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這是一個益發以影像和鏡頭理解世界、決定行動方向的時代。就認識、行動與政治效應而言,影像如同網路新科技,既能覆舟亦能載舟。視覺藝術家林泰州近年以藝術實驗手法,針對台灣空污問題的一系列長短紀錄影像創作,以及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正是這樣一種值得關注、討論和爭辯的影像行動。
先將鏡頭朝向世界。撰寫此文之際,南極半島邊緣自2011年開始出現裂縫的拉森C冰棚整個斷裂,形成一兆噸、約莫六分之一個台灣大小的冰山。
專家憂慮,繼地球暖化、海洋溫度上升而崩解融化的拉森A與拉森B冰棚之後,拉森C冰棚的斷裂,是否成為南極洲冰棚終將全部裂解之全球地理災難的前兆。而在此之前不久,被左翼網路媒體World Socialist Web稱之為「反動剛愎豬頭」(the reactionary pig-headedness)的川普總統及其行政團隊,今年6月初卻悍然宣佈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以保護美國國內的就業機會。
再將鏡頭轉回台灣。被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見證的一些破壞環境的案例中,清境農場的違建民宿試圖就地合法,而長期排放致癌廢水污染後勁溪的日月光半導體K七廠,被高雄市環保局裁罰逾億元之後,今年6月卻被最高行政法院判環保局應返還罰款。至於在影片中濫採東部山區礦土的亞洲水泥太魯閣礦場,則讓齊導演在繼續拍攝《看見台灣II》素材時感慨的說,「(亞泥)比5年前挖得更深!」
齊柏林在今年6月10日記錄工作時不幸墜機遇難,令人錯愕,全國哀悼。蔡英文總統感性的說,台灣失去了一雙「神的眼睛」。被齊導演看到愈挖愈深的亞泥頓成眾矢之的,反亞泥的連署達21萬人,反亞泥大遊行聲勢浩大。然而,經濟部礦務局已在這些行動之前,先迅速通過了亞泥採礦權展延20年的許可。在各界悼念齊柏林英年早逝和反亞泥的熱潮同時,雲林縣政府於6月12日不聲不響的核發給六輕13張展延許可證。除了在地環保團體的抗議與一點點的新聞之外,沒有多少人關注這件事。
台灣也許失去了一雙令人不捨的「神的眼睛」,但是這個國家仍有很多雙「人的眼睛」在記錄、揭露、控訴無所不在的空污,和各種環境破壞問題。
從認識問題和產生行動的意義來說,這些人的眼睛其實更為重要與珍貴。這樣具有標竿價值的影像紀錄典範,最為人熟知的,首推長期記錄環境題材的先行者柯金源導演;他的《福爾摩沙vs福爾摩沙》詳細回溯台塑石化對台灣的污染歷史,《空襲警報》則繼續調查石化業製造的嚴重空污。此外,導演紀文章記錄鹿港環保團體反「彰工火力發電廠」的《遮蔽的天空》,與林家安記錄反六輕與八輕的《天堂》,都是貼近土地與問題的影像行動。
林泰州導演近年的影像創作,更是值得重視的一個行動典範。林泰州早年在英國學習影像創作,回國之後在雲林科技大學任教,安身立命於雲林斗六,教學之外從事實驗影像與裝置實驗等當代藝術創作。2、3年前發現自己的肺部長出肺結節,以及雲林重污染地區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人罹癌之後,林泰州的創作轉向對空污製造者宣戰的影像行動。他與資深紀錄片導演蔡崇隆等人成立「PM2.5影像行動小組」,聯合製作並巡迴放映了「脫口罩!找藍天」共20部短片的影像行動計畫。
林泰州對反空污的影像行動幾乎無役不與,在他這次北美館的展出作品裡,除了將鏡頭指向雲林麥寮工業區,創作了多部短片、裝置影像,與一部紀錄長片,他的影像也協助台灣各地反空污的行動,包括高雄大林蒲的音樂人集結抗爭行動,台中地區環保團體抗議台中火力發電廠、中科擴廠、中龍鋼鐵等主要的空污或水污染源,與台北地區的空污情況。
他的個展不僅展出創作影片與裝置影像,還陳列各種環保書刊、環保署的公聽會資料、六輕提供的擴廠資料、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對六輕與大城鄉污染的研究論文、中興大學環工系莊秉潔教授對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研究論文等等的延伸閱讀資料。
很顯然,林泰州在北美館的這項個展,目的不在於以空污為題材進行他的當代藝術創作,而更希望以美術館作為發聲場域,大聲疾呼更多民眾正視空污與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這次展覽的作品中,同時有著顯示林泰州藝術表達掌握力的作品,例如入圍2016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短片《看不見的鬼島》,也有許多刻意以包括閃爍畫面、大量煙囪廢氣或工廠疊影、正負影像翻轉效果、黑白彩色影像切換,或者顛倒石化工廠等等「故意粗糙化」的美學手法,急切地要求觀者在不愉悅的影像中,面對那些無法讓人審美地凝視的受害者、污染者,或讓人活不下去的環境,例如他最新完成的紀錄長片《那煙燻濕了你的眼》,即是如此的表現風格。
《天翻地覆》推薦序作者之一林宗弘教授點出克萊恩論著的一個重點訊息是,主流社會裡討論空污、暖化和氣候變遷的問題,主要在於他們不挑戰大財團的市場壟斷,和財團與政治權力之間的利益交換或勾連,只是避重就輕的談一些零碎化的綠色方案或氣候慈善行動;這些與財團政客妥協的「綏靖」方案,不可能對環境危機真正有用。克萊恩指出,挑戰、揚棄資本主義與開發主義那套價值系統,並且從企業手中奪回政治權利,轉移到社區、民間組織,和在環境破壞中首當其衝的大多數人民,才是集體的救贖之道。
林泰州以他的身體作為空污監測站,以他的影像作為環運擴音器,在其影像作品中聲嘶力竭的傳播環境危機的訊息。如果我們依然無動於衷,或者不覺得問題有這麼嚴重,那麼這樣的反應或認識,也許就悲哀地回答了前述吳日輝的問題。癱軟在消費資本主義中的人必須意識到,只有當更多的你我決心站起來集體行動,改變環境和自己的處境,才能看到可期待的未來。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即日起至9/17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本文與展覽專輯同步刊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