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事業工作是人們眼中「穩定」的代名詞,在國營事業裡,員工分為職員、僱員,其中僱員的門檻較低;近5年,國營事業退休潮出現,用人需求大,使得每年報名參加中油、台電僱員甄試的考生,每一場都超過萬人。
這種踴躍擠進國營事業的現況,意外成為作弊集團鎖定的對象。多年來,有考生透過作弊錄取國營事業像是都市傳說,卻因為找不到足夠證據,未被好好揭開。但從2020年至今,高雄地檢署接連破獲3起以國營事業甄試作弊牟利的集團,光是3起案件作弊錄取的考生就高達200人,未錄取的不知其數,甚至集團核心成員不乏中油、台電、中鋼等員工。
作弊集團就像賣火柴的人,向考生販售「作弊」這根劃開就可以觸及國營夢的火柴。他們去到咖啡店、考場現場,觀察潛在的考生,並進行陌生開發,承諾考生「保證錄取」。作弊集團的筆記本上有錄取國營事業的價目表,動輒向每名考生收取120萬到160萬元新台幣,甚至以一條龍方式,從初試、複試、面試、體檢等都代理。由於作弊考生數量龐大,集團首腦的收益超過上億元。
國營事業不算國家考試,不受《刑法》137條違反國家考試的處罰,如今成為不肖之徒眼中的暴利商機,提供作弊「服務」的集團,讓考生不必努力備考也能進入國營事業。面對猖狂的作弊集團,檢廉和國營事業祭出怎樣的手法,強化考場監管,又適用何種法條阻斷?
《報導者》訪問偵辦的檢察官及廉政官、代考作弊槍手、潛在考生,以及多家國營事業,深入了解槍手代考與電子舞弊方法的異同;而部分考生甚至考生家長,為何寧可作弊也要幫自己和幫孩子擠進國營窄門?我們試圖還原國營甄試的作弊產業鏈全貌。當國營甄試成為作弊商機,對於不同舞弊方式,能如何有效防堵,讓國營考試走向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