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川普(Donald Trump)於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以來,衝撞美國許多行之有年的移民、環境、貿易及外交等重大政策,引爆美國國內及國際的反彈與嚴重爭議,也讓美國兩黨政治更往左右兩端極化。
2018年11月6日舉辦的參眾議院及州長選舉,原本被民主黨期待將會是死當川普的期中考。但在美國經濟持續成長的助推下,結果卻是民主黨僅勉強拿下眾議院多數席次,數個民主黨現任參議員在共和黨優勢州以大幅落後的票數落敗,呈現川普成功保住基本盤;2016年將川普推上大位的中西部農業區、鐵鏽區、阿帕拉契山區都穩住,已經為川普2020年爭取成功連任打下基礎。
雖然《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樂觀指出,這次眾議院選舉比起2016年,435個選區中有313個選區民主黨得票提高,但從歷史來看,期中選舉本來就不利於現任總統,1970~2014年的12次期中選舉,只要總統選前支持率低於55%,總統同政黨在眾議院選舉平均失去49.6個席次,在參議院則平均失去5.14個席次。這次期中選舉前川普的支持率僅約40%,民主黨在眾議院贏得勝選本來就是理所當然,但目前開票結果,卻僅僅贏得28~32個席次;而在參議院方面,卻可能讓共和黨從原本51席成長到53席,倒贏2個席次。
從數字上來看,民主黨這次期中選舉的表現,選前預測大批民眾倒向支持民主黨奪得兩院的投票「藍潮」(blue wave)並沒有出現,連眾議院勝選的說法都相當勉強。 更重要的,共和黨在參眾議院取得勝選的選區,更鞏固了川普路線。首先,川普對各國鋼鋁增加的關稅,讓美國進口需求減少,美國轉向國內生產,鋼鐵業及煤礦業加大投資,這穩固了鐵鏽區及阿帕拉契產煤山區對川普的支持率。這次眾議院期中選舉,這兩區除了賓州西部有少數選區有翻盤跡象,其它絕大多數仍由共和黨籍議員囊獲。
第二,中美貿易衝突後,中國對於美國的農產品進口報復,並沒有對中西部農業區的選情有明顯影響,除了愛荷華州第1、第3選區可能是因為大豆農不滿而改為支持民主黨之外,原來絕大部分共和黨農業選區仍支持川普。
第三,共和黨內的溫和、建制等反川普派,許多已經在這次選舉前退出政治舞台,例如田納西州參議員寇爾克(Bob Corker)及亞利桑那州參議員佛雷克(Jeffry Flake)都認為在民主黨及支持川普群眾的左右夾攻下連任無望,宣布退休,接替他們的親川普派候選人,都獲得勝選。
第四,川普在移民政策上靠攏另類右翼的白人優越主義立場,也在槍枝、性別、環境、墮胎議題上,取消了歐巴馬執政時期建立的許多基礎,引發偏民主黨群眾強烈反彈,使得美國政治迅速極化。但極化政策卻反而鞏固川普的基本盤,最明顯的就是2016年川普獲勝的印第安納州、密蘇里州、北達科達州、佛羅里達州,競選連任的民主黨籍參議員候選人都敗選,尤其是前三個中西部州差距幅度都相當大,這些關鍵州不論是在反墮胎議題上,或是不滿民主黨用性騷擾的指控阻礙大法官卡瓦諾(Brett Kavanaugh)的提名,川普的支持者都被動員出來,這個結果應該會讓川普未來兩年更有信心持續推動極化政策。 也就是說,這次選舉不僅確立了川普這兩年進行的衝突路線,也清走大部分的共和黨內反川普派,共和黨已經定於一尊。但相反的,民主黨這次期中選舉不如人意,反而更凸顯了民主黨路線不明,以及黨內衝突將越演越烈的問題。
這兩年,民主黨唯一的政治綱領就是反川普。民主黨內在2016年總統敗選後,黨內左翼進步派及中間建制派的爭執始終不斷,雖然進步派的偏左翼政策,例如全民醫保成為許多民主黨候選人的競選承諾,但很多卻是受到進步派挑戰後才放入政見中,並非出自對於美國政治經濟發展有完全不同想像的政綱。而進步派的挑戰、建制派被逼迫表態的戲碼,也呈現民主黨進步派及建制派的內在衝突,這次期中選舉,的確有一些進步派勝選,並且在藍潮沒有出現的情況下,由於女性、穆斯林、非裔等候選人都有相當斬獲,而被稱為彩虹浪潮(rainbow wave),但總體來看其實選得並不理想,例如重要的佛州州長候選人吉倫(Andrew Gillum)、威斯康辛州眾議院第一選區布萊斯(Randy Bryce)都落選。
未來兩年,面對由建制派掌控民主黨黨機器及眾議院,進步派勢必加大由下而上的抗爭力度,迫使民主黨進一步左轉之外,也讓桑德斯(Bernard Sanders)、華倫(Elizabeth Warren)等進步派參議員有機會取得2020年民主黨的提名參選總統。
而從州長、州議員選舉的層次來看,這次期中大選改選的36個州長席次中,民主黨成長7席,州議員則在8個參眾議院重獲多數。民主黨在基層的斬獲,除了將牽動未來州層次稅法、健保、教育等關鍵法案的進展,還將影響2020年開始的眾議員選區重劃,所以對於聯邦層次的政治影響,要在2020年後才會發酵。
川普衝突路線的鞏固,也將使得川普在外交及貿易談判上更能掌握節奏,比起期中大選前得應付各國的以拖待變,川普行政團隊現在將獲得更大的主動權。
對台灣來說,雖然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伊斯(Edward Royce)及榮譽主席羅斯蕾緹南(Ileana Ros-Lehtinen)在選前已經宣布退休,但由於民主黨籍重量級親台議員安格爾(Eliot Engel)、席瑞斯(Albio Sires)等人都順利連任,安格爾也可能接任外交委員會主席,加上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也無重大變動,期中選舉結果對於美國國會與台灣關係的影響不大。事實上,真正影響美中台關係的關鍵,除了參眾議院的選舉,還有共和與民主兩黨的對抗中國的共識是否持續,以及白宮鷹派是否能壓抑白宮內部及國務院內採取溫和路線的外交建制派,未來兩年鷹派與外交建制派的競合將會持續上演。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