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歷經2年多的「再生計畫」,全台歷史最悠久的新竹市立動物園終於在2019年12月底重新開幕,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外界報導皆以肯定讚賞居多。但實際走訪後可以發現,距離再生計畫的焦點──打造一個對動物友善的環境,新竹動物園還有不少可以改善落實之處。
打開新竹動物園官方網站,深灰色的字體寫著「突破牢籠的枷鎖」、「圓一個動物園的夢」。開園前夕,媒體報導肯定新竹市動物園對園舍改建的用心,指出園區改建後將許多動物野放或是送往其他園所。
還有報導提到早年新竹動物園不為人知的兩個小故事。大象「綾子」為1965年旅日華僑贈與,但因當時園區規劃不善,體型龐大的綾子只能在狹小的屋舍中度過漫漫長夜,綾子白天所待的展示區也充滿危險,展示區過於開放,遊園民眾經常拿食物逗弄綾子,最後綾子也因一次意外摔落壕溝而亡。另一個故事是誤撞玻璃受傷後,被民眾送至新竹動物園救治的黃魚鴞「大耳朵」,大耳朵痊癒後被判斷不適合回到野外生活,遂留在園內,在圓形狹小籠舍中生活20餘年之久,直至年邁過世。新竹動物園特意保留綾子、大耳朵的籠舍,規劃成故事屋、紀念區,希望能提醒世人動物福祉的重要,以及圈養、展示動物對動物可能造成的傷害。
然而,新竹動物園對這些可見的傷害只採取了修補性措施,在預防上似乎有待加強。以致重新開幕後又發生了紅毛猩猩從樹上摔落致死,以及因缺乏圍籬的保護,導致遊客攻擊動物、隨身物品不慎掉入棲地內驚擾動物等事件,引來外界及動保團體的注意。
我們實際走訪也發現,動物的福祉在許多細節上似乎沒有考慮周全。雖有大象綾子的事件作為前車之鑑,但似乎仍未將動物居住安全列入園區設計的優先考量。
以猿類為例,拆除高高的鐵絲網後,為了防止動物逃出,園區改而採用「護城河」的水池屏障來限制動物們的行動。然而為了挪出空間設置水池,這樣的設計硬生生地將動物可以活動的範圍減少了至少一半以上,對猿類不友善且潛在危險。其實猿類十分擅於攀爬,只要將猴島上的枝條往上延伸,增加交錯,垂直空間便可以為水平空間不足的狀況做些許補償,不過在新竹動物園並未見到這樣的設計,缺少攀爬、移動的空間,使得猿類只能呆坐在地上,擺弄地上的樹枝、短草。
而拆除籠子後,最直覺的問題是:該如何避免長著翅膀的鳥類逃出園區呢?目前還在園區的鳥類僅存鴕鳥、鴯鶓、大紅鶴三種,撇除原本就不會飛行的鴯鶓和鴕鳥,要如何防止大紅鶴飛走?新竹動物園的官方網站Q&A中這樣回應:
「大紅鶴體型大,需要有10公尺以上助跑距離才能起飛,設計水池時有特別注意這點。再加上利用植栽營造親水棲地,大紅鶴住得習慣自在,就不會飛走了。」
然而,我們在現場只見大紅鶴在陽光普照、氣候宜人的白天,仍蜷縮著身體,一動不動,試想原本能自由翱翔於天際的大紅鶴,被迫住在限縮的空間中,連助跑的棲地都被剝奪,如何能稱得上「習慣自在」?
接著是園區規劃趨於透明開放後,動物園將內舍從後台移至遊客可以輕易看見之處,確實增添了不少親切感,但同時也讓人疑惑,這樣的空間於動物而言會不會過於狹小?新竹動物園的參觀時間是上午9點至下午5點,也就是說,在剩餘三分之二的休園時間,抑或是天候不佳的日子裡,動物都必須待在狹小、陰暗的籠舍內,究竟經由這樣的取捨,增加動物展示區的棲息空間,真的是以「對動物友善」為園區的考量嗎?
的確,新竹動物園拆除籠子,還給動物更自由開放空間之美意值得嘉許,但同時這也是十分創新且艱難的挑戰,考驗園方與設計者的智慧,如果沒有做好完善規畫,便很容易對居住在內的動物福祉造成損害。
許多動保團體對紅毛猩猩意外死亡感到遺憾,提醒園方重新檢視這樣的展場規劃是否會對動物們的生態造成危害。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也已對園區提出5項呼籲:「提供足夠的遮蔽空間」、「拉開遊客與展場的距離」、「限制觀看人數」、「降低音樂聲量」、「提升解說員/志工的動物知識」。
新竹動物園園長楊家民曾在採訪中強調:「動物不應該是娛樂的工具。」他指出,新竹動物園的樣貌仍然在變化當中,新竹動物園會是一個怎樣的動物園,就是由民眾來決定。
透過人類的繁殖技術,動物園也有助於復育、保護物種,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培育人員便利用3年的時間,成功地繁育了被列於《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裡瀕臨絕種物種的大熊貓。但目前台灣大部分動物園都還是以供人類休閒育樂的形式存在,對野生動物的貢獻並不大,也未見較多的復育成就,相關的研究更是多集中在探討如何便於飼育動物的管理知識,而非討論如何增加野外動物福祉的應用知識上。
期待在未來,我們能見到更多以動物權為優先考量的動物園出現,不再用有形或隱形的枷鎖,限制動物的自由而供人觀賞。正如新竹動物園在其官方網站上所言:
「我們希望在未來,存在於動物園的動物,皆是主動需要我們的幫助而來到這個另一個帶給他們幸福的地方,並透過動物園再生計畫,找到一個動物及人類最平衡的相處方式。」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