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車後補票,花蓮七星潭大橋變危橋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花蓮縣政府斥資新台幣3億3千萬元、工程耗時2年3個月的七星潭大橋,完工至今不到5年,卻在206大地震一夕之間嚴重毀損,迄今仍全面禁止通行。還原這座大橋興建過程,其實是動工後才事後進行環評補件的「先上車、後補票」的「闖關」建設;更有環評委員直指,當初縣府決策者的心態「有點在賭」,只想解決旅遊旺季塞車問題,導致這座位於米崙斷層帶上的大橋淪為危橋。

七星潭大橋主線全長710公尺,採高架15公尺雙向雙車道斷面設計,於2011年7月22日開工、2013年10月25日完工,前後費時2年3個月。橋梁工程在施作期間,甚至還先後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項中的最佳規劃設計類公共建設類優質獎、花蓮縣101年績優營建工地第一名等獎項肯定。

通車典禮上,花蓮縣長傅崐萁公開表示,七星潭風景特定區在縣府多年努力規劃及建設下,已成為享譽國際的著名景點,一年吸引達150萬人次造訪。感於鄰近空軍基地側既有路段狹窄,又有轉彎半徑過小、縱坡過陡等危害行車安全困擾,因此主動爭取提升七星潭風景區道路運輸服務水準,積極辦理「縣道193號道路:七星潭風景特定區段聯外高架橋興建工程」。

台灣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指出,陸客開放來台後,七星潭確實吸引大批觀光人潮,但大型遊覽車通常是從民有街進出,很少直接開進去巷弄狹窄的七星潭社區內。且鍾寶珠認為,當時七星潭周邊車流量並沒有想像中多,本來從台9線經過民有街轉個彎就可以看到的七星潭美景,卻硬生生被高架橋給破壞,造成整體景觀上的不協調。

鍾寶珠表示,當縣府有意要蓋七星潭大橋時,地方上就有人提出米崙斷層通過疑慮,認為不該興建大橋。她認為,地方政府在進行公共建設時,應該要清楚知道斷層分布位置,並設法避開地質脆弱區域,而不是每次都要等到災難發生後,再來抱怨外界捐款太少、殘局難以收拾。

事實上,七星潭大橋興建案,最早出現在民國88年花蓮縣道193拓寬案環境影響說明書中。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黃靖庭表示,為了減緩花蓮港出入貨運車輛,造成市區台9線用路的衝擊,當時仍屬公路總局管養的縣道193三棧到光華路段,計畫全線改善拓寬至30公尺,分擔港區聯外道路的功能。

然而,在當時有條件通過環評程序後,卻因開發計畫及建設經費未獲核定,讓拓寬工程就此喊卡。直到花蓮縣長傅崐萁上任後,花蓮縣政府輪番以分散蘇花公路改善工程通車以後帶來的大量車潮、改善狹窄道路安全等理由,歷經9次環境差異分析審查會議後,以高達8成新闢道路方式,在去年10月闖關成功

早在193縣道拓寬案闖關成功前,位於193縣道北段上的七星潭大橋,在2010年8月2日就搶先招標,2011年8月7開始動工。黃靖庭指出,七星潭大橋動工後,當年度的12月5日花蓮縣政府環保局才補作變更對照表,試圖替高架橋工程補程序。經過兩次審查後,變更對照表在2012年2月20日審查通過。

Fill 1
(設計/黃禹禛;資料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整理/游婉琪)
(設計/黃禹禛;資料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整理/游婉琪)

黃靖庭指出,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第16-1規定,開發單位於通過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審查,並取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之開發許可後,逾3年始實施開發行為時,應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送主管機關審查。主管機關未完成審查前,不得實施開發行為。比對七星潭大橋從招標、開發到補件、完工,足見花蓮縣政府明顯違反行政程序。

「當時就是想先解決眼前的問題再說嘛!」一名花蓮縣的環評委員私下透露,早在決定要蓋七星潭大橋前,縣政府就已經知道會經過斷層帶,但自從2008年開放陸客來台後,陸客來花蓮都喜歡往七星潭跑,然而七星潭社區道路狹窄又沒得拓寬,造成旅遊旺季容易塞車,於是只好從上方拉一個高架橋經過。該名環評委員坦承,縣府決策者確實是「有點在賭,畢竟大地震什麼時候會來也不知道。」

如今,這場政府官員與大自然的豪賭,證實了「人定勝天」四個字已被推翻,同時也讓七星潭這座耗費了3億3千萬公帑的高架橋,成為了206花蓮地震災後損傷最嚴重的公共建設。

Fill 1
花蓮地震、花蓮、七星潭大橋
花蓮七星潭社區週邊路面破裂。(攝影/游婉琪)

實地走訪七星潭社區,除了道路出現破碎裂痕外,多處民宅也是傷痕累累。原本在寒假期間理應遊客如織的七星潭風景區,如今卻是一片冷清,挖土機轟隆隆的聲音取代了遊客的嬉鬧聲,一棟棟聳立在岸邊的海景飯店,旅客紛紛取消預定,業者損失慘重。

從台北嫁到花蓮22年的張媽媽,夫家長年在七星潭社區內以編織修補漁網為生。指著家中地板多處深達一根手指長度的裂痕,張媽媽苦笑著說,在這次地震發生以前,根本不知道七星潭就位於斷層帶上。206地震不僅讓她的家滿目瘡痍,就連面海的房間牆壁也被震出一道裂痕。「你看,現在我們不必走出家門也有海景可以看。」面對天災,張媽媽只能選擇以自我調侃方式接受。

七星潭大橋中斷後,從花蓮市區進入七星潭社區內的道路一度封閉,「這幾天我們回家都得繞一大圈,比平常多花半小時。」張媽媽認為,以前政府要是不知道有斷層帶通過也就算了,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了,是不是不該再核發建照給觀光業者,在脆弱的七星潭社區內蓋起一棟又一棟海景飯店?

回憶當年政府決定興建七星潭大橋時,張媽媽無奈表示,多數居民認為有利地方觀光發展,幾乎一片倒向贊成開發。如今高高佇立在社區旁的七星潭大橋,就像一顆隨時會爆炸的未爆彈,讓張媽媽憂心不知道哪次地震會不會倒塌,壓毀了社區內的民宅。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黃世建直言,斷層帶上本來就不適合蓋高架橋,「只要斷層錯動超過1公尺,現行的工程技術沒有任何設計可以抵抗。」然而,他也無奈指出,台灣的斷層大多屬於南北走向,但無論是道路還是橋樑,絕對會有東西走向,在地峽人稠的現實情況之下,很難百分之百避免橋樑不要興建在斷層帶上。

黃世建進一步比喻,橋樑、道路就像是人體的血管,「血管連到哪,養分就輸送到哪。」橋樑、道路對地方居民帶來了便捷的交通,刺激了商業行為產生,假如要透過立法限制斷層帶上不准興建橋樑,難免引發民眾抗爭。眼前能做的,只有增加斷層帶上既有橋樑的支撐強度,抵抗地震引發的錯動。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代理處長鄧子瑜表示,經過橋樑工程人員與結構技師評估後,確認七星潭大橋主結構並無受損,但因為橋墩修復需要時間,所以會暫時封閉橋樑2個月,等到橋墩以混凝土重新填補、支承重新調校、路面重新施做後,便可以重新恢復通車。

他表示,當初在興建七星潭大橋時,就是因為知道有斷層經過,因此在工程設計上,主橋墩體有設計雙向移動式的支承,提供一定的空間,讓主結構可以抵抗地震造成的位移,「不會跟地震硬碰硬」。從這次地震後可以發現,當初這樣的設計有發揮效果,讓橋樑並沒有因為斷層錯動而倒塌。

對於這樣的作法,鍾寶珠無法感到安心。她認為就算這次可以修補,下一次有更大地震發生時,縣政府如何保證沒有倒塌危險?她主張,位於斷層帶上又緊鄰社區的高架橋,就應該要全面拆除,否則「不知道未來的傷亡會有多大」。

鍾寶珠憂心表示,花蓮縣內擁有多道斷層帶經過,小老百姓無法得知什麼時候又會有七級地震發生。她認為,政府應該要利用這次慘痛教訓好好檢討,重新檢視房屋密集區域內的斷層分布狀況,以及老舊住宅區安全問題。並在未來大興土木前,盡可能嚴格把關,避免讓斷層帶上出現更多大型公共建設。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