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友善環境,我們距離有多遠?
日照中心進駐市區小學引爭議,「長照結合校園」政策有解嗎?
台北市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化,如何利用社區閒置空間布置長照據點成為重要課題。圖為台北市老松國小失智據點活動中的長者。(攝影/鄭宇辰)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今年(2022)年初,台北市正式成為六都中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為了因應高齡化和少子化衝擊,全國各地小學都面臨學生數與班級大量縮減,將閒置空間提供長照服務成為新政策方向。

位在天母住宅區內的芝山國小將是台北市首個日間照顧中心進入校園的案例,溝通協調過程衝突不斷,公部門口中的「老幼共學」理想場域,何以被部分在地家長視為「鄰避設施」?在其他地區,為何有校園願意釋出空間?《報導者》走訪衝突現場並比較指標性案例,一同尋找長照與社會持續對話、磨合的方向。

「說實在家長已經不相信市政府,不相信社會局、不相信教育局了,因為教育局把小孩人命當玩笑,如果不能設立外部監督小組,請問如果將來發生意外,賠償機制是什麼?⋯⋯還有他們(市政府)說(日照中心)志工說有良民證,但志工沒有責任規範,志工可以今天來明天不用來⋯⋯」芝山國小家長會會長李宜純話還沒說完,就因為發言時間限制,麥克風被消音。

「今天如果把長輩鎖在三樓,讓他可以在走廊上自由活動,他是不是可以一直在走廊上看著孩子,即便他沒有惡意,孩子會不會覺得害怕?⋯⋯若孩子心生恐懼,甚至發生意外,要怎麼處理?」另一名芝山國小的魏姓家長在台上哽咽地說著,現場起了化學反應,台下開始竊竊私語。

具體而微的一席話,反映出許多家長對於校園設置日照中心的疑慮,以及面對失智症未知的恐懼。這位家長發言完後,在長照機構服務的士林居民則發言反批,家長會頻頻干預公權力,讓日照中心進度虛耗一年多,要求家長會公布其章程規範的權利義務,現場氣氛弩張劍拔。

北市首次日照中心進駐小學就遇挫,欠缺互信基礎是關鍵
Fill 1
老幼共學、日照中心、市區、小學
7月初,芝山國小日照中心說明會現場分成「挺老人」和「挺小孩」的家長會兩派。家長會代表發言反對日照中心時,幾乎背後都會有抗議布條、標語。(攝影/鄭宇辰)
位在陽明山下、天母靜巷中的芝山國小,是台北市預計首間日照中心進駐校園的小學,把行政大樓三樓4間教室改成日照中心
日間照顧中心就像是日間托老所,提供失能、失智長者收托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個案照顧管理(含午餐、點心、午憩等)、生活照顧服務、協助及促進老人自我照顧能力、老人教育休閒活動、舉辦老人家屬教育方案支持團體及聯誼性活動等。
,未來將收容30名失能、失智老人
台北市社會局表示,因相較於失能長者,芝山國小家長會對於失智長者有較多疑慮,目前規劃將以年滿65歲以上失能長者優先收容,其次才是年滿50歲以上的失智症者。
。但此案從規劃至今爭議不斷,堅決反對的芝山國小家長會和主責規劃的台北市社會局,衝突屢屢登上新聞版面

今年7月舉行的日照中心說明會現場,坐滿上百人,數十人輪流上台發言,彷彿去年至今衝突的延續,有人舉著白布條抗議,火爆的情緒一觸即發。現場分成「挺老人」和「挺小孩」兩派,前者以在地居民和民間團體為主,倡議長照的迫切和重要性;後者則以家長會為代表,質疑設置程序、反對日照進駐。家長會有備而來,除了多條抗議布條外,每次發言完,群眾掌聲也比較大聲。另外,適逢選舉前,各黨多名議員候選人都到場發言,大多與家長會同立場,輪番質疑社會局罔顧學童權益。

專長神經內科的屏東市民眾醫院副院長蘇哲能當天遠從屏東北上,想分享失智據點的成功經驗;不料,後續發言家長卻質疑,社會局沒誠信,說明會寫明是開放居民跟家長參加,卻安排屏東來的「暗樁外部人士」到場,並指日照中心要進入芝山國小,讓家長們不安,都想將孩子轉學。

少子化衝擊下,閒置空間發展多元用途成趨勢
Fill 1
老幼共學、日照中心、市區、小學
芝山國小行政大樓三樓有4間相鄰教室,正在進行日照中心的改建工程。(攝影/鄭宇辰)

日間照顧中心的增設除了高齡化的壓力外,更源自於總統蔡英文競選連任時提出後成為政策目標的「一國中學區一日照」,希望提升失能、失智長輩使用日間照顧服務的便利性。根據《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標準》,日照中心有其每人使用最低面積、休憩衛浴設備、廚房等嚴格限制,對於高度開發的都市地區來說,如何尋找符合規定的空間成了最大難題。

根據台北市社會局提供給《報導者》的資料,北市共72個國中學區裡,已有三分之二(共48學區)設有日照中心;全市已開辦52間日照中心,並有32間正在規劃中。日照中心用地來源很多,設在私人土地、社福大樓、社會住宅裡面是大宗,目前僅1處已開設在學校(有照顧服務科的開南高中),另有3處規劃設在校園,包含遷校後的舊潭美國小校地、忠義國小新建社福大樓,以及近來引發爭議、仍在使用中的芝山國小。

台北市社會局評估,士林區有約7,000名65歲以上失能長者,但目前僅有2處老人日照中心共收托100人;芝山國小位於蘭雅國中和天母國中雙學區,天母國中學區尚未有日照中心,再加上芝山國小餘裕空間較多,才規劃日照中心進駐。

芝山國小本來有48班,現在只剩下18班。芝山國小總務主任連莉莉多年觀察發現,天母一帶近幾年很多地方都變成豪宅,「有能力搬進豪宅的家庭,小孩早已過了小學年紀」,是入學新生減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少子化影響的芝山國小,並不是現在才遇到日照中心這樣的多元用途挑戰。芝山國小幾年來已陸續附設幼兒園
學童在學年齡為2歲至未滿6歲。
、進駐NGO開辦的公共托育家園
收托嬰幼兒年齡為0到2歲,設置地點也在行政大樓三樓。
,以及長輩學習才藝的樂齡學堂;若不計教職員人數,僅以服務的人數計算,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童為426人,約占校園人口的6成,剩下4成則為嬰兒、幼童和老人(註)
芝山國小學童426人、幼兒園219人、公共托育家園12人、樂齡學堂47人,日照中心預計收托30人,共計734人。但各族群使用校園的時間不一定重疊,如學童有寒暑假,樂齡學堂則每週有固定上課期間。
芝山國小家長會反對日照中心進駐:「老幼共學只是想像畫面」
Fill 1
老幼共學、日照中心、市區、小學
芝山國小家長會會長李宜純(中)與幹部認為,芝山國小已經有幼兒園、托嬰中心、樂齡學堂,不應該再塞日照中心進來。(攝影/鄭宇辰)

「學校應該單純,芝山國小已經有這麼多東西(指幼兒園、公共托育家園、樂齡學堂),不應該再塞日照進來,」芝山國小家長會多名幹部接受《報導者》訪問時,會長李宜純這麼說。她進一步解釋,校園增加外部人士出入複雜,影響孩童安全,家長會幾年前對公共托育家園進駐也是持反對意見,可惜最後和校方沒有達成共識。

副會長江霈直言,去年剛得知日照中心要進駐時,就認為國小不適合設置日照中心,「不是每個長者都喜歡小孩,動線沒有完全區隔,會擔心有些衝突,(像是)老人傷到小孩、失智長者對小孩有其他動作行為,或是小孩不小心衝撞長輩。」

李宜純強調,他們不是歧視老人跟失智者,也認同長輩日照的需求,只是希望能在其他公有場地,或是往國高中、大學去找,而且芝山國小的環境
日照中心位於行政大樓忠孝樓三樓,範圍為相鄰的4間教室。日照中心隔壁的教室已作為公共托育家園,目前收托12名0至2歲的嬰幼兒。
也不適合長者,「他們需要的是醫師、護理師,不是小孩」、「電梯
日照中心所在的忠孝樓上下樓層通行除了樓梯外,僅設有一部電梯,原先主要作為班級營養午餐搬運使用。台北市社會局表示,待日照中心營運後,未來將視電梯使用情形,再行研議電梯工程增設與否辦理。
很小,(若發生事故)照服員難以逃生,更遑論失能長者」。

家長會認為,社會局從頭到尾都沒有溝通誠意,家長會剛得知日照的規畫去開會,隔天廠商就得標了。李宜純更質疑,台灣長照的規畫才剛起步,「『老幼共學』只是想像畫面,有媒體來拍才有(看到)。」

目前,家長會訴求,芝山國小應成立外部監督小組,並讓家長會參與,才能管理所有外部單位包括日照中心,也能保護好學生安全。台北市社會局則回應,將用現有的教育局校園餘裕空間活化小組作為蒐集意見角色,家長會能依照需求設置工作小組。

北市社會局呼籲反轉思考:「像社宅一樣,將是未來趨勢」
Fill 1
老幼共學、日照中心、市區、小學
台北市社會局局長周榆修表示,期待社會能理解校園結合長照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攝影/鄭宇辰)

「溝通是好事,但過程很頭痛⋯⋯他們(家長會)都拿我們的資料打我們,他們要動線區隔(長輩、學童動線),我們規劃好了後,又反過來指責我們關老人,」台北市社會局局長周榆修接受《報導者》訪問時,微帶些許無奈。

針對程序部分,周榆修說明,日照中心選址有一定程序,市府資產活化小組會盤點全市所有餘裕空間,再由各局處提出需求跟使用計畫,審核後再由市長核可。芝山國小日照中心從2019年底開始規劃,隔年召開活化小組會議,會議成員也包含家長會。2021年4月改造教室空間的廠商得標後,市府也並非如常態在一個月內跟廠商簽約,而是跟家長會持續溝通,直到一年後才正式簽約。

不管是日照的急迫性或是標案程序,芝山國小家長會和台北市社會局雙方從一開始就沒有互信基礎和有效且完整的溝通,一方或許高估了日照進駐校園帶來的成本,另一方則可能高估了社會對失智症的理解程度,才導致衝突頻頻搬上檯面。

周榆修表示,很多議員都質疑日照中心設立在學校的必要性,但日照就像是托老所,不是焚化爐也不是殯葬設施,不應該對失能、失智的長輩過分恐懼。他更認為台灣的高齡化思維必須跳脫醫院而重視社區長照組織,「醫療雖重要,但延緩老化不是只有靠醫療,還需要運動、營養師、社工。」

芝山國小日照中心改建工程預計於10月底前完工,再經《長期照顧服務法》相關法規設立許可審查及實地會勘後,將於年底前正式開辦。即便和家長會尚未達成共識,但對於台灣長照的未來,周榆修仍正面看待,認為老幼共學、青銀共居都是趨勢,「社宅以前也是都被抗議,慢慢地大家愈來愈歡迎。」

相互理解和溝通──這些校園老幼共學的成功之道
Fill 1
老幼共學、日照中心、市區、小學
台北市第一間設置失智據點的小學是老松國小。附近社區輕度失智或疑似失智的長者可到國小內的「愛來學苑」上課,透過不同團體課程緩和失智惡化。(攝影/鄭宇辰)

小學不再只是小學,空間多元使用已是明顯趨勢。目前台北市140所國小幾乎都已不是「純小學」,95%都有附設幼兒園,更有近40校已設置托嬰中心和樂齡學堂。

就以和日照中心類似的長照服務失智據點來說,台北市也已有3間學校設有失智據點,老松國小就是台北市第一間設置失智據點的小學。和芝山國小不同的是,據點剛開始規劃時雖也受到不少反對,但籌備半年後仍在2019年底順利開幕。

校史可追溯到1896年的老松國小,曾是全世界人數最多的小學,1966年時全校共有158班,共11,000名學生。時隔56年,今年只剩下22班、共532名學生,閒置空間也早已作為研習中心、托嬰中心、國小補校、幼兒園和樂齡學堂等使用。時任校長林明助打趣地說,老松國小早就是從0到100歲都有的「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本來是指培養兒童全面人格發展的教育理念。
失智據點與日照中心有什麼差別?

失智據點和日間照顧中心都提供社區型長照服務,但適用對象與提供服務略有不同。

失智據點主要服務輕度失智、疑似失智症者,主要提供認知功能促進、共餐及社會參與等長照初級預防服務,功能類同巷弄長照站等社區型學習場所,其所運用場地多為社區中既有醫療院所、社區活動中心、教會、老人福利機構或可運用空間。使用場地大小、進出人員、服務對象活動動線及出入口等情況較為多元,服務時間通常只有半天且不收費。

日照中心則服務輕度、中度以上的失智和失能者,個案須經過長照中心評估,且須為年滿50歲以上的失智者或是年滿65歲以上的失能者。日照中心空間設置標準較嚴格(如每名服務對象應至少有6.6 平方公尺之樓地板面積)且封閉較封閉、有嚴格門禁,服務時間為整天,需另外付費。服務內容包括個案照顧管理(含午餐、點心、午憩等)、生活照顧服務、協助及促進老人自我照顧能力、老人教育休閒活動、舉辦老人家屬教育方案支持團體及聯誼性活動等等。

家人病情讓主事者更瞭解困境,北市老松國小成功設立失智據點

老松國小失智據點「愛來學苑」在台北市社會局和衛生局規劃下,由鄰近的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主導。主要負責人、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說,一剛開始確實很多教職員擔心失智長輩的攻擊行為而反對。他分析,教職員平均約40幾歲、相對年輕,家中長輩多為60多歲,還未到失智年齡,教職員對於失智的認識都停留在媒體呈現少數有攻擊行為的印象,「這就是知識落差。其實有攻擊性的失智病人是少數,會在藥物門診住院治療;像這樣的病人根本坐不住,怎麼可能聽你的話(在失智據點)好好上課?」

劉建良表示,經過幾次說明會後,順利和學校教職員取得共識。家長會部分則很幸運,家長會代表剛好就是他過去的病人家屬,並對於醫院團隊過去的照顧表達滿意,這也降低很多家長的疑慮。

儘管如此,失智長輩迷走、孩童被攻擊的擔憂仍難以消除。劉建良說,在初期如何做到長輩和學童的動線區隔會議中,「加裝鐵門、鐵窗」隔開老人和小孩就有被討論過,「用鐵窗關住人,照護上不符合尊嚴照顧,因為他們(失智長輩)並不危險⋯⋯,很擔心裝了之後變成『典範』,所有(設置失智據點、日照中心的)學校都要裝。」

如何維持長輩尊嚴又不讓他們在校園迷失?劉建良想到一個好方法。當時聯醫正在推智慧醫療場域,他們在學校的特定地點裝設藍芽設備,每一位來上課的長輩都會拿到一個像是名牌的藍芽卡片,只要長輩離開特定區域,系統就會用手機立即通知現場工作人員。

除了藍芽系統外,錯開長輩和學童入校的時間、用暫時性的紅龍導引動線、長輩移動時也都有人陪伴,這些都是維護老人和小孩安全的做法。老松國小失智據點個管師林紹蘋說,據點營運以來,並沒有發生長輩走失的情況,她甚至認為,長輩習慣上課動線後,連紅龍都不太需要,「很多措施都是一開始想太多,實際上還不一定用得到。」

除了醫院的努力,學校老師、家長支持外,老松國小失智據點成功的關鍵還是在主事者。北市府原本詢問了很多學校,但都沒有校長願意設置失智據點,但林明助認為,小學主體雖是教育學童,不會改變,但小學經營者要有胸襟,因為高齡和少子化,校園已經不只是純粹的小學場域,「如果一味地說這樣(設置失智據點)不可以,那怎樣才可以?」

很多人都是家中長輩失智後才深刻明白家屬的困境跟壓力,林明助也是。他住在花蓮老家的媽媽6、7年前失智,常質疑別人亂偷東西。媽媽搬上來台北跟他住後,有天他下班竟然發現媽媽自己跑出門失蹤。「如果有(長照據點)社工團隊 ,減緩失智症、(讓媽媽病情)不要惡化就好了,」林明助回想起媽媽,忍不住開始哽咽,而這也是讓他決定讓老松國小對失智長輩敞開校園的關鍵。

Fill 1
老幼共學、日照中心、市區、小學
曾有上萬名學生的老松國小校園空間相當開闊,對學童、居民、長輩都是相當適合活動的場所。(攝影/鄭宇辰)
上百次協調取得互信基礎,高雄校園設日照中心數全台居冠

把場景帶離台北,其他縣市已有數例將日照中心設在小學的實踐經驗。像是2016年,高雄市在大同國小設立全台第一間小學結合日照的大同福樂學堂,隨後在鼓岩國小設置怡親護理之家鼓山日間照顧中心、在建國國小設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雄市大同建國社區長照機構;若再加上興仁國中和今年10月即將成立日照中心的鳳林國中,高雄市目前已經有5間日照中心設在校園,2間在國中,3間在小學,居全台縣市之冠。

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高雄市衛生局長期照顧中心代理主任王小星表示,在沒有前例可循下,大同福樂學堂能持續推動有很多因素助力。在福樂學堂成立前兩年,大同國小鄰近的市立大同醫院就租用國小教室辦理「大同健康守護樂園」,結合瑜珈、健康飲食等課程發展長輩健康促進,服務醫院看診民眾和社區居民,「醫院突破服務範圍,先打破(校園)圍牆,有更多社區融合,慢慢就是互動互信的累積。」

王小星表示,當時主要負責長照業務的社會局
原本高雄市社會局負責之長照業務,在2020年整併到高雄市衛生局長期照顧中心統一負責。
,看到大同醫院利用小學空間進行長輩健康促進課程營運得很好,才有進一步設置日照中心的想法。社會局於是找了教育局、衛生局,和大同醫院、高雄市失智症協會一起規劃福樂學堂。雖有互信基礎,但起初同樣也遭受校方、家長不少質疑,包括擔心校園出入複雜、學童安全疑慮等,最後開了兩次正式說明會、上百次的私下協調,終達共識。
「孩子的笑聲是長輩的良藥」,屏東前進國小成功推動老幼共學

比高雄更早,屏東市前進國小早在2014年就設置失智據點「樂智老幼學堂」,是全台灣第一個在小學校園設置的長照機構,也是實施老幼共學的成功案例。

「台灣社會把失智看成毒蛇猛獸,失智就把你跟小孩隔開來,(但)每個人都有機會失智,你將來希望你孫子這樣看待你嗎?」出席芝山國小日照說明會的醫師蘇哲能接受《報導者》採訪時,分享他推動前進國小失智據點的經驗。據點營運前辦理很多溝通作業,除了透過說明會和地方里長、居民充分溝通外,個管師也會讓校內學童和教職員先上課,讓他們認識失智症,以及跟失智長輩互動時要注意的地方。

前進國小每週都會安排1、2節課,讓學童和失智長者一起上音樂、母語、美勞、農藝等課程,甚至邀請家長一起參與。有時是老師在台上教,但更多時候是小孩和老人互相教學,「阿公雖失智,但什麼季節種什麼菜,回歸阿公、阿媽專業,都還記得,⋯⋯小朋友也會拉著阿公、阿媽去運動,」蘇哲能邊翻閱之前老幼共學上課的相片,開心地說著,學校有面牆上的塗鴉,就是出自長輩和學童之手。

蘇哲能說,前進國小本來每年新生只有7、8人,後來在校內成立失智據點後,很多學者、縣長甚至日本團體都來參觀和演講,學校打出名聲,新生反而翻倍成長,有些家長甚至是把長輩、小孩一起送來上課。很多家長也反應,學校實施老幼共學後,小孩回家變得更孝順,也能主動察覺長輩失智前兆。蘇哲能認為,這就是老幼共學最好的圖像,「小朋友的笑聲就是長輩的良藥。」

如何打破無形圍牆?政府首長跨局處協調、內外溝通不可少
Fill 1
老幼共學、日照中心、市區、小學
衛生福利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坦言,「利用閒置空間」目前誘因不足,才會導致校方普遍不願配合長照機構進駐。(攝影/古佳立)

衛生福利部結合地方政府的「一國中學區一日照」政策,預計在2024年要達標,但執行上仍受到阻礙。全台814個學區中雖有80%已有營運的日照中心或正在規劃設置中,其他151個學區的日照中心卻連地點都未有著落。

校園閒置空間結合長照,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坦言,很多時候都是在學校第一線就卡關。對學校來說,本業是學生的教育,活化空間對學校來說沒有誘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看過有學校把不同樂器放在不同的教室,就是不想提報有閒置空間。」甚至在前瞻計畫挹注上,把活化空間經費補助提高到5,000萬元,也沒有學校願意接納長照。

祝健芳認為,國中、國小都是地方教育局處在管理,校園能否結合日照、失智據點,最重要關鍵還是地方首長的態度,「首長要有魄力、有理念,若漠不關心,讓局處自己協調,通常都不會成功,⋯⋯(若成功打通學校)早就達標(一學區一日照)了。」

王小星也認為,校園閒置空間結合長照成功關鍵有兩部分,一是內部整合,二是對外溝通。日照中心進駐校園涉及教育、衛政、社政、都市計畫(用地變更)、工務(建照、使用執照)、消防等面向,非常需要跨局處合作,市府首長的態度跟決心是成功關鍵;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相當確定長照政策並支持,才能讓各局處體認到政策重要性,並一起合作達成。對外的社區溝通也一定會花很長時間才能取得互信,但現在日照中心成功進駐的校園愈來愈多,王小星相信日後溝通應該會愈來愈順利。

「無形的圍牆打破,(校園設置日照)經驗是可以散發的,」王小星認為,日照中心其實很適合設在學校,特別是小學──長輩可以就近享受到開闊的校園空間,聽到小孩們嬉鬧的笑聲;現在小家庭型態多,小孩子也可以藉此學習多跟長輩互動,養成人格跟生活習慣。老幼共學是未來國際趨勢,王小星希望,居民、家長、學校都能接受讓長照結合校園成為新的生活常態。

索引
北市首次日照中心進駐小學就遇挫,欠缺互信基礎是關鍵
相互理解和溝通──這些校園老幼共學的成功之道
如何打破無形圍牆?政府首長跨局處協調、內外溝通不可少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