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我們習慣於以陸地的觀點關注環境;然而,構成我們生存空間的元素不光是陸地,而是包含著提供給我們生存所需的資源、圍繞台灣島嶼的海洋。
北緯23度58分,是台灣地理中心碑的緯度座標值。由此向西,約莫對應到濁水溪出海口;再往南與往北,從北緯23度26分至北緯24度12分,在這短短的46海浬中,是台灣工業產業、能源發展、石化產業等經濟建設的海域廊道,是大肚溪、濁水溪、北港溪、朴子溪等溪流匯入海洋的海域範圍。因西部諸多溪流的匯入,擁有豐富的近岸漁業資源外,扮演著台灣當代工業發展中經濟需求極其重要的角色,也因此產生了各項經濟發展下,所衍生的海洋環境與社會問題。
當代環境需求快速增加,資源使用大量消耗,我們雖已意識環境的保護與關注,但環境變化之快超乎想像,使得過去以陸地觀點,或單一生態結構變因的探究,已經無法完整說明日益複雜的海洋環境系統與其變異。這意味著,當我們關注陸地與思考海洋的同時,更要擴及整體現今的生存及未來需求系統。對於長年在地小人稠、陸地生存與競爭的台灣島民社會而言,要回頭思考海洋是一項極其不易與困難的挑戰。





面對海洋,看不見的,永遠比看得見的多。
隨著環保主義、地緣關係和社會數位技術化的過程,影像變得多元豐富。但其具有揭櫫環境、社會意義,以及非僅僅用來解釋或賦予物體、情感意義的方法或手段的特質,仍舊未曾改變。
試著透過鏡頭參與海洋、關注海洋,甚至是發現台灣的海洋社會,這竟然也是台灣社會在數位技術化過程中,導致的疏離下最真實的接觸。在未來,或許我們希望如過去,在人與人、社會之間渴望回到真實的接觸,這樣的需求與當今我們面對海洋擴展生存的目的相同。
北緯23度58分──它呈現了台灣當代海洋廊道的環境、地景現況以及生存挑戰的樣貌。它用那大自然的美麗,呈現了我們生活的讚嘆與希望,同時也告訴我們讚嘆之外的隱喻,與身處海洋環境中的危機。因為真實環境中有失望的同時,也將會帶來希望。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