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後至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SMFA)攻讀藝術創作(但不想念完)。目前往返碧潭與台北之間,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最喜歡的作家是桑多.瑪芮(Sandor Marai)。不喜歡現實的人...
在《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攝影展中,我們很容易被照片說服,不論是其攝影美學還是所連結的文明主題,但當我們退後一步就會意識到,我們其實不是在觀看文明,而是在觀看某些人如何觀看文明。
2023台北雙年展運用了諸多攝影作品,這與傳統攝影展有何不同?從影像媒介的分析,我們將能發現,同樣以攝影呈現的藝術,可能包含截然不同的視覺化策略,也面臨不同問題。
瑞士攝影大師勒內.布里的亞洲回顧展在北美館開幕,在一個以當代藝術為主的場館當中展出紀實攝影,會掩蓋攝影的本質嗎?又或者透過投影、檔案櫃、錄像等裝置,立體化一個攝影家的人生軌跡與照片以外的世界?作者觀察策展者如何調度照片內容、視覺與展出形式…
肖像攝影做為終點的時代過去了,或者至少在網路上是如此。新時代的肖像照片只是一個起點,它將面對無數次的編輯、修改與複製,伴隨這個過程,它的所有權也會逐漸模糊。
《台灣的模樣》攝影展展出台灣田園風景、民俗慶典、純樸的人民與各種歷史事件,這是我們心中真實的台灣嗎?或者只是帶著既定印象呈現的台灣呢?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