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
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舉辦的「台灣新聞攝影大賽」,今年邁入第11屆,《報導者》獲得7項大獎與年度最佳攝影記者的殊榮,除了分享喜悅,我們也希望帶你看見記者的熱情與新聞攝影的多元可能。

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成立於2006年,並於隔年舉行第1屆「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希望提升台灣新聞攝影素質,改變新聞攝影記者的工作環境,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這幾年來由於時代變遷,不僅各家媒體進入網路時代,許多的網路媒體也因應而生,如台灣的《報導者》、《風傳媒》、《上報》,香港的《端傳媒》等等,在變化多端及求快的即時新聞環境中,攝影記者的工作變得更加繁重,深度報導的空間越來越被限縮,甚至變成一種可遇不可求、代價相對高昂的報導形式。本次參賽的作品反映出這些媒體現況──系列照片類別的參賽件數頗多,但能完整呈現並敘述故事的作品卻相對少,相當可惜。

2018年的新聞攝影大賽,距離上次的評選已經兩年,雖然本屆公告比賽徵件的時間較短,參加件數比起前幾屆要少了些,共85人報名,1,473件參賽作品,但是整體水準並沒有因此降低,佳作頗多,評審過程中有相當多的討論。

這次我們邀請到不同領域的專業工作者來參與評選,包含評審團主席資深新聞工作者區國強、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郭力昕、資深攝影工作者何叔娟、自由攝影師李開明與「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創辦人曹良賓,一同選出43件攝影得獎作品。

Fill 1
2018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評審團:評審團主席資深新聞工作者區國強(左起)、資深攝影工作者何叔娟、自由攝影工作者李開明、「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創辦人曹良賓、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郭力昕。
2018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評審團:評審團主席資深新聞工作者區國強(左起)、資深攝影工作者何叔娟、自由攝影工作者李開明、「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創辦人曹良賓、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郭力昕。

3月18日當天,5位評審從早上10點到晚上9點,長達9個小時的馬拉松式評選,選出了11個類別的得獎者,這些得獎作品同時代表了去年一整年發生的新聞事件,涵蓋政治、社會、科技、環境等議題。雖然有些獎項從缺,但是希望透過這次的得獎作品,讓民眾更關注台灣這片土地。

年度最佳照片:吳柏源/蘋果日報

Fill 1
2018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年度最佳照片
大林蒲,一個被八百多支煙囪包圍的小漁村,很有可能成為台灣第一個因為污染而遷村的聚落。社區裡的鳳林國小離中油大林煉油廠僅7、800公尺,離台電大林發電廠僅3.3公里,在24小時不間斷的污染下求學成長,孩子們的健康讓同樣生活在大林蒲的家長們感到擔憂與無奈。此外,「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執行《高雄地區(大林蒲)環境毒物健康危害之監測評估及對策研究》。調查結果也顯示,小港地區「苯」終身吸入性致癌風險,在孩童、青壯年及老年人的中位數,皆高於WHO建議的有害標準1.0x10-4(萬分之一),污染為全台最嚴重區域。

年度最佳攝影記者:余志偉/報導者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7

系列照片第一名【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余志偉/報導者

這是一個少年土豆噴農藥的故事。這樣欠缺家庭溫暖與學校社會網絡資源的少年「土豆們」,為數不少,都隱身在我們之中。他們每一天都在與命運搏鬥。太早進入社會,也太過疲憊,已放棄復學的可能。活著,是他每天的功課。 (延伸閱讀: 【圖文故事】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10

系列照片第二名【大觀社區迫遷】曾原信/自由攝影

位於板橋浮洲大觀路上,早年為婦聯會之眷村,後隨時代演進慢慢成為城鄉移民以及榮民等等之聚落。近年面臨退輔會提告侵占國有地,要求拆屋還地外,居民也得背負數十萬不等不當得利罰款,此地居民多為經濟弱勢,面對未來即將流離失所,不安逐漸提升,因而走上抗爭。(延伸閱讀,更多關於大觀社區的照片與故事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15

系列照片第三名【人造白夜_不懂黑的夜香港】林振東/端傳媒

看美國太空總署(NASA)自太空俯拍的地球夜景圖,黑暗和光亮如此涇渭分明。一些地區的夜晚漆黑一片,例如北韓、阿富汗、老撾
即寮國,中國、香港、澳門稱「老撾」。
、索馬里,一些國家的夜晚卻和白晝無異,光閃閃一大片,例如美加、歐洲的許多大城市,中國的沿海地區。

夜幕降臨,黑暗是自然,光,卻是人類與自然搏鬥的勝利品,意味著電力和技術,權力和金錢。

香港的夜晚光得令人目眩。走進商業區,LED大屏幕一面比一面巨型,肉眼已無法丈量光芒的面積,路燈都被壓得黯淡。最新一面巨型螢幕,誕生於銅鑼灣崇光百貨的外牆,長72米,寬19米,大若五個網球場,街上行人渺小如蟻,一同被無法躲避的光籠罩包圍。

每一面大屏幕都循環播放著商界大手筆投資的廣告影片和照片,商品和模特兒一起搔首弄姿。這些沉默的發光體不作任何聲響,卻又比高頻噪音更加喧鬧,透過資本和技術,悄無聲息的抓取我們的注意力。可資本總是挑剔,每一次選擇都經過縝密的計算掂量,轉身繞過光芒,這城市的黑暗之處近在咫尺,袒露著真實的貧窮和脆弱。

「要這麼光亮做什麼?太亮的話,夜晚就看不到星星了。」在黑澤明老年時執導的電影《夢》中,一個崇尚自然生活的老人對一個年輕人這麼說,年輕人不解,那老人生活的世外桃源,夜晚怎麼漆黑一片?

夜晚該是什麼模樣的?你有多久沒有逃離人為的發光體,抬頭看天上的星空?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12
評審團主席區國強:「2018台灣新聞攝影大賽」評審意見

2018新聞攝影比賽順利落幕,感謝主辦單位、參賽者,與現場、線上觀眾的參與。

針對這次比賽,評審團有幾個想法和建議:

首先,以本屆參賽照片來看,尤其在一般新聞與突發新聞類,以及新聞人物和肖像類,出現類別界定不清晰的問題。事實上,主辦單位對這些類別有清晰定義,但許多參賽者並未按照這些定義投稿參賽。我們認為,這一方面反映了一些類別之間也許有含混之處,例如,新聞人物和肖像類也許可考慮合併成同一類別,或以更清晰的方法去區隔,主辦單位未來可考慮調整;另一方面,若來年要按照目前類別進行比賽,可在文宣中強調各個類別的定義,並加上過去得獎作品的例子,讓參賽者更清楚自己作品所屬類別。

另外,評審們在決定年度攝影記者獎項時,會遇到不同工作性質的攝影記者之作品難以直接比較的難題。例如,主跑一般新聞的攝影記者,和負責深度報導的攝影記者的作品之間,就有某種程度上的差異性,難以直接進行比較。我們建議未來年度新聞攝影記者獎項可分為「一般新聞」和「深度報導」兩類,彰顯專攻不同領域的攝影記者的新聞攝影專業與功力。

我們也建議年度新聞照片的候選作品,除了目前已獲得其他獎項的單張作品外,也把得獎的系列照片納入選拔,讓年度新聞照片的可能性更廣、更豐富。

此外,本次比賽中有許多精彩作品,但某種程度上,大多是傳統強調抓拍、「決定性瞬間」的作品。相對來說,少了一些使用其他方式處理的新聞照片,例如比較大膽、經過精心的影像訊息設計,或不侷限於傳統新聞攝影拍攝方式的影像。我們非常期待來年參賽作品中,有更多不同類型的新聞影像,讓台灣社會對「新聞攝影」的想像更豐富。主辦單位也可考慮新的獎項類別,而不必限於目前西方主流新聞攝影比賽(例如,WPP、NPPA)的類別。

最後,我們在本次比賽中,看到許多線上攝影記者在當前新聞媒體勞動條件不佳的情形下,依舊設法拍出許多精緻、不一樣、深入的新聞影像。新聞攝影不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我們衷心佩服他們對新聞攝影的熱情和理想。

Fill 1
新聞人物第一名_王均峰_鏡傳媒
新聞人物第一名:王均峰/鏡傳媒
Fill 1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一般新聞第一名
一般新聞第一名:曾原信/自由攝影師
Fill 1
圖文特寫第一名_吳柏源_蘋果日報
圖文特寫第一名:吳柏源/蘋果日報
Fill 1
肖像第一名_余志偉_報導者.
肖像第一名:余志偉/報導者
Fill 1
第一名_張良一_自由攝影師.
自然環境與科技:第一名:張良一/自由攝影師.
Fill 1
體育新聞第一名_張新偉_中央通訊社
體育新聞第一名:張新偉/中央通訊社
2018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名單

「2018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完整得獎名單如下:

【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吳柏源/蘋果日報

【年度最佳攝影記者】

余志偉/報導者

【系列照片】

第一名: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余志偉/報導者 第二名:大觀社區迫遷/曾原信/自由攝影 第三名:人造白夜:不懂黑的夜香港/林振東/端傳媒 優選:(優選不分名次) 朱菲比:一位「自然農法」的鼓吹者和信仰者/李府翰/自由攝影師 123公分的樂腳運匠/鄒保祥/鏡傳媒

【一般新聞類】

第一名:曾原信/自由攝影師 第二名:賴智揚/鏡傳媒 第三名:陳柏亨/聯合報

優選:(優選不分名次) 顏麟宇/風傳媒 董俊志/中央通訊

【突發新聞類】

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曾原信/自由攝影師 第三名:余志偉/報導者

【肖像類】

第一名:余志偉/報導者 第二名:王漢順/鏡傳媒 第三名:林俊耀/鏡傳媒

優選:(優選不分名次) 王漢順/鏡傳媒 楊仁甫/自由攝影師

【新聞人物類】

第一名:王均峰/鏡傳媒 第二名:蘇威銘/自由攝影師 第三名:林祉延/台大中文系學生 優選:林俊耀/鏡傳媒

【圖文特寫類】

第一名:吳柏源/蘋果日報 第二名:張良一/自由攝影師 第三名:彭寶全/自由攝影師

優選:(優選不分名次) 林振義/蘋果日報 余志偉/報導者 陳焯煇/端傳媒

【自然環境與科技類】

第一名:張良一/自由攝影師 第二名:吳柏源/蘋果日報 第三名:余志偉/報導者

優選:(優選不分名次) 余志偉/報導者 陳焯煇/端傳媒 鄭清元/聯合報 張良一/自由攝影師

【體育新聞類】

第一名:張新偉/中央通訊社 第二名:吳翊寧/中央通訊社 第三名:鄭清元/聯合報

優選:(優選不分名次) 張新偉/中央通訊社 陳品佑/上報

【藝術文化與娛樂新聞類】

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從缺 第三名:從缺

優選:(優選不分名次)

吳柏源/蘋果日報 陳朗熹/報導者

本次公開評審線上直播由共同舉辦單位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