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劉哲安/我在野生動物救援醫院
野生動物住院時所居住的籠舍都會蓋上毛巾,目的是避免牠們太習慣人類的存在,但好奇的台灣獼猴都會自己揭開毛巾,觀看執行照養工作的人類在做什麼。保育員則會盡量避免肢體、眼神接觸,甚至會稍微驅趕來訓練牠們主動避開人群的習性。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保育員廖朝盛拿著剪枝工具,在台東池上的路邊尋找可讓台灣野山羊食用的植物。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被收容的大型野生動物,有部分將會安置於林務局台東林管處所建置的野訓場。這隻台灣野山羊在保育員進行外籠的環境清潔、放置食物時,躲進一旁無人的內籠,認真觀察人類在做什麼事情。

2016年,一隻在台東因遊蕩犬隻攻擊受傷的山羌,耗費整天的時間及人力,依然未能獲得即時救治而喪生,促使了一群致力愛護生命的野生動物工作者,在東台灣創立了一家民營的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野灣(WildOne)。

隨著人類的開發深入山林、踏進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牠們高頻率地和人類接觸,使車禍、窗擊、闖入民宅、誤觸陷阱及遭受遊蕩動物攻擊等意外日漸頻繁,愈來愈多受傷的野生動物因此被送往動物醫院。

保育類台灣黑熊、台灣野山羊、穿山甲等珍貴物種,都是野灣自2020年8月15日正式啟用後,所救援過的物種。

入院完成緊急醫療處置後,後續的「住院照養」和「野放訓練」亦是重要的工作項目。在人手不足的野灣,「住院照養」工作的執行由保育員和獸醫師共同分攤,日復一日打點著住院動物的生活起居;傷癒健康的動物則要進入下一階段的「野放訓練」,醫院人員會在野放訓練階段時,持續觀察訓練中的動物是否通過「野放評估」,評估的重要指標包括:是否會主動且正確覓食、行動能力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會主動躲避人類。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保育員吳佳瑾(左)與獸醫系實習生,在野訓場放置食物。為了避免台灣野山羊將人類與食物產生連結、進而降低對人類的戒心,在進行環境清潔及放置食物時皆需穿著迷彩裝做偽裝。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野灣動物醫院的後陽台,兩隻小雨燕正準備回歸大自然。野生動物在評估達到條件後,就會盡快在適當的地點野放。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剛被民眾送至野灣動物醫院的一隻黑冠麻鷺,正在進行入院時的快速檢查,確認是否有外傷、骨折或其他狀況。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因遊蕩犬隻攻擊,導致尾巴末端壞死必須手術截尾的穿山甲(狗妹),正在進行例行的傷口清創。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準備進行穿山甲(狗妹)清創手術所需的所有醫療器具、藥品與耗材,以及血液檢測用的套組。

住院時間短的動物,通常能較快通過評估順利野放;但長期住院的動物,則會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野放訓練。

這對醫院人員是繁重的工作,對於動物也是無止盡的等待。

野生動物救援的工作不僅是與時間賽跑、和死神拔河,這些嬌客需要的照護更是漫長的接力賽。而野生動物工作者的最終心願,不僅是期望不再遇見飽受折磨的野生動物,更是希望不再需要有動物救傷醫院的存在。

如果我們能站在野生動物的立場去思考,減少對生態自然的干預及破壞,並學習如何與野生動物共同享有這片土地,也許能緩解彼此的衝突,進而減少野生動物受傷的機會。願大家能換位思考,打造一個動物和人類友善的生活環境。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野灣動物醫院備料區牆上的白板,記錄著所有住院動物每日所需要安排的餐食內容,包括市場購入的蔬果、戶外採集的野食、醫院養殖的餌料動物、營養品、注意事項等資訊。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獸醫師林宇璇(左)、江宜倫(右)與保育員廖朝盛(中)正在為剛送進醫院的台灣獼猴幼猴,進行快速的檢查,判定牠入院時的傷勢嚴重程度。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保育員黃昱(右)與野生環境教育員詹欣穎的愛犬感情非常要好,於午休時間躺在辦公室的地上一同休息。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五色鳥經過氣體麻醉後,將牠移至X光機的平台上,以較不會損傷羽毛的特殊膠帶進行翅膀的固定後,正等待拍攝X光照,確認骨骼傷勢復原的程度。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經過獸醫及保育員長期且嚴謹的觀察,確認這隻領角鴞(大法師)失去野放的可能性,同時考量動物的福祉,為避免牠在未來可預期、長時間的痛苦,將牠進行安樂死。
Fill 1
劉哲安、野生動物醫院、野灣、攝影工作坊
完成野放後,部分物種會持續進行野放後追蹤。穿山甲(狗妹)於野放前在身上被安裝了無線電發報器,為配合穿山甲的作息,獸醫師林宇璇須在夜間前往山區觀測穿山甲的動態。圖為陪同獸醫師上山時的山路,無論天氣如何都需要密集地親自上山進行觀測,掌握穿山甲野放後的狀態,評估是否需要安裝自動相機搜集更多生態資訊,甚至再捕捉、再次救援。
攝影工作坊心得

工作坊的第一堂課,前攝影主任志偉提出一個問題:「在人手一機的時代,紀實攝影師要該如何與一般民眾做出區隔?」答案正是此工作坊重要的學習項目之一:影像敘事。但我在學習它的歷程並不順利,直到現在,我都還在試著理解並執行它。

出社會以後,好久沒有學習新的知識,沒想到就是如此扎實的課程。每一次上午的學習課程,藉由《報導者》所邀請來的攝影界前輩,他們親自論述自己的作品與心路歷程,讓每一堂學習課程都是知識與畫面的饗宴。

而下午的專題討論,卻是另外一片風景。與導師們、同學們的交流是一回事;實際走入田野中,將照片帶到大家面前做分享、討論,則是一個認知上的摧毀與再重建的過程,更不用說那些不熟悉的專題執行與影像敘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同時卻也是難得可貴的。

這4個月下來,身為一位初心者,能與多年的影像工作者處在同樣的時空中,將世界劃出了新的空間,拋下了外面世界的喧囂,僅專注於眼前的影像,這是多麽特別的經驗。也許來自於自身壓力或是其他原因,使同學間在起初不那麼熱絡,但一路堅持、陪伴到最後的同學與導師間的情感,絕對會在這攝影的路上繼續支持著彼此。

感謝《報導者》、導師與各位學員,也感謝2022年的自己,報名了這帶給我成長的工作坊。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