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S2E182】

回家了,然後呢?當受虐兒少從「家外安置」回到家庭,「壞掉」的大人真的能修補嗎?
(設計/黃禹禛)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父母是藥癮者的小芽(化名),小時候在主要照顧者哥哥遭受家暴、向社會局求助之後,和姊姊一起被安置到機構。一個玩耍中的下午,小芽聽到院外的喧鬧聲前去查看,卻發現一個小孩,正因為與父母爭吵、被留在育幼院門口而嚎啕大哭──

那一幕讓她心中震動:其他人到底是怎樣看待自己的?「是不是因為我們不乖,才被丟在這個地方?」

然而,即便在安置機構生活無虞,帶著傷痕長大的小芽,卻仍渴望有一天能回到那個曾讓自己受傷的家。對她來說,雖然機構的社工、老師也給予許多溫暖,但「這裡的愛是暫時的」;雖然父母對她不好,心中卻始終留有小時候愛著他們的記憶。

小芽的心情並非個案;讓受虐兒少復歸家庭為主的照顧環境,確實是趨勢。近年來,因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國際審查要求,替代性照顧政策轉向將「家外安置」視為最後手段,現在已有約9成的通報受虐兒,仍留在家中。

但是,回到家就沒事了嗎?社政、衛政資源介入、提升親職能力,狀況卻不容樂觀;至少近1成的兒少在返家的第一年就再度受虐,更多「壞掉」的家庭總是用反反覆覆、進兩步退一步的狀態,在修補關係的路上掙扎前進。

這一集,《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將透過專題的採訪心得,帶大家走進這些曾經破碎的成長經歷,以及他們的當下。即便在機構、寄養家庭或原生家庭,不同路徑都有著各自的艱難,仍有許多人在努力著——如同小芽長大後選擇成為社工,像自己的陪伴者一樣投入助人工作,也映照著自己的生命經驗。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主持/詹婉如;製作團隊/汪彥成)

訂閱The Real Story

感謝您的收聽!邀請您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The Real Story》,及早接收更新通知,節目資訊不漏接!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