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在快時尚服飾仍為主流、每季消費者易以低價買進再丟棄的循環下,台灣二手衣回收量年年高升,卻也碰上難以再銷的瓶頸。為了解決二手衣過剩的問題,尋找舊衣進焚化爐外的另一種可能,有新興的團隊嘗試將二手衣精細整理,建立轉售平台;一群服裝設計師努力將舊衣裁剪後再製,走上時尚伸展台。他們透過何種方式讓消費者買單?又面臨哪些憂慮?
打開「二拾衫」的網頁,響亮的口號打著:「每次購買,都對地球更好一點。」網站裡一張張由真人模特兒展示各式衣物的照片映入眼簾,明亮的畫面配上模特兒專業的姿勢,像是全新自有品牌服裝;但若仔細挑選,可發現這裡陳列著從H&M到Zara等國際知名品牌服飾,售價卻只有原價的一半。
「二拾衫」是台灣原生的二手衣轉售平台,成立於2020年,當時團隊成員從自身困擾出發,想讓閒置在衣櫃的衣服透過轉賣「重獲新生」。團隊成員們坦言,過去都有衣服過多的問題,也曾試著利用Facebook社團、拍賣平台販售自己二手衣物,但光是售前準備、拍照、描述衣物、與買家溝通的細節就已十分繁瑣,售出情況也不盡理想。
「覺得台灣缺少一個更完善的(舊衣)處理管道,想說就來試試看,」二拾衫共同創辦人陳萱慧說。
相較台灣,二手衣轉售平台在歐美國家已行之有年。從車庫拍賣(garage sale)興起的「挖寶文化」,再加上近十多年來,網路打破交易限制,加速了二手市場的發展。根據美國最大的時裝寄賣平台ThredUP《2021年轉售市場研究報告》,全球二手衣市場規模於2021年來到36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元),預估未來5年內將成長至770億美元(約新台幣2.1兆元)。
陳萱慧也注意到國外與國內市場的落差,她說:「在歐美,穿二手衣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在台灣,大家還是覺得髒髒舊舊、沒質感、廉價的想像。」於是陳萱慧與團隊成員們試著把國外二手衣轉售平台的想法與作法,挪移到台灣嘗試。
針對消費者最在意的舊衣衛生問題,他們的做法是將收來的衣物,一件件排列整理好,再用紫外線消毒,確保衣物衛生。另外為破除大眾對二手衣缺乏質感的刻板印象,每件衣服都請真人模特兒穿上,進行棚拍。 轉售平台也號稱如實揭露舊衣狀況,標準從「有重大瑕疵」到「我絕對不相信這件有被穿過」、「全新連吊牌都還沒來得及剪」,清楚且人性化的分類,降低消費者的疑慮。
陳萱慧表示,二拾衫目前一個月可以收到2、3,000件二手衣服,其中有99%的衣物都能夠再利用:上架販售後,有將近8成能在3個月內售出;其餘無法上架的衣物,則會捐到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提供學員穿著使用,延續二手衣的生命。
除了整理再販售,這些被丟棄的二手衣,還可能透過服裝設計師的巧手,被剪裁、重製成一件件富有巧思的衣褲,賦予第二次的嶄新人生。
承接了消費者不要的牛仔褲、紡織廠賣不出去的庫存布料,隱身在全台最大的布市──迪化商圈,這裡正是台灣永續時尚品牌「Story Wear」的生產據點之一。
在約10坪大的辦公室中, Story Wear的合作夥伴──協助婦女二度就業的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 7、8位阿姨各自坐在一台平車前,將成堆的牛仔布料,製作成一個個拼接、極具設計感的包包。角落另一位阿姨,則是站在擺滿牛仔褲、縫紉剪刀、紙鎮的工作桌前,拿著一張服裝設計稿,仔細的丈量、打版。
自2018年正式營運,Story Wear自詡為「一輩子只製作,不製造垃圾的時裝品牌」。近4年來,Story Wear將回收而來牛仔褲,重新打版、設計、剪裁,手工製造出時尚又耐穿的丹寧服飾。從一開始向舊衣回收場購買回收牛仔褲,到現在可以全面透過消費者捐褲計畫,在一年中將5,000件被淘汰的舊衣,製成2,000件新衣裳。
這樣的品牌理念,讓Story Wear登上台北時裝週、為台北市長柯文哲量身打造拼貼西裝,並受到外國企業IKEA、Levi's青睞與之合作。
Story Wear創辦人陳冠百曾在英國就讀時尚行銷碩士,看見歐美永續時裝產業的趨勢。回到台灣後,便決定在自己的服裝品牌中加入永續元素。陳冠百認為,達成衣物永續,在衣料、設計元素的選擇上,「設計師本身可以選擇很多方式。」在愈來愈多消費團體呼籲循環經濟、友善環境的國際趨勢下,不同服裝品牌有不同的因應之道,快時尚龍頭H&M標榜以再生原料製做衣服、日本品牌UNIQLO強調環境友善的省水牛仔褲,而陳冠百則是試圖解決過度生產和消費者過量的舊衣問題。
曾實際走訪國內舊衣回收場,陳冠百親眼看見台灣舊衣回收面臨的困境。然而,即便Story Wear大量使用舊衣、庫存布料重製衣物,面對數量龐大且源源不絕的舊衣,陳冠百坦言:「(對於)舊衣回收業,我們能幫助的力量真的太小。」
事實上,服裝產業對地球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從生產端就開始。生產棉花所需的大量水資源、布料染色造成河川汙染,認知到生產一件衣服對環境的巨大傷害,讓陳冠百直言:「很多紡織跟時尚產業上的事情未解決,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再生永續)產業發生。」
Story Wear企圖從設計開始就透過手工重塑原有衣服的時尚,並且注入永續概念。談到自家設計的回收衣物,陳冠百自信地說,很多時候消費者是先被外觀所吸引,之後才會發現「啊,原來這個是回收牛仔褲做的!」她希望化腐朽為神奇,讓被丟棄的舊衣不再是沒人要的垃圾,而是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變成另一個人的寶貝。
然而,無論是二拾衫或是Story Wear賦予舊衣新生命的做法,都只能暫時性地解決二手衣問題,因為一件衣服最終仍得面臨不堪用的景況,無法避免焚燒的命運。新一代紡織品設計必須從朝向廢棄的傳統線性模式,改變成循環紡織品的循環思維模式。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達成由縫線到鈕扣100%回收循環再生的品牌,」FYNE資深行銷總監蔡孟熹自信地說。
FYNE使用可回收的聚酯纖維,即製造寶特瓶的原料,用來製作衣服,包含領標、洗標、縫線、鈕扣與部分小型拉鍊。即便在未來,消費者不再穿著這些衣服時,他們也能回收商品,再次抽成紗、製成布料,形成一個完整的衣服回收循環。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建立衣物永續循環,使用重製後的新衣,也能解決消費者使用二手衣的心理障礙。
「我好像是拿頭去撞牆,」FYNE資深行銷總監蔡孟熹笑著比喻傻瓜計畫。然而傻瓜計畫也並不真的傻,透過這樣的回收模式,FYNE發現,在這些加入傻瓜計畫的民眾當中,會有15%的人回流成為消費用戶,「我覺得未來趨勢是好的。」雖然目前仍靠著一開始的投資,還看不到利潤,但蔡孟熹相信對長期經營而言具有發展性。
設計師、創業者、聚酯纖維廠等,服裝產業的各個角色試圖用不同方式解決二手舊衣過多問題,台灣在循環紡織上也已經有抽紗重製的技術,這些迎頭趕上世界循環經濟趨勢的新興產業,是否真的能改變大量還能再利用的衣物被送進焚化爐燒掉的命運?
對此,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倡導永續時尚平台《挑品新聞》的創辦人張倞菱指出,不管前端做了多少永續、環保的事情,最重要的還是回到「要讓消費者買單」,即使是永續時尚的衣服,她說:「在我看來,它沒有賣掉,就是沒有用處的。」
事實上,在2020年二拾衫創立之前,國內就已有許多類似的二手衣物買賣平台,但礙於高成本的衣物整理、人力成本,反映在商品的售價上,對消費者而言,就已經失去了二手衣物美價廉的「價格誘因」;而Story Wear主打設計師品牌定位,一件用回收布料打造的時尚拼接西裝外套,售價破萬,與齊柏林基金會聯名的長版風衣,更是上看2萬元。就張倞菱的觀察,Story Wear選擇走高端市場,在經營上「可能會有點小辛苦。」
以商業的角度而言,買賣終究得回到市場機制,「對消費者來說,一樣的東西(衣服),為什麼要花更多錢來買?」張倞菱直接點出了二手衣產業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
至於將衣服「打掉重練」的循環紡織技術,同樣面臨著成本的壓力。根據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永續驗證組組長李若華的說法,其實台灣早已經具備循環紡織各階段的技術,但目前產業鏈卡關,主要的原因仍是成本過高。此外,以處於試驗階段的FYNE為例,主打基本款永續服飾的品牌未來是否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也是一大考驗。
以目前的狀況而言,舊衣仍堆滿倉庫、二手衣產業的發展仍稍嫌緩慢,儘管如此,不論是在業界的專家張倞菱,或配合政府政策、積極研發新技術的李若華,兩者皆認為永續服飾產業具備發展潛力。
張倞菱說,大家都在提出解方,即便現階段看來沒有答案,但「不代表未來沒有」,現在愈來愈多品牌加入了永續循環的概念,而未來,永續可能不會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個must。」她表示,即使一開始價格會偏高,但隨著更多業者加入,帶動需求,可能在大量生產下,成本就降低了;甚至可能10年後,全部都是永續的品牌。當商品的永續、環保與否,不再仰賴消費者的考量時,那市場競爭最終還是會回到衣服本身所傳遞的「品牌價值」以及「商品價格」。
李若華認為永續是百年大計,以現階段的狀況而言,「消費者只要有意識地去買一件含有回收材料的衣服就夠了。」她認為,不論是消費者有意識地購買再生材質的衣物,促使品牌產生供給;或是品牌有意識地推出再生質料的產品,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都能促成產業界加速研發技術、降低成本。透過各界環環相扣的合作,加上政策、法令推動,衣物才有可能達成真正的循環永續,舊衣也才能在絕境中找到一線生機。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