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1750萬人投票支持的歷史性決定,英國與歐盟超過40年的關係就此走上分道揚鑣。脫歐來得突然,一年過去了,英國政府仍理不出該如何與歐盟分手的頭緒,首相梅伊(Theresa May)失算的大選,徒增政治動盪。但隔岸觀火的歐盟領導人不禁見獵心喜,暗忖「硬脫歐」(Hard Brexit)恐胎死腹中,甚至釋放英國可以回心轉意的真情呼喚。脫歐大戲登場,未到最後關頭,難見真章。
英國是歐盟成立以來第一個要求退出的會員國,各式談判對各方都是首次的挑戰,所謂「硬脫歐」意指英國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聯盟,歐盟單一市場強調的是商品、資金、服務及人員的自由流動。
英國一旦全面退出,將不再需要履行歐盟會員國公民可以自由遷移、就業、定居的規定,商品將無法在歐盟會員國內免稅銷售,英國可以控制自己的邊境,決定可以入境的移民,執行自己的法律,不再奉行歐盟法律優先。英國將可以自由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這也代表將面臨貿易關稅,關稅比例視自貿談判協定的內容。
至於「軟脫歐」定義較為寬鬆,英國可能續留聯盟單一市場,或關稅聯盟,或兩者都留,它可能循挪威模式,以歐洲經濟區(EEA)或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方式與歐盟達成協議,或是透過自貿協議,如此一來,英國就必須在歐盟公民、商品、資金及服務自由移動,以及歐洲法庭管轄權及歐盟預算支付等議題上讓步。
如果英國續留在關稅聯盟,將無法單獨與美國、日本、中國、印度等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對主張脫歐者而言,「軟脫歐」代表英國根本沒有離開歐盟,但對支持留歐者而言,「軟脫歐」是對英國經濟衝擊最小的折衝方式。
目前擁有28個會員國的歐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單一市場,也是英國最大的外銷市場,英國5成的商品都銷售到歐盟。雖然支持脫歐者認為,擺脫了歐盟的官僚綑綁,可以與更多歐洲以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美國總統川普不僅支持英國脫歐,並表達願意儘快與英國進行自貿談判,日本首相安倍也希望與英國進行自貿談判。但在英國與歐盟的分手談判未完成前,不僅無法和歐盟談未來的貿易協議,更遑論與其他國家洽談,何況自貿談判曠日廢時,各國無不以自己的國家利益出發,英國未必能取得最有利的協議。
英國首相梅伊是「硬脫歐」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以控制移民人數及向歐盟取回控制權做為脫歐談判主軸,強調與其和歐盟達成一個不好的協議,不如沒有協議(No Deal),這個立場無異是關閉《里斯本條約》第50條脫歐談判的大門,如此一來將使未來簽署自由貿易協議更加遙不可及,掀起的混亂令人難以想像。
梅伊為了鞏固脫歐談判的強勢地位,不惜進行政治豪賭,在脫歐談判啟動前10天舉行大選,不料使保守黨喪失原本在國會下議院過半數的優勢,陷入「僵局國會」窘境。她為了保住執政權,同意提撥10億英鎊發展北愛爾蘭,以換取北愛「民主統一黨」(DUP)支持合組少數政府,再下一記政治險棋。
儘管國內政局混亂,脫歐部大臣戴維斯(David Davis)仍依原訂計劃,6月19日在歐盟委員會總部與歐盟脫歐談判首席官員巴哈尼(Michel Barnier)展開談判。
從政經歷豐富的戴維斯曾於2005年角逐保守黨黨魁,敗給當時竄起的政治新秀卡麥隆(David Cameron),他力挺脫歐立場鮮明,因為脫歐議題發燒,也再次受到媒體矚目。
68歲的戴維斯受訪時坦承,他的確建議梅伊提前舉行大選,目的是希望與歐盟談判時,能有堅實的靠山,「保守黨大選失敗,我也要負責任,我和其他20名閣員都認為提早大選是個好主意」。
他分析保守黨在大選慘敗,「簡單的說就是競選策略很糟,一連串的錯誤使梅伊及黨內高層灰頭土臉」,加上在曼徹斯特與倫敦發生恐攻,政府喪失不少向選民說明脫歐及經濟政策的機會。
根據時程,英國將於2019年3月29日脫離歐盟,戴維斯明確表示,英國將會逐漸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聯盟,在過渡期間將由新的國際組織而非歐洲法庭監督新的貿易協議。他特別強調,在過渡期間英國不會續留在歐盟單一市場,「因為選民在脫歐公投已清楚表達,希望政府能控制移民人數,如果英國仍是歐盟單一市場會員,就無法辦到」。
目前約有320萬名歐盟公民定居英國,梅伊日前在國會正式宣布,已在英國合法居住至少5年的歐盟國家及歐洲經濟區國家包括挪威、列支敦士登和冰島,加上瑞士的公民,在英國脫歐後將可以申請居留權,也可以帶配偶及小孩到英國定居。
至於在英國脫歐後才到英國的歐盟公民,必須有2年審查的時間決定能否獲得居留權。
她強調,英國提供給歐盟公民的合法居留地位及權利,歐盟也必須給予同等承諾,英國脫歐後120萬名定居歐盟國家的英國公民可以獲得同樣待遇,才會生效。
不僅歐盟首席談判官員巴哈尼認為梅伊的承諾不夠好,英國最大反對黨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也認為,「承諾不足,也來得太慢」,更有歐盟公民抱怨,細節不清不楚,公投後趕辦的定居文件不能使用,未來得全部重來一次,勞民傷財。
引擎製造商勞斯萊斯(Rolls-Royce)全球有5萬5千名員工,其中2萬3千人在英國。執行長尹斯特(Warren East)反對「硬脫歐」,他說,「航太工業互聯性很強,有一些工作是跨英國與歐盟邊界進行,其他企業也會面臨和我們一樣的問題」。
尹斯特主張,英國脫歐後與歐盟關係改變得愈少愈好,「如果與現況改變的愈多,衝擊也會愈大」。脫歐代表英國將不再是專門管理航空產業,同時認證航太產品的歐洲航空安全局(European Aviation Safety Agency)成員,對生產商業客機引擎的勞斯萊斯將造成重大影響。
脫歐談判應該走什麼路線,保守黨內已出現不同的聲音,甚至公開對立。
財政大臣韓蒙德(Philip Hammond)是英國經濟政策的重要舵手,他原本支持英國留歐,「我是尊重民主的人,既然選民決定要脫歐,我就得接受」,「但是選民要的是控制我們的邊界,而非關閉人員的往來,這是我們經濟賴以為生的命脈,必須要加以管理」。
韓蒙德挺歐的立場並不受梅伊喜愛,若非梅伊在大選慘敗,韓蒙德早已被革職。他公開倡議,「英國將會離開歐盟,但必須採取對英國有利的方式,必須以保護英國的就業機會,經濟繁榮發展做為優先考量,如果做不到這些,就有負英國人民的期待」。
他甚至在參加德國總理梅克爾帶領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活動時,公開揶揄外相強生(Boris Johnson)對脫歐曾發下「英國一定可以吃到歐盟的蛋糕」,暗喻脫歐很簡單的豪語,強調英國與歐盟必須發揮智慧把餅做大,透過合作讓雙方都能獲利。
為確保企業對英國未來發展的信心,持續投資,韓蒙德堅持英國與歐盟必須有一個過渡的協議,他表示,「現在企業界最擔心的是發生懸崖危機(Cliff Edge)」。懸崖危機指的是,英國離開歐盟單一市場與關稅聯盟後,沒有新的貿易協定計劃,這可能導致部分英國外銷商品被課處高關稅,英國商品無法在歐陸銷售,飛機被迫停飛,港口冗長的檢查,及行政與法律混亂。
韓蒙德的憂心並非空穴來風,擔心英國脫歐的負面效應,愛爾蘭政府指出,超過12家位在倫敦的金融機構已將部份業務移往都柏林,其中包括一家美國銀行,這些金融機構積極尋找能容納10到500人的辦公室,一旦2019年3月英國脫歐生效,就可以立即在都愛爾蘭運作進行相關準備,包括取得營業執照、交易樓層,信用評等就位等。
自從英國去年公投決定脫歐後,巴黎、法蘭克福、盧森堡就摩拳擦掌準備搶食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大餅,目前看來同樣是英語系國家的都柏林略勝一籌,金融重鎮地位得來不易,如何確保各國財經人才能安心在倫敦工作,也是未來脫歐談判的重點。
對英國脫歐一直感到焦慮的蘇格蘭第一大臣,同時也是蘇格蘭民族黨(SNP)黨魁施特金(Nicola Sturgeon)多次以再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威脅梅伊,不料6月初的大選蘇格蘭民族黨席次大減21席,連前黨魁薩孟德(Alex Salmond)也意外落馬,看來獨立公投這張牌已缺乏人氣,施特金必須再三思。
施特金日前在國會宣布,取消原定2018年秋天或2019年春天舉行獨立公投的計劃,可能延到2021年再推動。外界推估,一旦梅伊在脫歐談判焦頭爛額,施特金可能趁虛而入,追求她多年來的蘇格蘭獨立夢想。
英國是歐盟第二大經濟體,英國的離去對歐盟何嘗不是一大損失,歐盟官員也擔心英國脫歐可能引發骨牌效應。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6月底在歐盟高峰會前引用已故「披頭四」樂團歌手約翰藍儂著名歌曲〈想像〉(Imagine)的一番談話特別令人玩味。
圖斯克說,「我的幾位英國朋友曾經問我,脫歐決定是否可能反轉?我能否想像英國繼續留在歐盟?我告訴他們,事實上歐盟就是建立在一個不可能達成的夢想上,所以,誰曉得呢,你可以說我是個夢想家,但我不是唯一的人(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
這位來自波蘭的政治人物寓意深長地說,「根據我成長的歐洲經驗來看,奇蹟確實發生過,我的部份政治夢想也實現了,但我也是務實者,這就是我們首先應該展開有效率談判,並達成最後決定,這是對英國公民的決定」,「我仍然有夢想,從政如果沒有夢想,那將是個惡夢」。
6月中旬梅伊前往巴黎訪問,法國新任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毫不掩飾地希望英國續留歐盟的立場。這與他的前任歐蘭德有天壤之別,當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後,歐蘭德憤怒之餘,主張儘快進行談判,將英國逐出歐盟。
支持歐盟的馬克宏說,他尊重英國人民的決定,但是「直到脫歐談判結束前,歐盟大門永遠有再敞開的機會」,然而時間寶貴,「隨著談判進行,要逆轉決定就愈來愈困難了」。
期待英國回心轉意的還有愛爾蘭總理瓦拉德卡(Leo Varadkar)、 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及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等人。
儘管如此,英國國際貿易大臣法克斯(Liam Fox)直言英國脫歐心意已決,不可能留在歐盟,「英國續留歐盟的機率就如同我遇到牙仙一樣高」。
但在政治裡,誰能斬釘截鐵說不可能?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