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在這場突梯滑稽、風波不斷、驚喜不足的總統選戰裡,蔡英文及朱立倫無不以「推動加入TPP」為重要政見,雙方都將擠上這張牌桌,視為台灣經濟的萬用常備續命丹。
然而,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當真這麼好吃嗎?這一局美方作莊的經貿牌局,潛藏哪些口蜜腹劍的危機?以下是9個不同觀點,可視為此一議題的「讀者文摘」,或是九種不同意見書。
曾任職於經產省的日本學者中野剛志,在《TPP亡國論》(允晨文化)一書中,對TPP提出強烈質疑,他強調,「TPP不僅是指向關稅的完全撤銷,也要求非關稅壁壘的改變」,以利於美國大企業攻城掠地,包括保險、食品安全(例如美豬與基改食品)、醫療用品及藥物、勞動與服務、投資、智慧財產等等,透過談判角力,以期符合美方利益的需求。
此外,中野剛志也對加入TPP的經濟成效,提出強烈質疑。他的著作深入淺出,當年在日本獲得不小迴響,可作為理解TPP潛在威脅的入門讀物。
在TPP對台灣農業的各項威脅中,首當其衝是被喻為「食以米為天」的稻米,資深記者孫窮理在獨立新聞網站《焦點報導》中,提到兩條「米防線」,一是台美在WTO談判中,根據當年台灣米食消費量的8%,談定每年14萬4,720公噸的進口米總關稅配額。二是美日TPP談判時,美方積極要求打開的「SBS標售」制度。
第一條防線,即使台灣近年米食消費量節節下降,14萬4,720公噸早就超過總消費量的10%,然而,美方只會繼續進逼,要求提高總關稅配額,對於本土稻米的價格壓力將越來越大。
第二條防線,針對的是日本與台灣以往採取的策略,為了不讓進口米全數進入市場,衝擊本地米的銷售,日本以往採取「SBS標售」制、台灣則透過「公倉」制,大量吸收進口米,台灣的公倉米,大多作為飼料或釀酒用途,或進入學校、軍隊、監獄,以免讓本土米價崩盤。
即使如此,原本台灣公倉的安全存量是40萬公噸,農委會2014年3月的統計,公糧存量已高達85萬3,810公噸。
然而,美方一直將台灣與日本的稻米保護措施,視為一種貿易障礙。日本與美國的TPP談判過程中,美方一直想打破日方的「SBS標售」,要求進口米直接打進通路賣場,光是美國及澳洲就獲得7.84萬噸的「特別關稅配額」,意即必須公開透明進入消費市場,搶占一般民眾餐桌上的米食份額,不能再進入類似公倉的黑箱。
孫窮理因而擔心,談判籌碼遠比日本弱勢的台灣,面對美國的進逼,萬一守不住這兩條防線,稻米這項台灣農業命脈,將可能就此崩壞,所有農村再造、農地農用、土地正義的努力,都將化為空談。
此外,《焦點報導》對於TPP的各項議題,有一系列分析評論,可延伸參考。
至於TPP對其他農牧業的海嘯作用,尤以美豬開放進口後,本土養豬業的衝擊為代表,《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汪文豪曾作詳盡分析,他在報導中提到,台灣牛肉曾是美國第六大出口市場,而台灣的豬肉消費數量超過牛肉的7倍,且民眾一向有食用豬隻內臟的飲食習慣,因此,台灣政府一直希望採取「牛豬分離」政策,因為爭取TIFA台美談判,被迫開放具有瘦肉精的美牛,但仍希望阻絕美豬。
然而,美國極具分量的農業利益團體「全國豬肉生產者協會」,不但是支持歐巴馬TPP政策的第一個全國性遊說團體,而且該團體早已覬覦台灣每年近700億元台幣的豬肉消費額,要求美國政府必須施壓,要求台灣更改豬肉含有萊克多巴胺的標準值。
不過,根據美國《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調查,美國各地所採樣的豬肉與豬排樣本共240件,高達69%樣本被檢出「耶氏桿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感染這種細菌會造成發燒、腹瀉、腹痛等癥狀。此外,樣本也檢出腸球菌(Enterococcus)、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及李斯特式菌被檢出,並且對多種抗生素有抗藥性。美豬的安全性令人擔憂,但其價格優勢可能消滅大量的台灣養豬場。
關於美豬,日本TPP談判的攻防,可參見此文。
「投資人—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Investor-To-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簡稱ISDS),正是TPP條文中,極富爭議的一項設計。表面上來說,這是為了當跨國企業與外國政府發生爭端時,避免當地法院的愛國判決影響外資商業利益,因此交由國際仲裁機構來作最後裁定。實務上,這類仲裁經常偏向財團利益,否決地主國法律甚至憲法,也否決當地社會的公眾利益。
台灣學者洪朝貴就舉例,加拿大政府曾因推動健康及環境保護相關法律遭跨國企業控告、澳洲政府因限制香菸廣告被菸商巨擘菲利普莫里斯國際集團公司(Philip Morris)控告、南非則因推行種族平等政策,試圖讓有色人種公平參與礦業的分潤,也被歐洲企業告上國際仲裁庭。紐西蘭的案例則包括水質保護、農業用水保護、污染類能源限制、深海探鑽限制、有毒物質管制等等。
澳洲學者研究指出,以往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NAFTA)底下,超過60個ISDS的訴訟案例,其中35個旨在否決健康法規與環保法規,因為這些法規阻卻財團的財路,因而向政府求償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美金。且仲裁過程充滿黑箱作業、球員兼裁判、欠缺一致性與上訴管道。
即使仲裁並未通過,相關法規因而延宕,甚至造成政府的畏懼效應,不敢推動擋人財路的環保法規。
因此,簽署越多「含有ISDS的經貿協定」的國家,跨國財團就有越多操作空間能將政府拖進國際仲裁庭。著有《不公平的代價》一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曾投書衛報,指出以南非為例,企業財產權早已受許多法律保護,也有不少國際申訴途徑,讓外資企業財產權凌駕於本國公民財產權,是非常不合理的設計。
相較於歐盟與台灣對基改食品的疑慮態度,美國一向是基因改造的最大受益者與鼓吹者,「孟山都」挾著龐大財力與游說能力,透過外交及經貿力量四處攻門叩關,黃豆與玉米滲入台灣飲食多年、油菜及芥花等食用油基改作物也已登台,馬鈴薯正排隊等候審核,未來將有越來越多基改食品進入本土。
然而,《餐桌上的危機:基改食物大解密》一書共同作者黃嘉琳質疑,美國對基改食品採取「實質等同原則」,意即無須強制標示;台灣則採「預防性原則」,採用基改原料的食品及餐廳均須明確標示,在TPP談判過程中,我方能否抗拒美方大力主張的「投資人—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ISDS),進而堅持標示原則,或者,是否會棄守嚴格限制基改作物種植許可、在地商業化生產等政策?凡此種種,都將牽動台灣人的餐桌風險。
隨著TPP協議的細節逐步洩出,資訊自由倡議團體「電子先鋒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簡稱EFF)、公民網站 「資訊正義」(infojustice)、耶魯大學及西北大學等學者都出面抨擊,認為TPP協議包含之前ACTA及SOPA等美國主導的智財條款,而且邪惡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根據資訊學者洪朝貴的分析,其中包括大幅延長著作權年限(從50年延長為70年)、禁止商品平行輸入、讓智慧財產權凌駕實體財產權的「科技保護措施,TPM」、法院判定之前,控方即可索求 「疑似侵權者」 的個人隱私資料或公司商業機密等等。細節可參考電子先鋒基金會的文章〈戰鬥正要開始了〉。
(註:關於著作權爭議及網路資訊自由,可詳見我的兩篇舊文:之一、之二。)
TPP基本協定一曝光,就讓公衛及醫療界人士大力抨擊。10月5日,無國界醫生(MSF)公開聲明,以「史上最糟的貿易協定」形容TPP。10月6日,亞太愛滋感染者網絡(簡稱APN+)等倡議團體發表共同聲明,呼籲各國國會拒絕通過TPP。
關鍵之一,在於TPP中「生物藥品資料專屬保護(Data Exclusivity)」。簡單講,TPP要求會員國,給予跨國大藥廠「原廠藥」獨佔12年的「資料專屬保護期」,加上美國通常給予藥廠20年的藥物專利權,32年內,都不能有中小型藥廠「學名藥」的競爭。
換言之,跨國藥廠將延長藥品壟斷期,尤其對第三世界醫療成本及愛滋病防治形成沈重負擔,因此,TPP遭到醫療界抨擊,認為是圖利跨國藥廠的協議。
蔡英文曾宣示將透過補貼、產銷政策等轉型,提高農業競爭力;朱立倫提及將推動六都營養午餐吃有機農產,翻轉農業現況。台灣農村陣線批評兩黨候選人都是「農盲」,「農業政策都偏向企業化,缺乏以小農、糧食生產為核心的規劃,如此一來土地徵收、農地炒作會不斷發生,台灣的農地會持續流失,沒有農地,好的政策根本發展不起來。」
台灣農村陣線提出九大農業政策,包括糧食與穀物自給率均提升至40%、反對農業成為TPP等自由貿易的談判籌碼、廢除區段徵收惡法、農業政策應以維護小農經濟為核心、台糖土地回歸農牧禁止轉用、禁止外資購買農地等等。
以糧食自給率為例,加入WTO後,國內黃豆、小麥、玉米等雜糧大量仰賴進口,價格嚴重受國際波動,連帶影響禽肉成本。灣寶農民洪箱舉例,以往每包雞飼料只要100元,現在漲至400元,當然間接影響雞肉、鴨肉的價格。
TPP一向被政治人物形容為「台灣經濟轉型的關鍵」,然而,也有不少聲音提出質疑,認為這是一廂情願的想像。最具代表性的論述,可參考綠黨李根政的聲明,以及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盧其宏在「燦爛時光會客室」的受訪內容。
綠黨共同召集人、綠社盟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李根政認為,「TPP是比WTO還可怕的自由貿易協定」,其中涉及延長藥品專利、鬆綁食品及農產品規範、開放外資投資油電水鐵路電信等公共事業。
李根政強調,TPP對台灣糧食自給率、弱勢產業、健保體系、公共服務乃至國家行政及司法主權等造成重大衝擊。
然而國貿局評估,台灣加入TPP後,實質GDP僅僅提升1.95%,主要受益產業僅限於塑膠、橡膠、紡織、金屬等生產中間財的傳統產業,提升實質經濟效益助益有限,更無益推動產業轉型。
盧其宏也持類近看法,他認為,TPP受益最大的三大產業是塑膠及橡膠、紡織品、基本金屬類。然而就紡織業為例,目前高度集中於越南,台灣則是出口長纖類原料至越南,再由越南加工為成衣,因此實際受益不大。
TPP受益最大的三大產業,佔台灣GDP僅約3%,但對於佔1.5%的農業的損害很大,又如藥品專利權提高,對健保、國民健康都會有衝擊。
盧其宏認為,台灣最主要的製造業是電子業,但在WTO架構下幾乎已零關稅,根本沒有影響;對於紡織、基本金屬、塑膠及橡膠等傳統產業,匯率變動甚至比TPP減讓關稅的影響更大。相對而言,卻對農牧產品造成深遠衝擊,包括糧食自給率下降、瘦肉精豬肉開放進口等等。
以上9大不同意見可知,目前兩大政黨對於加入TPP,幾乎是一頭熱;但對國內外民間團體而言,從農業發展、食品安全、環境保護、醫療人權、智慧財產、資訊自由,TPP都潛存巨大威脅,如何提出清晰的利害分析,讓TPP不只是一時的風靡名詞,將是台灣未來兩年的重要角力戰場。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