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潛行攝影計畫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凝視流域百姓的日常群像
〈別向山說話〉,回頭的Fa Ai,巨木群步道獵徑。(攝影/黃煌智)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潛行攝影計畫為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影計畫」,以「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主題,透過長期蹲點的流域拍攝行動,扎根、關懷、省思土地和流域,以及人類社群關係,從鏡頭裡窺探曾文溪流域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的多元樣貌。以公路攝影類型延展與轉向,​沿著河流向上溯源、向下流動,帶領大家一起看見曾文溪沿岸的人文地景、河道流域、宗教祭典、以及人物肖像,​集體書寫出潛行於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黃煌智〈別向山說話〉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別向山說話〉,一起擠獵寮,公共獵寮。(攝影/黃煌智)

隨一群年輕獵人上山的路途中,我問今晚想要打什麼獵物,他們支支吾吾說不上話,吐出幾個字:不能向山神許這種願望。

公路的盡頭是獵徑,出發前的規矩是年紀最長的獵人要念禱文,那是愛開玩笑的他們最安靜的時刻。

現代鄒族獵人,他們玩著手機,戴著最亮的LED頭燈,抽卡斯特,衣服上面還有潮牌的商標,但在夜晚的山裡,他們對禁忌的嚴守還有對神靈的敬畏,讓我心震動不已。身為一個外來者/漢人/平地人/攝影師,我不想以窺奇的視角去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最好的方式,我想是跟他們當好朋友。

隨他們進入山裡,水的聲音、高海拔的空氣、陌生的花還有三隻蹄的腳印。遠方有一雙發亮的眼睛,他們往槍裡塞子彈,我知道這暗號:留下一盞頭燈,別向山說話。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別向山說話〉,打飛鼠,山葵田獵徑。(攝影/黃煌智)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別向山說話〉,血,公共獵寮。(攝影/黃煌智)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別向山說話〉,頭燈與獵槍,公共獵寮。(攝影/黃煌智)
黃煌智

1989年生於台灣新竹。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士學位,主修劇本創作。同年進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肄業,主修編劇。2016年赴日本就讀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進修,主修攝影藝術。攝影作品圍繞在記錄親人與血族存在過的痕跡。


2015年的〈生之栽〉,開始記錄臥病外公曾經照顧的盆景,自此開始學習攝影的語言。2016年記錄留日生活的〈東京貳陸〉,隔年發表留念青春末期戀情的〈晚春〉,於同年Tokyo Art Book Afair發表。2018年記錄老家輪流主祭的客家義民祭,是謂「well bye and good come」,於新宿Nikon salon發表。2019年返台,以祖父遺物及其喪禮紀實整理發表為〈紅江湖〉,於2020年入選高雄啟川獎。2021年參與「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潛行者攝影計畫」。


煎過漢堡、待過酒吧、賣過萊卡、做過社畜,還拿著相機,就再好不過。

謝佩穎〈芒果農群像〉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芒果農群像〉,蘇錦格,官田。(攝影/謝佩穎)

台南為全臺最大的芒果產地,主要產區位處曾文溪流域飽滿灌溉之地。相傳荷治時期引進芒果樹、自六甲區開始廣為種植,遞經地形、土質的變化與歷史更迭,這塊沃土在溪水與風土的養育下,已醞釀出無可替代的人文風景。

此次透過游牧式的訪查,依循流域的官田、玉井、楠西等地,走訪與芒果產銷相關的市場、集貨場、攤販以及農家,藉由環境肖像的攝影表現,莊嚴描繪這群順應變遷,著根於土地,生於斯長於斯的芒果農群像。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芒果農群像〉,王博程一家人,楠西。(攝影/謝佩穎)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芒果農群像〉,陳英鳳,官田。(攝影/謝佩穎)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芒果農群像〉,林世昌,玉井。(攝影/謝佩穎)
謝佩穎

1991年生於台灣台中,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碩士畢業。目前擔任財經雜誌攝影記者,曾任國際影像藝術節執行助理,作品主要關注庶民文化、性別、人物及農業議題。曾赴西班牙生活學習第二外語,而後至英國接觸社會學及攝影理論,2014年獲台灣新聞攝影大賽體育新聞類首獎,2016年於英國參與《Urban Pause》、《Imprint of Space》聯展。

陳宗怡〈掌水人〉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掌水人〉,劉國周,掌水15年,六甲。(攝影/陳宗怡)

大圳南流與曾文溪交會,編織出錯綜綿密的水路水網,時而如河巨流時而如絲涓滴,時而遁地伏行時而凌空過橋。這些路邊你我視而不見的水道溝渠,是灌溉著嘉南平原15萬公頃農作的重要資源,光是台南六甲地區大小水路長度就逼近600公里。

這些水路像是身體內的血管,有組織地、穩定地由大到小(幹線─支分線─小給水路),讓水流經每分每寸土地,滋養農作,也經由排水圳路稀釋帶走土壤的鹽分,肥化土壤。各地區的水利站和掌水人(巡水人員)世代接續地看顧著這近百歲的水利工程,使其運轉順暢。

掌水人多是在地農友,他們熟悉土地、了解時序、知曉什麼作物何時該吃多少水、吃多久。在無水時,清除雜物、保持圳路暢通;來水時,調度用水,讓每分田地皆能得以灌溉。有時,還需調解用水糾紛,維持田間秩序。經由掌水人的調度用水,一年約可省下一座烏山頭水庫的蓄水量,對於水資源及台灣農業,掌水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們如水無形,卻如此靠近。 他們如水輕盈,卻有其重量。 他們,是誰?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掌水人〉,王胡素月,掌水15年,官田。(攝影/陳宗怡)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掌水人〉,吳尉章、李芷庭,掌水4年,麻豆。(攝影/陳宗怡)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掌水人〉,林春義,掌水8年,六甲。(攝影/陳宗怡)
陳宗怡

台灣出生成長,世新大學平面傳播科技學系攝影組畢,從事報導攝影近20年。


作品曾獲2013年台灣文化部金鼎獎年度專題攝影獎、2013年SOPA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攝影獎、2016年I.P.A.國際攝影獎中國區深度報導類佳作。

金玉善〈In Park Portraits〉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In Park Portraits〉。(攝影/金玉善)

在〈公園肖像〉拍攝中,我邀請來自台南多元文化家庭的當地青年,並以棕櫚樹為背景替他們拍下照片,這是我的寓言代表作。我試圖透過主題、青少年和棕櫚樹突顯他們的模棱兩可和暫時的異質性,既沒有完全融合,也沒有彼此排斥。我企圖用棕櫚樹的陪襯,突顯以混血兒身分出生在台灣,而處於不同文化之間的青少年所感受到的陌生感。

青少年不穩定的特徵,不同於成年人已經形成完整的個性和品味,這讓我的作品增加了不透明性,因身分尚未固化,所以更不確定他們屬於哪裡或他們是誰。

我試圖展示這些年輕人臉上存在的所有細節,即便是滿臉佈滿血絲的眼睛、痘疤或笨拙的妝容。透過那些不同於東方亞洲一般的面部特徵,例如大眼睛和高鼻子,有些臉孔讓我們得以在某種程度上進行推測,有些面孔看起來並沒有顯示與這些特徵有任何差異。如果我們只能看到這些臉孔,但這些臉孔並沒有提供明確的身分,也就是所謂的「混血兒」。從技術上來說,沒有「純種族」,也沒有「混血」。其他也是如此。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In Park Portraits〉。(攝影/金玉善)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In Park Portraits〉。(攝影/金玉善)
Fill 1
黃煌智、謝佩穎、陳宗怡、金玉善、流域、百姓、日常群像
〈In Park Portraits〉。(攝影/金玉善)
金玉善

過去20年裡,專注於拍攝濟州島的女性生活、跨國夫婦、外國居民和島上植物等。作品特點是隨性的凝視,試圖與拍攝主體並列觀看,捕捉到微妙的情景和細節。在照片裡,繁雜的世界促使觀者重新組織自己的視角與感官,並以開放的心胸擁抱多樣性的生活。


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分館(MoMA PS1)、休士頓美術館(MFAH)、東京攝影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首爾現代與當代藝術館(MMCA)、首爾市立美術館(SeMA)、三星美術館(Leeum)、Atelier Hermes等地展出。


曾獲得東港國際攝影獎、Ilwoo攝影獎、Daum藝術家獎、PS1 國際工作室計劃獎學金,她出版的攝影作品集包括《肖像》、《濟州島》、《純真博物館》、《閃亮的事物》、《沒有方向的家》、《Hamel的船》和《快樂在一起》。

索引
黃煌智〈別向山說話〉
謝佩穎〈芒果農群像〉
陳宗怡〈掌水人〉
金玉善〈In Park Portraits〉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