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選集:歷史地層的99道刻痕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2020年新聞事件一波波襲來,不斷沖刷我們的記憶,考驗我們對世界的適應。年初的總統大選、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年中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末緒、港版《國安法》上路,年底的南鐵東移、萊豬進口、疫情再起,其中還有日環食奇景、職棒全球開打、罷韓投票、李登輝逝世、金馬獎如期舉行、同志大遊行,以及一個個防疫生活的日常片刻⋯⋯。

今年將會是新聞浪潮留在歷史地層深刻的一年。《報導者》攝影團隊與合作夥伴依舊帶著鏡頭走進現場,盡力呈現一整年台灣在時間與空間的視野,關注人們的處遇與公共議題的影響力。

一月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2020第一天,香港團體「民間人權陣線」發起元旦大遊行,重申反送中運動訴求。(攝影/陳朗熹)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同場遊行中,有示威者以汽油彈燒毀「具中資背景銀行」的自動提款機。(攝影/陳朗熹)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香港2020年元旦大遊行,街上被擊破的廣告螢幕看板。(攝影/陳朗熹)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1月11日大選前夕,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中)到嘉義掃街拜票。(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左)陪立法委員參選人黃柏霖掃街拜票。(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的選舉廣告。(攝影/林彥廷)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台灣2020總統大選開票結果出爐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中)與競選團隊為敗選向支持者鞠躬致意。(攝影/楊子磊)

延伸閱讀:【2020大選觀察】民主與民粹的時代交鋒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一面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的競選關東旗倚靠在彰化員林路邊的牆面。(攝影/許𦱀倩)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2020大選民進黨台中選前之夜,現場排滿座位等待支持者入場。(攝影/張家瑋)

延伸閱讀:【2020年台灣選戰影像劇場】激情過後,投下民主一票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外送員勞動條件近兩年受到矚目,Foodpanda配合勞動部行政指導原則,修訂了內部外送員行為準則。(攝影/吳逸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1月底,中國武漢傳來不明肺炎疫情。挨過SARS事件的台灣民眾,開始戴上口罩。(攝影/王容慧)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在新年晚會上看著人造雪花的小孩。(攝影/蔡耀徵)

延伸閱讀:【元旦圖輯】寒風中仰望,迎向2020第一天

二月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台灣社會開始各項防疫措施。圖為2020台北國際動漫節的民眾入場前接受測量體溫。(攝影/余志偉)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2月22日,從日本飛回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乘客包機,抵達桃園機場檢疫機棚。(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鑽石公主號乘客入境後,人人由救護車直送檢疫隔離。(攝影/余志偉)

延伸閱讀:我和病毒共處的50天──歷經鑽石公主號「海上隔離」,1名感染者的告白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接續1月底武漢等湖北省多處封城,2月中國「北上廣深」陸續採取「半封城」管理措施。圖為北京街頭的抗疫廣告看板。(攝影/小草)

延伸閱讀:【街景直擊】北京復工第一週──武漢肺炎疫情下,中國的兩難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2月25日,台灣高中以下學校開學。一間小學示範在用餐時,使用隔板避免口沫傳染。(攝影/吳逸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在香港,3位學生在路邊戴著防毒面具。(攝影/劉貳龍)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831太子事件半週年,香港民眾自主上街遊行悼念,途中有港警持槍阻嚇上街者。(攝影/劉貳龍)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雖然香港2019年10月通過了《禁蒙面法》,但在疫情影響下,人民仍戴上口罩等防疫設備行街。圖為一位搭乘香港地鐵的民眾。(攝影/陳朗熹)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2月11日,香港位於青衣長康邨康美樓疑似爆發COVID-19群眾感染,防疫人員全套防護到場監控。(攝影/劉貳龍)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台灣口罩實名制上路,民眾開始到藥局排隊買口罩的生活。(攝影/許𦱀倩)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嘉義縣政府家畜疾病防治所動保課人員到民眾投訴地點捕捉野狗。(攝影/蔡耀徵)

延伸閱讀:【從武漢肺炎看動物監測】全台僅275名專責獸醫負責防疫,從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更管到「偷渡客」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中國各城市封城之後,便迎來何時、如何復工的討論。圖為北京天壇公園的散步者。(攝影/小草)

延伸閱讀:官方疫情「趨緩」下的北京:知否,知否,蕭條依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雖有疫情,台灣部分大型活動仍未停辦。圖為深入台南鹽水烽炮炮陣中的民眾。(攝影/余志偉)

延伸閱讀:【2020元宵節圖輯】鹽水蜂炮炸四方,除瘟祈福傳百年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內湖梘頭夜弄土地公遶境信眾燃放巨量鞭炮。(攝影/許𦱀倩)

延伸閱讀:【2020元宵節圖輯】夜弄土地公,炸翻台北城

三月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出席新北市社區防疫示範演習。(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本預定2020舉辦東京奧運的日本,防疫政策被批為慢半拍。圖為東京車站的上班族。(攝影/Viola Kam)

延伸閱讀:【街景直擊】日本東京「自肅」中:疫情下的東奧、櫻花、雪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在板橋捷運站搭乘手扶梯的民眾。(攝影/林彥廷)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一位戴口罩的民眾走過捷運地下街的恐龍廣告。(攝影/余志偉)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在桃園機場入境、等待接續防疫與隔離措施的小孩。(攝影/蘇威銘)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處理甲級廢棄物的清理人員用手肘按電梯。(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22歲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周梓樂墜樓逝世後,每個月香港民眾都發起悼念活動。(攝影/劉貳龍)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民眾參觀台北美術獎得獎作品。(攝影/余志偉)
四月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消毒業者在台北市一家國小進行消毒作業。(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消毒業者穿梭校園建築間,進行消毒防疫。(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正在作業中的MIT口罩生產線。(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台中酒廠裡的防疫酒精生產線。(攝影/余志偉)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桃園公糧倉庫釋出一定比例噸數糙米,投入防疫酒精生產。(攝影/余志偉)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疫情期間政令宣導時段增加,手譯員的表現受到矚目。圖為手譯員李振輝即時手譯立法院施政質詢的內容。(攝影/張家瑋)

延伸閱讀:手語是愛與使命──那些手譯員的人生故事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設置在工廠內的菲律賓移工宿舍。(攝影/吳逸驊)

延伸閱讀:人力仲介轉型關鍵路口──大型業者蓋移工宿舍,搶訂單也欲洗汙名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前香港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在台灣讓書店「重生」。(攝影/楊子磊)

延伸閱讀:【銅鑼灣書店在台重啟】專訪林榮基──一位「賣書佬」的反抗

五月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香港街頭的鐵絲蛇籠。(攝影/陳朗熹)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香港網友於5月24日發起反港版《國安法》及《國歌法》遊行,警方在活動開始不久便大動作逮捕上街者。(攝影/陳朗熹)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5月8日,中華職棒成為今年世界第一個開放球迷進場的職業運動賽事。為表彰所有參與防疫工作的各界人士,賽前由陸軍空特士兵展開巨幅國旗,邀化兵群軍士官代表領唱國歌開場。(攝影/陳曉威)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中華職棒不只率先全球開打,更成為2020世界首場有觀眾的職業運動賽事。(攝影/陳曉威)

延伸閱讀:中職解封──台灣領先全球,打一場「有觀眾」棒球比賽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松山慈惠堂安龍護國祈福大典上,禮生因應防疫全程配戴口罩。(攝影/張家瑋)

延伸閱讀:張家瑋/世紀大疫,和瘟遣舟祈平安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小豪在高中時期便接觸佛教,18歲加入陣頭,往後的日子開始學習道法與跳鍾馗。他是一位法師,也是一位同志。今年5月,台灣同婚專法已通過實施一年。(攝影/張家瑋)

延伸閱讀:婚禮之外:著法服的他和他,在傳統和儀式中相守相愛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在野柳海洋世界觀光的民眾。(攝影/王容慧)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儘管國內疫情趨緩,台北火車站月台上的民眾與乘客仍遵守規定配戴口罩。(攝影/陳曉威)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夜晚戴著口罩賞花的民眾。(攝影/蘇威銘)
六月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台灣所見的日環食猶如上帝的戒指,下次再看要等195年後。(攝影/曹馥年)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一位觀看天文奇景日環食的民眾衣著。(攝影/陳曉威)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反送中運動一週年,台港公民團體在台北自由廣場舉行「抗爭未完、台港同行」613晚會。(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在自由廣場牌樓上的一隻鴿子。(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一位受疫情影響的高雄港碼頭工人騎車返家。(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6月13日,約有500位中外民眾在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舉行「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集會,響應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警方壓頸致死後,掀起的全球反種族歧視示威潮,不只為美國黑人長期歧視與不當待遇發聲,也是呼籲台灣社會、全球看見更多如原住民、LGBT、移民等受不平待遇的族群。(攝影/陳曉威)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6月5日,台灣首場直轄市長罷免投票前夕,罷韓團體在高雄市舉行大型遊行,參加遊行民眾從下午5點左右開始在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出口集結,晚上7點左右正式開始遊行。遊行隊伍手舉大型綵帶,從美麗島站徒步行進至愛河畔,並在終點處搭設舞台進行演講。(攝影/陳曉威)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民眾前往高雄市文化院裡的投票所行使罷免投票權。(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6月11日,被939,090票通過罷免的韓國瑜,在任高雄市長最後一天。支持群眾在高雄市鳳山行政中心聚集,舉辦「真愛高雄,珍重再見」音樂會。韓國瑜率領市府團隊到場致意並發表演說。(攝影/陳曉威)

延伸閱讀:背叛的滋味──從投韓到罷韓,高雄人等一個專情的市長

七月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七一香港回歸日,支持者高舉五星旗慶祝。(攝影/陳朗熹)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721元朗事件週年,香港民眾自發上街遊行,警方則高舉紫旗、命民眾解散。(攝影/陳朗熹)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成立,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左)與財團法人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張小月共同揭牌。(攝影/余志偉)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6月8日健保署公告擬將民眾自付差額的8大類、352項醫材公告統一「天花板價」,掀起醫材差額上限輿論大火,其中人工水晶體是醫材價格調整中最常被討論的項目。(攝影/余志偉)

延伸閱讀:風暴下的真貌──醫材差額給付政策與巿場解碼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長達8年的反南鐵東移抗爭,6月,拒遷戶剩下最後4戶。反南鐵東移自救會長陳致曉的母親陳蔡信美在自己家中擔心房子隨時會被拆除而流淚。(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生活在馬祖東莒島上的山羊。(攝影/張良一)

延伸閱讀:張良一/黃魚、阿兵哥之後,後疫情觀光潮下的東莒

八月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一匹執行動物治療的馬與小孩。(攝影/楊子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農地種電的執行手法爭議不斷。圖為在嘉義布袋的鹽田濕地上的光電板。(攝影/陳孟薇)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台灣防疫政策號稱「超前部署」,醫院照護議題再掀討論,衛福部長陳時中終於表示擬將全責照護納入健保。圖為在全責照護試辦計畫工作的照服員。(攝影/余志偉)

延伸閱讀:【疫情下的陪病風暴】1天2千6仍找嘸看護,陳時中鬆口:全責照護擬納健保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前總統李登輝7月30日逝世。8月,民眾到台北賓館追思靈堂悼念。(攝影/余志偉)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嘉義眠月線上的鐵軌。(攝影/林彥廷)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台北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保留下現今全台僅存的扇形拘留室與當年刑求用的水牢。圖為館內的裝置作品。(攝影/蘇威銘)
九月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在高雄登場的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南部辦公室年度感恩晚會工作人員。(攝影/張家瑋)

延伸閱讀:一場辦了12年的晚會,一群追求「平安好過日」的媽媽、老師和變裝皇后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總統蔡英文8月28日無預警召開記者會,宣布明年1月起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以及30個月齡以上的美牛進口台灣,引發延燒至年底的社會討論。圖為一頭被人道電暈送宰的台灣豬。(攝影/許𦱀倩)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宣導標示豬肉產地的傳統市場攤商。(攝影/吳逸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桃園市大園區信仰中心仁壽宮,除了在農曆7月14日在水燈窟放水燈,中元節當天也依循地方習俗舉行神豬競賽與普渡儀式。超過千斤的大型神豬在陣頭花車的引領下沿街遶境,最終在廟埕前展示。(攝影/陳曉威)

延伸閱讀:人造神豬──中元普渡裡尚未消失的傳統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內一處圍牆。(攝影/陳曉威)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台北國父紀念館文物史料常設展內的投影展示品。(攝影/陳曉威)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身心醫學大樓二內的植栽陽台區。(攝影/林彥廷)

延伸閱讀: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港版《國安法》通過後激起了移民潮,港人阿Sam準備離港尋求協助。(攝影/陳朗熹)

延伸閱讀:新香港故事:離開,是為了保留自由

十月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109年國慶慶祝大會反恐演習的彩排。(攝影/陳曉威)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第56、57屆金馬獎視覺總監羅申駿。(攝影/陳曉威)

延伸閱讀:用電影說服歧異的世界──疫情下的金馬獎,持續在前往明天的路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親愛的房客》導演鄭有傑。(攝影/林彥廷)

延伸閱讀:怨久了,也愛了──解開爆炸的約束,鄭有傑《親愛的房客》從不幸的缺口探索幸福的入口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大樓一隅。(攝影/陳曉威)

延伸閱讀:強光下的暗憂──背負情緒隱傷的高學業成就青年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10月13日,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會長陳致曉宅遭到強拆。另一自救會成員黃春香住宅亦遭破壞,黃家至今仍為保留建物之樓梯進行抗爭。(攝影/楊子磊)

延伸閱讀:家園變鐵道──南鐵東移的公權與私權戰役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早木熱.達吾提2019年和巴基斯坦籍丈夫及3名子女來到美國尋求庇護。「我們拿到美國簽證的時候非常高興,那是個難以忘懷的時刻,所以我們去了烏魯木齊的商店訂製了這個紀念品。我從烏魯木齊到巴基斯坦,從巴基斯坦到美國都帶著它。每當我看見這個紀念品,我就會想起那個快樂的時刻」。(攝影/黃郁菁)

延伸閱讀:黃郁菁/命運不再沉默──離開新疆的維吾爾人,與他們手心上的故事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10月31日第18屆台北同志大遊行的參與者舉著巨型彩虹旗在隊伍中行走。(攝影/楊子磊)

延伸閱讀:2020台灣同志大遊行──在彩虹旗幟下成人之美

十一月
Fill 1
來自全台各地的拉丁美洲足球員在輔仁大學足球場競技。在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之下,台灣是世界上少數可以「以球會友」的地方。(攝影/林彥廷)
來自全台各地的拉丁美洲足球員在輔仁大學足球場競技。在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之下,台灣是世界上少數可以「以球會友」的地方。(攝影/林彥廷)

延伸閱讀:一場意外的世界盃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參與秋鬥的遊行者拖著「出賣豬農」的空飄汽球走過台北市忠孝中山路口。(攝影/楊子磊)

延伸閱讀:【美豬衝擊效應】政府組「養豬國家隊」,3大困境下如何打國際賽?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刑事局召開記者會,公開在海關截獲的10萬顆子彈與各式道具槍枝、改造器械。(攝影/吳逸驊)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第57屆金馬獎星光大道最後一位步入禮堂的嘉賓。(攝影/余志偉)

延伸閱讀:明天路上,雨過天青──2020金馬獎星光大道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輕颱「閃電」是近13年來台灣第一次在11月發布颱風警報。受颱風逼近影響,非警報範圍的北台灣傍晚出現美麗彩霞。(攝影/余志偉)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3,310公尺高的嘉明湖,清澈如鏡的橢圓形湖面,被登山客稱為「天使的眼淚」,每年吸引上萬名登山客朝聖,帶來喧囂,也帶來了廚餘。(攝影/謝佩穎)

延伸閱讀:登山客廚餘改變山林:台灣黑熊頻闖山屋,酒紅朱雀膽固醇飆高

十二月
Fill 1
金曲; 阿仍仍; 阿爆; 長濱國中; podcast
雙雙拿下金曲獎、金音獎最佳年度專輯的阿爆(阿仍仍),在台東長濱國中帶學生練習與錄製歌曲。(攝影/許𦱀倩)

視聽饗宴:報導者Podcast 歲末特輯|去台東、回部落和媽媽聊天,跟阿爆來一場100分鐘的耳朵旅行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彰化農地工廠比例全台最高,鑒於過去農地工廠管理成效不佳,違章工廠搶著蓋,《工廠管理輔導法》2019年6月底修正並完成三讀,開啟「特定工廠登記」時代,行政院公告在今年3月20日正式上路,之前既存的低汙染工廠採「就地輔導」,既存的高汙染工廠則輔導遷廠或轉型,但其間困難重重。(攝影/余志偉)

延伸閱讀:工輔法修法週年進度追蹤1工輔法修法週年進度追蹤2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用藥者在家使用藥物後的遺跡。(攝影/黃皭)

延伸閱讀:【用藥常人的告白1】成癮、脫癮、戒癮,是一條漫長的回家路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在捷運環狀線上戴口罩的乘客。(攝影/陳曉威)

延伸閱讀:捷運TOD模式只是賺錢工具?──新北市三環六線願景的4個爭議和省思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在社子島準備貢品、焚香燒紙祭拜的居民。(攝影/唐佐欣)
Fill 1
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
因為疫情影響回家度小月的許俊男與許進慶凌晨到濁水溪河口捕魚。(攝影/許震唐)

延伸閱讀:許震唐/夜巡──河海邊境「返鄉鮭」與洄游烏的搏鬥

索引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