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岸第一道曙光從太麻里海面緩緩升起,剛經歷過尼伯特颱風重創的當地居民,看著遮風避雨的家園沒有了屋頂、賴以維生的農田失去生命力,屬於他們未來的那道曙光,何時才能再現?
「整個太麻里的人都沒有想到會這麼嚴重。」來到尼伯特颱風登陸地點香蘭村,當地人稱「麻雀姐」的村長夫人丁麗雀,放著家中屋頂被掀、地板積水,就連神明廳也只能暫時露天擺置,瘦小的身影穿梭在香蘭國小活動中心,裡裡外外忙著照應著災民們的生活起居。
一邊替村子裡的阿公阿嬤張羅晚餐、麻雀姐一邊連珠帶炮地回憶,颱風預計登陸當晚,她因為擔心農損擔心到睡不著,凌晨1點多還跟朋友在電話中隔空舉杯喝酒聊天。好不容易藉著酒精培養出睡意,正準備回到床上時,發現窗外風勢越來越強大,屋子內外也不停發出好似野獸吼叫的「嗡嗡」聲。
她與先生眼見苗頭不對,趕緊起身到客廳查看,結果一陣強風打碎了玻璃窗,屋內也瞬間跳電,本來先生還試著拿棉被堵住窗戶,殊不知難敵強風力道,兩人反被彈飛回床上。後來發生在他們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電影災難片情節般,屋頂被吹走、屋內家具雜物騰空旋轉,能做的只有抱緊棉被窩在牆邊,等待一切結束。
位於台東縣東南側的太麻里鄉,排灣族語名為「Ja.Bau.Li」,意指太陽升起的地方。每年元旦跨年,總吸引不少外地遊客前往此地迎曙光,許下新年新希望。除了以依山傍海自然美景聞名外,太麻里更是全台種植最大面積釋迦的產地,沿著筆直的南迴公路兩旁,隨處可見聳立在高處的釋迦模型與招牌。
2009年,莫拉克風災帶來驚人雨勢,造成南台灣多個村落民宅慘遭沖毀,當時的台東太麻里鄉也在重災區域範圍內。太麻里溪潰堤、橋樑斷裂、房屋地基被掏空,慘痛回憶至今仍是許多當地居民的夢魘。萬沒想到時隔7年,原本以為將從花東交界登陸的尼伯特颱風,移動路線不斷下修,最終沿著南太麻里溪上岸,帶來17級強風,摧毀了好不容易才揮別莫拉克風災陰霾的太麻里。
強風過後,麻雀姐趕緊抓了幾箱還沒濕透的衣服,帶著家人跑到車內躲雨,結果發現右邊車窗也破了,原本在屋外空地用來收放農機具的鐵皮屋,也難敵強風吹襲。一旁鄰居種植即將可以採收的釋迦田,更像是被大火燒過般,只剩下焦黃枯枝。
「要不是當下風太強我抓不住手機,不然應該要錄下來,簡直跟拍電影沒兩樣!」「有人問我財損多少?我們哪敢去統計啊!」不僅家園嚴重摧毀,支撐起麻雀姐一家五口經濟的釋迦田,也在這次風災中損失慘重。
麻雀姐還在念國中的兒子無奈笑說,颱風來的前一天,他還上山去替釋迦樹施肥,沒想到結果都「作白工」。一旁從北部下來幫忙的堂哥頑皮推了他一把,打趣地鬧說:「這下好了,你放暑假可以不用整天被叫去田裡幫忙了。」
麻雀姐說,通常一顆釋迦從苗種下去到可以穩定結果,平均大約需要3到5年。7年前莫拉克風災已經讓很多農民釋迦田「砍掉重練」,7年後好不容易結果率穩定,更大的風災卻直撲太麻里,讓農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撐過下一個5年。她坦承,災後至今根本不敢回到自家果園巡視,就怕看到多年心血付之一炬,眼淚不小心掉下來,寧可用忙著照顧災民,讓自己暫時忘卻悲傷。
官方統計,尼伯特風災災損最嚴重的香蘭村,共有365戶居民,村民結構以中老年人居多,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超過100戶房屋受損。更讓居民憂心的,是太麻里一帶民眾多數都以務農為主,即使眼前的屋損有善心捐款、志工投入人力協助,後續短輒3年、長達5年的農村重建之路,似乎只能靠著自己咬牙走過。
走進香蘭村北邊的太麻里華源山,沿著兩旁堆滿殘枝散葉的山路往上攀行,台東縣青年農民會會長施保朗嘆了口氣說,現在這個季節,夏天的釋迦即將準備採收,本該與湛藍的海水相輝映的翠綠山頭,如今放眼望去卻是一片黯然。
家中從民國35年開始栽種釋迦的農民謝素貞,指著華源山半山腰那片如今已是光禿禿的田地,皺著眉頭無奈地說,現在連要前往釋迦田邊路都斷了,想要靠近整地也不知道該如何整起。山腳下的房子沒水沒電沒了屋頂,短時間內也無法居住,晚上只能大人躺在貨車後車廂、孩子放在車內吹冷氣,過著以車為家的生活。
施保朗表示,太麻里釋迦一年兩收,夏季平均一斤可賣到6、70元,冬季因保存時間較長,平均一斤可賣到7、80元。其中經過改良後的鳳梨釋迦品種,甜中帶點微酸的口感,深受中國大陸民眾喜愛,出口價格幾度衝破100元,可說是維繫台東農民的重要經濟命脈與驕傲。
根據過往經驗,假若颱風沿著花蓮秀姑巒溪登陸,重災區將會是花東邊界一帶,對於台東市以南造成的影響有限。施保朗無奈表示,這次颱風直到快靠近台灣時路線才下修,農民們事前計算暴風半徑,以為不會通過太麻里。就算事前有辦法預估,在主要人口結構剩下老人家獨守著農田與家園的太麻里,也無力做好萬全防災,對抗17級強風。
除此之外,施保朗也指出,台東釋迦目前多半還是採取慣行農法,套袋前會噴灑最後一次農藥,後續得間隔至少30天能採收,一天都不能提早,否則一旦出現農藥殘留,不僅危害消費者健康,也砸壞台東釋迦招牌。不料老天捉弄人,颱風從太麻里登陸,17級強風無情摧毀農田,今年整個太麻里甚至全台東縣,都無法採收釋迦。
施保朗表示,這幾年越來越多青年農民返回農村,希望可以替家鄉注入新的力量,替農村帶來改變。但除非是上一代就有祖傳農地的青年,否則青農返鄉得需負擔承租農地、添購農機具等費用,這次風災帶來的農損,已經讓不少青農無力負擔,不僅先前的投資付之一炬,還得面臨肩頭的貸款與眼前的生計,他憂心後續恐掀起棄作潮,讓撐不下去的青農們,無奈回到都市打拚。
台東農業改良場斑鳩分場長盧柏松說,台東釋迦是從民國40年代開始,由彰化移民引入台東。他指出,過去釋迦只是庭園作物,種植在一般民眾家中院子,彰化移民開始在卑南十股社區種植後,逐漸擴大規模。太麻里一帶因為高溫、多濕、排水良好,不僅環境更加適合栽種釋迦,產季也比北邊早,讓這裡成為全台釋迦最大宗產區。
根據台東農改場統計,全縣一共有4,700公頃釋迦果園,年產值高達25到30億,盧柏松估計,這次災損比例幾乎高達100%,其中更有大約3到4成果樹倒塌,情況遠比7年前莫拉克風災還要嚴重。根據7年前莫拉克風災經驗,災後釋迦苗物以稀為貴,價格從原本一株50元漲到70元。所幸盧柏松表示,根據他災後初步訪查,民間育苗園受損情況較小,短期間內不致於發生買不到釋迦苗問題。
盧柏松建議,假如是果樹只有半倒或是沒有伏倒的釋迦,農民應儘快將落果清除,避免感染病蟲害,再將果樹挑出約二分之一損傷比較嚴重部分剪枝去葉,並於根部施做肥料搶救。但如果情況已經是連根拔起,或是主幹明顯斷裂的果樹,就只能在清除後重新整地,栽種新的樹苗。
事實上除了釋迦全軍覆沒,用來包裹檳榔的胡椒科藤本植物「荖葉」,災情慘重程度與釋迦不相上下。目前在台東的荖葉園面積依然有1,800公頃,估計至少有9成棚架倒塌。無奈礙於荖葉形象不佳,讓荖葉農處境又比釋迦農更為艱鉅,成為這場風災中隱形的災民。官方只能採取輔導轉型方式,鼓勵荖葉農趁機改種其他作物。
盧柏松表示,荖葉在農委會分類標準裡屬特用作物,因為對人體有害,長期以來採取「不鼓勵、不禁止、不輔導」原則處理。早在風災以前,農改場就已陸續推動荖葉園轉作,這幾年也開始慢慢出現成效,部分荖葉農選擇利用原本搭建來替荖葉遮陰的棚架改種火龍果,有的則栽種相對好入門的香蕉。
今年高齡74歲的荖葉農王麻子,先生與兩名兒子先後離病過世,獨居在台東的她,靠著種植荖葉維生。尼伯特颱風造成棚架一夕間全數倒塌,光是要清理棚架就得花上7萬元多,租來的田地還得按月繳納租金,讓她連日以淚洗面,不知道接下來的漫漫長日該如何度過。
施保朗表示,比起釋迦一年兩穫,台東荖葉一個月就可兩收,平常收購價格一斤落在200元上下,堪稱台東經濟價值最高作物。災後因為農損嚴重,中盤商收購價已經喊到一斤1,000元到2,000元。無奈強風遭成棚架嚴重倒塌,壓毀了荖葉植株,一旦葉子稍有損傷,根本無法進入市場。
他表示,荖葉田從種植、架棚到採收、疊葉,造就了台東當地許多工作機會。據統計,全台東20幾萬人口,從事荖葉相關工作的就有4萬,平均每5人就有1人和荖葉產業有關。而老葉採收疊葉工資一斤12元,更讓新移民婦女、老人家到小孩等在就業市場中相對弱勢族群,也有機會貼補家用。
對於農委會提出的災後補償,荖葉僅有釋迦的三分之一,施保朗不以為然表示,很多農民一輩子就只會種荖葉,突然要他們改作其他作物,哪裡知道如何轉型?他更預估,這次風災不僅對荖葉農帶來影響,極有可能連帶造成半數以上的荖葉中盤商失業,重創台東農村生計。
台灣東部地區工作機會一向少,除了觀光業以外,剩下的幾乎都是與農業相關的產業。傍晚時分,位於卑南鄉的蔬果運輸工廠,工人們正忙著把一箱箱的火龍果、芒果搬上貨車,沿著南迴公路駛入夜色中,準備在隔日清晨時分,將台東當季新鮮水果送往西部果菜市場。
看著貨車揚長而去,工廠負責人邱樹藤算了一下,苦笑說著:「大概再出4、5趟車,今年就得準備放長假。」一場不過短短2、3小時強風襲擊,不僅摧毀了第一線農民多年辛苦栽種的心血,許多依靠著農業周邊工作生活的人們,也跟著失去了依靠。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