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我們在921大地震的20週年,推出了「
震變20年──翻轉台灣的921」專題,從地震科研、地方創生、災難醫學、心理重建、法規政策、科普知識⋯⋯,以文字、影音、多媒體全方位追蹤與回溯,這場造成台灣全面衝擊的芮氏規模7.3百年大震後7,300天,改變了台灣什麼?更重要的是,台灣有了什麼改變?專題推出的當下,我們便決定了,台灣如何與地震共存,是無可迴避逃脫的世代議題,這不能只是「週年式專題」,必須長期追蹤提示。
3年後,台東關山、池上罕見的連續大震撼動全台,造成花東地區多處受災、民眾傷亡,我們在第一時間即推出「百年震盪—斷層下的台灣啟示錄」。這起同樣發生在9月的「池上918地震」,震出新的科學疑問: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認為,這有可能暗藏另一條未被發現的結構或新斷層。令我們心驚的是,斷層、地質科學研究調查和政府政策與資源「時間差」的危機,正是我們本專題原本即鎖定的主軸和方向。
這一次,我們依著台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3年前對我們說的一句話「台灣大約30年就會有一次大地震,每一個台灣人一生可能會面臨2次大震」,我們想讓大家看見,面對無可擺脫的「地震之島」宿命,科學界、企業界、庶民百姓,他們的努力與體悟;也再一次挖掘出,相較於民間的奮發,政府單位如何「逃避現實」,對可能形成傷害的活斷層和敏感地質的分工與執行如何「遲鈍」。
我們沿著活動斷層的現況開展:花了9個月,記錄下在近年很活躍的花蓮米崙斷層帶上,執行世界首見的地震地底光纖計畫過程,團體成員持續往返台北花蓮間,見證計畫的龐雜與艱辛。也許未來有一天,大震再臨,防災系統可以同步啟動,讓台灣災害損傷降至極小;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希望人們可以記住,這科學進展中為台灣跨出劃時代步伐的面孔──他們是地球科學、地質、電機、大氣、資訊等領域的科學家,還有鑽井工程的民間企業和勞苦的工程人員。
我們也希望大家記住,這些科學進展的足印底下,是一代又一代震災中家園傾倒、流離失所的受難人民血與淚──他們是由80多年前家族古墓中,才領悟「傳家」意義的餅店老闆;他們是921大震時,忘了自己退休而拎起相機記錄受災家鄉,為後代留存最後故鄉記憶的媒體老兵。
我們更對準了今年公布的最新第一類活動斷層──車瓜林。剖開這條看似新鮮斷層背後已長年形成的傷害,關於避險意識,台積電如何超車政府:國道三號中寮隧道路面逐年抬升,甚至曾讓卡車頂擦撞隧道照明設備;高鐵燕巢機廠北部路段更每年潛移1~1.5公分;而車瓜林上方還有一個以「南部半導體聚落」為號召的橋頭科學園區規畫,官方照樣破土、剪綵,但「護國神山」根本不敢在此落腳,晶圓大廠無人敢進駐──對於官方不積極不公開的資訊,比對地震斷層帶來得更加畏懼。
政策的因應與作為,遠遠落在科學與企業的積極之後,對於防災體系與法規的建置,還有長路。在完善與進步的這天到來之前,人民必須更有地震求生知識。我們做了互動式的「地震求生遊戲」,讓你因地制宜理解逃生關鍵,也附贈「地震居家風水圖」,逃生其實從居家布置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