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準政務委員張景森昨日(25日)在臉書(Facebook)消遣反對文林苑都市更新案的抗議者,彷彿當初這些用肉身連夜阻擋推土機的青年人都是蠢蛋,他們誤置的理想主義只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衝動之舉。張景森批評這是一場「最kuso的社運」,因為後來被迫同意都更的王家坐擁「上億」,換到上百坪的房舍。只是沒有過多久,這樣直白不諱的發言就被自動刪除了,連內定的行政院發言人都表示,張景森不代表民進黨政府的政策。
張景森這段貼文之所以引發爭議,重點不在於都市更新的必要性、現行程序是否合理,更無關於用臉書平台來發表個人言論是否適當。講白了,這就是毫無掩飾的權勢政治(Realpolitik)之嘴臉,彷彿一旦掌握了權力,就可以恣意羞辱凌辱其對手。
張景森與前一陣子言論暴走的羅瑩雪形成有趣的對比。即將離開法務部長大位的羅瑩雪,將看守政府的過渡時期當成無聊的「九局下半」。她顯然抱持著「破碗破摔」的態度,只求痛快講出自己內心想法。
羅瑩雪快要失去權力,開始口無遮攔、滿嘴荒唐,這是「偽善」的自我揭露。如果因為快下台,就可以嗆聲自己最大,那麼有機會可以保住官位的話,又是會如何規規矩矩地回應立委的質詢?相對於此,張景森的言論則是代表「傲慢」,而且多了一些沐猴而冠的猥瑣氣息。
「偽善」與「傲慢」都是權力所帶來的人性扭曲,到底那一種病態比較嚴重?這可能有見仁見智的評斷。但我個人認為,張景森的不當言論其實無關乎公共政策的辯論,但是他高調嘲諷近年來興起的年輕人理想主義風潮,尤其是展現在各種社會運動的參與,恐怕是更令人擔憂的現象。
此外,這也涉及一個更重要的議題,到底再過幾週即將上路的民進黨政府,要如何回應晚近一波波的學生與青年抗議運動?從以往的經驗來看,事實上沒有什麼太多令人樂觀的理由。
台灣在2000年出現首度政黨輪替,當初民進黨曾承載許多的改革期望。儘管當初陳水扁只是拿下近4成選票,在國民黨分裂的情況下勝出,不過新到來的民進黨政府的確認真執行若干改革承諾,包括勞退新制與福利支出增加,但是卻在一些眾所關注的議題上撤守,包括工時改革、國民年金、核四存廢等。
更不幸地,民進黨政府在一些議題上完全將公平正義拋諸腦後,例如二次金改、「新十大建設」、大投資計畫等。在民進黨首度取得執政後,原本其所高舉的《綠色矽島藍圖》之「永續化、公義化」目標突然間消失不見了。到了最後,「改革」只淪為其岌岌可危政權的擋箭牌,不是國營事業正名,就是拆中正廟前的「大中至正」匾額。
有太多理由可以解釋民進黨在2008年的慘敗,不只是總統大選輸了2百多萬票,連立法委員都只剩不到四分之一的席次。理所當然,這樣的半調子改革,講的比說的多,總會有被看破手脚的一天。
過去8年,在野的民進黨學到一個教訓,開始試圖迎合社會進步力量,無論是關於國光石化、美牛、媒體壟斷、服貿、高中課綱等議題,反對黨都是被公民社會所浮現的力量所拉動,後來才決定站在改革陣營的那一邊。一個能適時體察民情、甚至是見風轉舵的反對黨當然是台灣民主政治之福,畢竟這能夠忠實地反映了被忽略的民意,確保大部分公民都能發揮政治影響力,這也是一個民主國家應有的基本許諾。
這股理想主義明顯帶來的政治作用,導致了國民黨在2014年地方選舉、2016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的接連挫敗。在以往,政治被視為是骯髒的,參與政黨就是不入流,保持「不藍不綠」的中立形象才有發言權。但是在一連串的抗議運動之後,許多年輕人開始願意參與政治,無論體制外的發起罷免、國會監督、公投連署,亦或是體制內的組黨、參選、輔選等活動。而且,這些政治行動都是以挑戰國民黨為目標,原因就在於馬英九政府對於這些議題的處理方式太令人失望。
事實上,國民黨中央黨部在敗選後的檢討報告提到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國道收費員抗爭事件、關廠工人案、居住正義等案件,並且坦承「其處理均未能符合社會期待」。相對地,民進黨首度拿下總統選舉過半的票數,並且掌握國會的多數,顯然是這一波年輕人抗議運動中的最大受益者。
我相信,民進黨高層對於這一點肯定是心知肚明,無論他們是否贊同這些運動所提出來的訴求。要不然,在蔡英文的勝選演講中,她就不會引用代表太陽花運動的《島嶼天光》歌詞,並且還呼應附和,「經過這次選舉,我們已經更加勇敢」。
從歷史來看,年輕人的理想主義很難長久持續。在美國激情的60年代,青年的熱情展現在民權、反戰等新左派運動,但是接下來即是保守主義當道的70年代,犬儒主義與政治冷漠成為新的時代精神。因此,沒有理由認為台灣近年來的青年社會與政治參與風潮不會有消散的一天。
對於即將登場的蔡英文政府而言,這股理想主義風潮應該是十分友善的政治資源,如能加以適度疏導,應可以將這些追求公平正義的關切、利他的參與奉獻,轉向成為打造新台灣的力量。
只不過,張景森的言論似乎呈顯了權勢政治的誘惑,新政府成員有不少人曾擔任企業的獨立董事,他們也似乎將兼差就可以年入數百萬的特權視為理所當然。這些權貴打從心底就看不起這些青年抗議運動,他們無法體會台灣年輕人所面臨的貧窮化困境,也很難期待他們會被公平正義的訴求所感召。
第二次執政的民進黨與年輕人的理想主義,其關係是敵是友?應該很快就會有答案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