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國三生殺人案:重懲呼聲與兒少人權拉鋸

新北國三生殺人案

──重懲呼聲與兒少人權拉鋸下,非行少年處遇將擺向何方?

2024.1.8 最後更新
2023年耶誕節,新北市15歲林姓女學生不滿到鄰班找朋友時被楊姓男同學制止,要求同校郭姓「乾哥」幫她出氣。雙方理論時,郭持彈簧刀對楊連刺10刀,楊生頸部、左胸等要害遭重創,不治身亡。國中生間的細故衝突竟演變成校園喋血,民眾還未從震驚中回神,林女卻在Instagram限時動態高調寫下「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
滿溢的憤怒不解,以及擔心孩子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的恐懼,化作排山倒海的全民公審與重懲呼聲。 乾兄妹過往的脫序行徑、郭生涉入幫派的背景被逐一挖出,法院依法要求社群媒體下架乾兄妹的個資,掀起「法律保護加害人」的輿論抨擊,私刑正義愈演愈烈。同時,還有網友發動連署、號召遊行,要求檢討《少年事件處理法》與《刑法》中關於塗銷少年犯前科與少年犯得以減刑的規定。
《報導者》在第一時間從不同面向試著梳理高張力的社會情緒,爬梳數據,試著回應台灣犯下重大刑案的少年「凶惡犯」增加的恐懼。但我們發現少年涉犯重大暴力犯罪的比例未明顯變動,詐欺等「微罪」卻迅速飆升,反映幫派吸收少年犯罪隱憂。
面對非行少年,此次教育與少年司法工作者都感到有心無力,為什麼?我們深入學校、中介教育、司法的現場,看見無奈氛圍的後面,是教育民主化後的四種擺盪,特別是家庭、學校與司法正經歷的「管」與「教」、「權力」與「權利」的拔河,同時也帶讀者了解台灣192位少年調查保護官對司法少年的「保護管束」處遇,是否發揮了該有的功能?
為避免遊走法律邊緣的少年過早進入司法,2019年修正的《少年事件處理法》轉向「行政輔導先行,司法為後盾」思維,重保護、輕懲戒,但學校輔導量能與配套卻沒跟上,讓忙於為少年縫補家庭失能破網的工作者,在「管」與「教」的拔河中無所適從。老師們有怎麼樣的訴求?
不只台灣,世界各國同樣面臨對少年犯罪手段凶惡化的擔憂,以及是否重懲少年犯,以期預防犯罪、為被害者求得正義的辯論。我們將目光投向鄰近的日本、韓國,以及目前仍會對少年犯判處終生監禁的美國。輿論重刑與兒少人權的天平有權衡的一天嗎?重罰能遏止犯罪,或帶來其他副作用?這起深深撼動社會的悲劇,將為台灣的教育及少年司法界帶來哪些改變?
監製|李雪莉、張子午
文字|李雪莉、曹馥年、張鎮宏、孔德廉
封面攝影|楊子磊
攝影|楊子磊、余志偉、黃世澤、陳曉威
Podcast製作|藍婉甄
編輯|張詩芸
社群企劃|陳思樺、汪彥成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