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第二場的【去攝影.交流】討論,楊順發的《台灣水沒》系列作品,以3年的時間,在雲、嘉、南沿海地區拍攝,再經過冗長的數位後製。這系列作品與楊順發過去作品很大不同,跳脫傳統攝影概念。從業餘的沙龍攝影開始,30多年以來,楊順發不滿足於現狀,誠實面對自己,不斷自我學習與鞭策,嘗試各種不同創作方法,精心磨練出個人特色美學。
《台灣水沒》是經年累月、自我挑戰之後的巨大轉變,也反映了他不斷思索「什麼是攝影藝術」、「如何敘事台灣」的心路歷程。
「向台灣這塊土地學習」是他的信念,也是來自他的「黑手」身分的深刻體會。他關心台灣、思考「高雄主體性」,把自己對於台灣「土地與人民」的感情與想像,投入於創作,使得作品發展「草根性」特色。他認為台灣最有生命力的是來自最底層的老百姓、底層的勞工有很真實的話語,因此他不拍攝名人或美景,而是從自己對於「土地與人民」的深切感受出發,不斷的向台灣這塊土地挖掘創作題材。
雲、嘉、南沿海一帶是台灣地層下陷最嚴重之區,公路沿途經常是一望無際,只有沉沒水中的破舊老房子,例如:碉堡、軍事設施、鹽場官舍、塭寮、紅磚民宅⋯⋯
許多攝影者都曾經路過台灣西南沿岸,看過這片「水世界」,但為何這麼多年以來,如此特殊的場景,卻沒有人以這個主題創造系列作品?在【去攝影・交流】現場,這個問題首先引起大家好奇。
曾經是許多人們的生活地區,無數的青春歲月在此度過,如今這些充滿歷史痕跡的廢棄建物,無人關注。楊順發敏銳感受到從前的居民對於這片土地的情感,也看出這「水世界」潛藏的軍事、政治、地理、歷史、氣候、漁業、家園生活,複雜交織的脈絡。
《台灣水沒》作品,也是楊順發意志力的展現。每一次的拍攝,都需克服「如何靠得更近」的困難。海平面之下,無法目視,可能是高高低低的污泥溝渠,無法看出哪裏原本是道路、哪裡原本是魚塭,意外危險隨時可能發生。頂著烈日,在一片汪洋之中,楊順發用竹竿探測水中之路,步履維艱,在那險峻的環境,緩慢建構最佳位置與角度的圖像。
如果一次按下快門曝光在一張底片就可以完成的作品,楊順發卻為了達到他預期的美學,曠日費時的研發與實驗(例如:如何的拍攝、電腦後製、列印、裝裱的過程)。據說為了研發裝裱,就測試了超過半年時間。這個不斷研發、測試、修改、檢討的過程,來自他專業工作的理性訓練,出身「黑手」的他卻比很多藝術家更有系統的方法學。
看似一次拍攝的寫實攝影,卻是經過冗長時間的電腦後製,多層多張照片的數位組合。每件作品大約從100多張照片,用電腦接圖軟體初步拼貼,再慢慢修整完成。照片中的圖像就是來自現場,不是虛擬造假。一件作品是眾多照片的組成,因此畫質可以超越傳統8x10大型相機。最特別的是,它結合了廣角與望遠的優點,把原本不可能在同一畫面的建物,壓縮又延伸到理想的圖像構成。
楊順發將《台灣水沒》定調為:文雅、空曠、寧靜、輕柔,凡事可以慢慢來的感受;在幽美雅靜的景觀中,帶有濃濃滄桑的美感,他認為這就是「台南味」。
然而楊順發自己也有些疑惑,災難場景,是否適合溫柔婉約的美學?會不會太美了?的確,一般而言,大多數認真創作的藝術家刻意迴避「視覺愉悅」、「唯美的視覺性」,那麼,美美感覺如何適用於驚悚的淹水災難?
這就是藝術家的轉化功力。《台灣水沒》電腦後製的精細接圖,使得天空雲彩與水面波光,產生微妙模糊的動感。這些廢棄的建物,佇立水中,有著極簡的造型,無論是紅磚的民宅、塭寮、灰泥碉堡,似乎仍舊在水中載沉載浮,恍惚眼前緩慢現身的海市蜃樓;層次豐富的中間色調、低反差、去飽和,細膩的色彩,微紅滲透微藍,水面相連天際,賦予寧靜優美的恆古時間感。時間是在空間得以看見,時間顯現在沉浮波動的空間。
《台灣水沒》介於真實與幻覺,把現實的「水災難」轉化成為一個想像的「詩空間」。
感知體驗是「向世界開放」的方式,讓我們對於心靈之外的事物,產生感性認識。讓觀眾意識到現實與虛幻的感性體驗,《台灣水沒》主要不是災難的寫實,而是超越了可見的視覺形式,超越了表象的柔和美感,向觀眾顯現,現實世界「水災難」轉化成為攝影藝術《台灣水沒》的美學感性。
雖然是柔美的表象,《台灣水沒》將充滿歷史痕跡的廢棄建物,再現於當下時空,隱喻大自然無言的抗議。看似寫實拍攝於台灣西南海岸的淹水地帶,卻是電腦後製的虛構空間,模擬真實卻不存在於現實世界,而是特別存在於人類視覺想像的感受能力。邀請觀眾打開視域、親身感受一個從未藝術體驗的時空。楊順發堅強的意志力,長期不斷的自我挑戰,致力突破攝影藝術的界限,也突破敘事台灣「土地與人民」的方法,這是他30多年修練的藝術美學。
【去攝影・交流】是由張美陵主持的攝影交流討論會,每次會邀請創作者、評論者與現場觀眾深度交流討論,參加者均須事先報名,討論聚焦於創作的發想、過程、方法、美學、脈絡⋯⋯;鼓勵長期熱衷創作的攝影藝術家,促進交流、討論與支援,是台灣少見的攝影交流討論會。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