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18個月前,一場疫情改變了我們熟知的世界,台灣是少數將疫情擴散控制得很好的地方。
記得2020年1月21號是台灣發現第一位感染者個日子,政府機關的快速反應讓疫情擴散的狀況穩住,讓大家的生活維持穩定。在保持社交距離以及特定場所要戴口罩的前提下,孩子們能繼續去學校,上班族還能進辦公室,逛街購物都沒太多限制,人們的出入都跟過去沒什麼兩樣。社會氛圍很平穩,周圍的人們對疫情也沒太緊張的感覺⋯⋯。但這一切都在一年後,也就是2021年的5月底,瞬間被顛覆。
因為自己不是在台灣長大,未曾注意過台灣的口罩文化。後來發現,近十幾年來在台灣戴口罩似乎是很平常的事。在大眾運輸上、醫院診所、餐廳、超市裡,不難看見戴口罩的人們。後來發現也有很多人是因為台灣氣候的因素、導致鼻子過敏需要保護鼻腔,才戴上口罩。
戴口罩對很多人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對一些人卻不容易,像是需要大量呼吸或是在室外工作的人們;我想得到的是例如需要在市場搬運貨物的人、烈陽下的工地、交通警察、街道清潔人員、郵差等,或是習慣在外面運動的人們,口罩很容易讓他們呼吸困難。
這幾週COVID-19感染者數幾乎每天都以三位數在增加,學校關閉,上班族必須輪班或在家工作,公園的遊樂設施跟運動器材都被貼上了黃色的封條,戴口罩從勸導改為嚴格限制、否則直接開罰。社會氛圍變得很緊繃,如果有人走在路上沒戴口罩,大家彷彿像看到病毒一般緊張。除了口罩,人們開始穿戴各式各樣的防護面罩⋯⋯。
我在Facebook看到美國的家人,在家關了快一年後,最近已經可以外出,電視轉播裡的籃球比賽現場觀眾席也是人山人海。在韓國的朋友傳訊息來關心,說當地餐廳已經開放用餐,民眾也能外出。前幾天也在網路上看到法國路邊咖啡廳座無虛席的景象,那些不正是台灣過去一年來的生活嗎?當全世界都已經習慣了閉關的生活,台灣才剛要開始。
幾天前全副武裝出去買民生用品,忍不住順路在家附近繞了一圈,因為我必須得親眼看看新的「正常」。閉關從兩週、四週,到現在宣布延後近兩個月,人們說希望能盡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問題是,什麼才是「正常」?記得有陣子網路界很喜歡用「2.0」來形容產業的轉化。我倒覺得台灣現在的狀況可以用「正常 2.0」來形容。
拍完照片回程的路上看到對街有一排大大的「台灣加油」字卡,原本腳步急促的我停下來看著那個字卡站了好久,思考怎麼樣把這排字跟現況記錄下來,此時很幸運的有位民眾走到對面,正當我舉起相機的時候他好奇的回過頭來看著我,臉上戴著口罩⋯⋯。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