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一打開大門,映入眼簾是一個專屬於貓咪,一年365天、24小時的恆溫、附帶淨化空氣的空調房,房間裡擺放著是4隻貓們全套的生活起居設備。34歲的軟體工程師David從大學就開始養Mocha,家中其他3隻貓,小瓜、可可、妹妹,也都是David親手接生的。
在台灣,2020年是一個黃金交叉期──根據內政部與農委會統計預測,台灣的犬貓數量將在2021年達到295萬隻,首度超越15歲以下的孩童人數。對許多人來說,這個數據正是呼應了台灣少子化的現象,但對於1980年以後出生的世代,這個交叉期,更直接地反映出都市人的新興生活型態和家庭觀(和相對應的寵物商機)。
當然,飼養動物、不生小孩的原因,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是非題,或是二選一的選擇題。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以動物為中心的家庭模式,正象徵著一種新興的人和動物之共生關係。飼養動物,除了金錢和時間上的付出相較於撫養小孩為少,有些現代人,尤其是年輕的一輩,更因為台灣社會的不定性以及對未來大環境的擔憂,不打算生小孩。就像22歲的麵包師傅小亞,約克夏滿滿不僅是室友、更是她的心靈寄託:「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這個世界根本不適合小孩!」
這個說法或許聽來悲觀,畢竟這樣的生活方式無法代表大部分的人,動物和小孩也鮮少被劃作等號。但無庸置疑的是這些家庭中的動物,已漸漸地從被人類寵愛的「物品」、或是擬人化的「毛孩」,晉升成為新世代眼中的「同伴個體」。
對他們而言,動物,從來不是小孩的替代品,牠們的地位,更不是家人能取代。
攝影,是我揮之不去、無法忘懷的執著。我從事影像相關的工作(視覺民族誌)已有十多年時間,但是攝影卻只以興趣存在,是天時、地利、人和,要光線好、氣氛佳才會背著相機出門,才有按下快門的慾望。我對待攝影,就缺乏那麼一些些動力和承諾。
直到參加報導者的深度攝影工作坊,在緊湊的深度專題模式中,逼著自己用相機思考,試著用不同的視角來傳達、檢視我的觀點,在有限的時間內,用行動去探索攝影對我的意義、發覺自己對人、事、物的敏銳度和好奇心。
我想,這就是報導者深度攝影工作坊最成功、也令人最難忘的地方。
(謝謝所有接受拍攝的朋友和動物們,特別感謝寵樂動物醫院、毛日子寵物美容精品、清晨兩點標本研造室)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