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當太陽到達黃經180度之後,生活開始進入漫漫煙塵之中,這似乎是台灣西半部居民在秋冬的日常。直到隔年的晝夜平分時節,南風將至,此時微風吹拂,推著漫漫煙塵、霧靄,時而移動時而靜滯。因經濟發展的需求,鄰避設施(Not In My Back Yard, NIMBY)所產生的霧靄始終周而復始,伴隨在台灣的每一個黃道日子裡。
經濟發展所需的鄰避設施,總是會因為設施本身的需求設計或選擇,在對密集居住環境衝擊較低的區域設置。因此鄰避設施所衍生的空間、環境、生活風險的不正義,加諸在局部區域或少數人的身上,當然這背後也凸顯著社會權力分配的邏輯。
而隨著住居、身家等生活的意識高漲,鄰避設施的改善或降低衝擊的趨勢,似乎也隱含著過去在當代生活的矛盾與無法平衡的必要選擇。環顧生活四周,鄰避設施的象徵地標──煙囪,那猶如救世基督聖像的視野,無法在當代的生活中被視而不見,煙塵隨著縷縷輕風、伴隨著滋潤的雨水降落大地,無法煙消散去。
實際走訪了煙囪的近地圓周,環顧了土地、海洋、生態、生活甚至於涵括了當代能源的映照,我們雖有煙塵改善必要的共識與方法,但這一路徑卻如泥灘地的退潮痕跡,進退之間,拉扯出一條減煙塵、減煤之路,如此曲折,但仍未到達。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