種補貼方式,7成流入30%較高收入階級,畢竟一般人用油用水用電都很有限,而且造成大量能源浪費、環境污染、浮濫投資,還有人走私石油到鄰國賣,問題層出不窮。 油電現金補貼政策,不是為了提供全民基本收入,除了希望中低收入民眾也能充分受惠,油價提高後,增加營收就能平衡開支,油價一度調整到0.7美元,但由於物價極具波動,目前下降到每公升0.3美元,距離每公升0.9美元的目標還非常遙遠。詳細資料請參考《現金支付作為社會政策的執行與調整方式:2010年~2015年間伊朗的油電補貼案例》。

2. 美國最大的工會「服務雇員國際工會」(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SEIU)前主席、政治人物暨著名作家史特恩(Andy Stern)認為,每個月1,000元的基本收入,並非不切實際,他估計聯邦政府目前126項「轉移支付」,如食物券、失業保險、免稅補貼很多項目,都能夠以基本收入取代,而且更能達成穩定社會、經濟永續的目標。

3. 智庫 Niskanen Center 提議,免稅額,完全沒有收入的個人戶,政府補貼5,000美元,之後每增加1元收入,補助只減少0.3元。茲舉例如下:

  • 沒有任何收入的個人,政府補助 5,000 元;總收入 5,000元
  • 原始收入2,000元,政府補助 5,000 -(2,000 x 30%)= 4,400; 總收入 6,400元
  • 原始收入4,000元,政府補助 5,000 -(4,000 x 30%)= 3,800; 總收入 7,800元
  • 原始收入4,999元,政府補助 5,000 -(4,999 x 30%)= 3,500; 總收入 8,499元

或是以免稅額8500美元,負所得稅率70% 計算,無收入者補助6,000元;

  • 原始收入2,000元,政府補助 (8,500–2,000)x 70%=4,550,總收入:6,550元
  • 原始收入4,000元,政府補助 (8,500–4,000)x 70%=3,150,總收入: 7,150元
  • 原始收入6,000元,政府補助 (8,500–6,000)x 70%=1,750,總收入: 7,750元

4. 美國負所得稅實驗結果發現,貧戶接受收入補貼後,男主人等家庭主要經濟支柱,總工時減少7%,有的地方(如紐澤西郊區、加拿大實驗區)工時只減少1%,減少的時數,主要是減少加班時間、或是花較長時間尋找合適工作,失業率並沒有增加。婦女等次要收入來源,總工時減少17%,她們陪伴孩子的時間變長、或延後重返職場;青少年的工作時數減少20%~30%,時間轉移到課業上,成績明顯進步,輟學率大幅降低。

5.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首任(1993–1997)勞動部長、公共政策學者羅伯.萊許(Robert Reich),原本主張透過提高工資保護勞工,同時推動立法提供教育訓練補助、技職訓練、建教合作等方式,幫助年輕人找到工作。但後來的勞工就業情況,讓萊許轉而支持基本工資,一次演說遭質疑「基本工資會傷害企業生存,讓失業問題惡化⋯⋯」,他回答:

「⋯⋯我想你被一種錯誤觀念所困,以為創造工作機會的是企業,但那些企業領導人不能創造工作,創造工作的是消費者。如果消費者口袋有錢,所花的錢就能發揮乘數效應(Mutiplier effect)終而能創造工作。富人跟企業CEO沒有創造工作,他們也是消費的獲益者。只要能有客戶,企業就能成長、擴張,他們就能成功⋯⋯ 我們現在遭遇的問題,是越來越多人沒有錢消費,不能給企業足夠訂單繼續發展,而基本收入保障、或無條件基本收入,我認為,能夠回應這個情況。」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