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位在北海岸、備用容量率僅2.8%的燃煤電廠,即使沒有它,2025年全台備用容量率離標準也只差0.1%。是否值得為0.1%付出1千億加上空汙的代價?蔡政府口中深澳電廠非過不可的理由,能說服民眾嗎?
2017年底,全台空氣品質接連「紫爆」,讓各地方政府興起減煤聲浪,不是削減電廠生煤使用量,就是逼台電須提早將燃煤機組轉為燃氣機組。正當空汙議題隨氣溫轉熱而稍歇,台電卻在此時提出深澳燃煤電廠環差案。全案通過環評審查後,地方政府紛紛表示反對,新北市府也祭出強硬立場,表明不會發給深澳電廠未來所需的生煤使用許可。
各界對深澳電廠的反感,來自燃煤電廠的高度污染性。根據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計算,與深澳電廠同樣採超超臨界機組的林口電廠,每發1度電就比燃氣電廠多排138倍的二氧化硫、1.84倍氮氧化物、48倍粒狀物,另外還會排放一級致癌物重金屬。
莊秉潔也以氣象資料模擬,發現深澳電廠運轉後將為宜蘭到新竹等6縣市帶來最高每立方公尺7.499微克的PM2.5濃度,程度遠超過台電所計算。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王美文即說,新北市目前全市PM2.5年平均值為每立方公尺18.7微克,距標準15微克仍有差距,若再增加一座燃煤電廠,新北市要達到二級空品防制區是「難上加難、遙遙無期。」
為了回應地方不滿,行政院長賴清德先是保證台電會用「乾淨的煤」;接著又以核電除役後會缺電為由,指若不建深澳電廠,2025年全國備用容量率將無法達到15%的法定標準。但這項說法卻遭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反駁,指沒有深澳電廠、2025年全台備用容量率不過是14.9%,「值得為這0.1%花1千億嗎?」
缺電說法遭質疑後,經濟部長沈榮津在記者會再拋出「北部缺電」議題,說明北部的用電尖峰佔全台4成,供給量卻僅佔3成4,如沒有深澳電廠,2025年核一、二都除役後地區備用容量率將轉為負2.7%,北部用電更得需中南部電廠支援。由此,為了區域均衡,深澳電廠不得不建,隔日也有媒體以「沒有深澳北部將限電」為題,擁護沈榮津的說法。
除了缺電,台電也指出,之所以要建燃煤電廠,還有能源安全等考量。「像台灣這樣沒有自產能源的國家,要思考能源多元化,」台電發言人徐造華解釋,台灣的天然氣全靠進口,但只有兩個接收站,若氣源國或天然氣運輸出狀況,燃氣電廠就可能受影響;相較之下煤的安全存量有30天,高於天然氣的7天,天然氣如遇意外狀況仍有煤可用,因此還是要有一定比例的燃煤機組。
此外,台電主管也指出,未來預計有大量的再生能源併網,但光電、風電發電量容易突然出現、快速消失,此時仍需仰賴燃煤、燃氣機組維持電力調度彈性。
「接下來幾年電力需求看來還是會一直成長,我們希望趕快把電力建設補上來,」徐造華再次提出「缺電」說法,強調台灣的備用容量率已經相對偏低,電廠建設又需長期規劃,相較之下儲能設備可能只能用10年,且還有設置空間過大、成本過高等問題,台電僅能選擇當下的最佳方案。
徐造華也保證,深澳電廠並沒有違背政府「減煤」承諾。他指出,未來10年興達電廠將除役、改為燃氣機組,預估2025年台電的燃煤電廠只會佔整體裝置容量2成。台電也會透過降載運轉等方式,把發電量控制在政府設定的能源配比標準、也就是總發電量的3成以內。
他更透露,一般燃煤電廠壽齡40年,未來若有可商業化的能源技術,「台電不會排除使用,」並視狀況彈性調整電廠壽齡,意即深澳電廠可能視情況提早更新或除役。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也不認同區域平衡必須靠深澳電廠來達成。他以韓國首爾為例,指大首爾地區透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節能及發展再生能源等方式,減少對外縣市電力的倚賴程度,若北部縣市能同樣更積極節能、降低尖峰用電,或許將不致出現電力缺口,「我同意要提高北部能源自給率,但一定只能靠蓋燃煤電廠嗎?」
面對環團提出以節能換電廠的選項,能源局長林全能則坦言,政府各時期都有推出不同的節電政策,目標在2025年前能讓每年尖峰負載成長率控制在1%以下,但隨景氣轉好、加上氣候異常,過去兩年成長率都超標1倍,節電已面臨瓶頸,「1%的挑戰很大。」
從「乾淨的煤」到缺電、甚至北部缺電,政府接連拋出深澳電廠不得不蓋的理由,希望能抵抗電廠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讓民眾認可。但這樣的做法,看在環團眼裡形同「走回頭路」。洪申翰認為,能源轉型過程中,問題與解法都與過去不同,民進黨政府如今遇到問題卻還是回頭增加電廠、再拼湊必要性,「政府嘴上說要能源轉型,但思維跟解法有跟著轉了嗎?」
洪申翰也直言,能源轉型如今最需要的就是社會認同及參與,政府先是喊出減煤口號、卻又說燃煤電廠有必要性,前後矛盾的政策,很可能讓民眾對能源轉型的信任感打折,最終減損大家參與其中的動力。
深澳電廠蓋不蓋,最終或許在數字上看來只是1%、2%的差距,但過程中引發的外部效應,後果恐遠超過執政者所想像。民進黨政府挾廢核、能源轉型聲浪上台,碰到「缺電」的敏感話題卻又立即走回舊路、由政府決定燃煤電廠才是唯一解,如此實踐政治承諾的方式,恐怕不止遭受政治對手質疑,也加劇民眾對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不信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