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米果/日本針對強震做了這些準備,台灣呢?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4月1日前後,在日本Yahoo看到一則新聞連結,關於日本政府在3月底召開的「中央防災會議」針對首都直下型地震(編按:指震源在大城市及其周圍地下的地震)的救災動員計畫大綱。那時我剛從東京旅行回來,對於計畫中的數字與地緣分布,有十分深刻的臨場感。

中央防災會議的成員除了內閣大臣之外,還包括日本銀行總裁、赤十字社社長、日本放送協會(NHK)會長、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社長,以及消防和防災者健康支援協會的負責人,還有地震專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阿部勝征,和專精災害情報的東京國際大學教授小室広佐子。(參考資料: 日本內閣府防災情報網首都直下地震對策

根據地震專家預測,日本首都直下型地震在未來30年內發生的機率高達70%,隸屬內閣府的中央防災會議提出的最大損失預測,約有2.3萬人死亡,7.2萬人受傷,全倒與燒毀的建物高達61萬棟。

包括東京、神奈川、埼玉、千葉等地都在「應急對策活動計畫」之中,除了這1都3縣本身的警消人力,還要從全國各地動員約14萬自衛隊與警消,黃金72小時之內,共35萬人投入救援。

救援部隊和救援物資運送的8個首都圈幹線道路必須在24小時之內確保其通暢,不只道路,還要利用河川與空中運輸,共450部航空器與330艘船隻待命投入救援。

除了活用1都3縣原有的災害應對醫院之外,還要動員全國1,426個派遣醫療隊伍(DMAT),重症患者經由成田和羽田機場外送,必要的燃料將由石油業界優先供給緊急輸送之用。

對於食料供應,地震發生內的3天內將由各家庭與地方自治團體儲備應急,第4天到第7天由國家統籌調度送達各避難所,估計要準備5,300萬份。另外毛毯供給34萬條,成人與嬰兒尿布416萬枚,震後7日內的飲用水約22萬噸,簡易攜帶型廁所必須足夠應付3,150萬次使用量。

根據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經驗估算,直下型強烈地震導致的交通網停擺,將造成東京都內490萬人,四都縣合計800萬人無法返家,起碼要在各公司企業、學校和區役所提供的避難設施滯留3天。

這些數字的背後,都是鮮明的無常與不便,就算擔憂,卻還是要面對。

到了4月9日,鎌倉市在官方網頁發表地震引發海嘯的預測CG模擬動畫影片,根據過去的災害經驗,預估海嘯將超過14公尺,可以逃命的時間只有8分鐘。對於剛剛去過鎌倉的我來說,那些街景太熟悉了,影片的衝擊十分震撼。

日本鎌倉市頁發表的地震引發海嘯的預測CG模擬動畫影片。

日本中央防災會議針對首都直下型地震的報告發表之後,過了半個月,熊本發生震度六與七的兩次強震,一個禮拜經過,餘震不斷,累積超過600次。地震專家警告,這或許是環太平洋地區連環強震的前兆。

台灣也在地震帶上,從政府到民間,我們對於強震的準備到底做了什麼?

有時候我假裝相信政府默默做了很多事情,只是沒有對民眾發表而已,但認真計較起來,民眾本身對於地震的準備,好像也沒有比較積極謹慎,大概是抱持一種心態,「遇到的時候再說吧!」

我自己從921地震之後,就在屋內準備一個逃生包,並且參考日本網友分享的經驗,陸續增減內容物的種類與數量,不時預想各種狀況發生時,該如何應對。我觀察了住家附近可以避難的場所,但不免懷疑收容大量避難人口的設施,到底有沒有足夠的飲用水和糧食與衛生配套。

台北盆地倘若遇到強烈地震,進入盆地的各橋樑有沒有足夠實力支撐到救援進來?各快速道路有沒有辦法挺住,讓往外避難的車輛順利通行?

不少人的想法是,如果發生強烈地震,萬一死了就死了,但即使像台南在小年夜發生的地震後續造成缺水問題時,恐怕大家太習慣便利安逸的日常,也就逐漸失去面對非日常的耐性和能力,對於未來各種複和型災難,光是準備逃生包當然是不夠的。

然而,在地震來臨之前,什麼樣的準備才叫足夠?

旅行那幾天,走在東京街頭,擠在通勤時段的JR山手線電車裡,我經常想起這個問題,想像此時此刻的下一秒,當地表開始搖晃,我所預計的行程和期待的未來,也許就走往另一條岔路。

30年內發生直下型地震的機率高達70%,這樣的數據,對1都3縣的日本首都圈居民和外來工作人口來說,究竟抱持什麼態度,為將來的人生努力著?生命財產有可能在不知何時突然發生的強震之後,就此畫下句點,這是位在地震帶國家很難迴避、非得要正面對決不可的宿命。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