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000公克的巴掌天使,完成腸子修補手術,細若手指的小腳在保溫箱裡微弱地顫動,那是他為了活下去的努力。加護病房外,「95!95!」的急救代碼廣播響起,母親心碎的哭聲畫破醫院長廊的寂靜,那是一個小生命消逝的聲音。
每一天,有5個孩子從台灣離去,多少孩子儘管羸弱仍有求生本能;除了重大先天疾病,早產、急症或溺水、墜樓、車禍的孩子都有機會被救治或防範,只因居住的地方沒有兒科醫療、家庭經濟弱勢無法就醫,或因安全教育及防護不足而「枉死」。
台灣19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5年來降幅落後世界平均值、是已開發國家的後段班。兒童急重症科醫師老化凋零、在後繼無人中「爆肝」;提供24小時兒童急診的醫院持續消退,家長半夜抱病兒可能求助無門;守護巴掌天使的新生兒科醫師無償外接轉診病兒、風險得自扛;站在兒虐最前線的兒少保護醫療工作者,往往只能義務「做功德」;擔負重症醫療最後線及創新技術、世代健康研究任務的四大兒童醫院,都因經費不足而「玩假的」。
比起催生,改善兒童高死亡率是更為急迫的人口戰役!《報導者》採訪團隊從都會走進偏鄉,從醫院體制到國家政策,解析兒童照護如何貧窮化、零碎化,檢視醫療及社會防護的破網。
「謝謝你,來到這個世界!」
10年前,日本正式成為人口負成長國家時,有老人對公園裡嬉笑玩耍的孩子敬禮、致謝。2017年,我們少了15,000個新生兒、卻有1,800多個孩子死亡,步日本後塵,死亡人口超越出生人口,我們如何以更關注兒童生命與健康權益的方式,對孩子說一聲:「謝謝你們,來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