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開放後,我們與動物的距離

廚餘篇

登山客廚餘改變山林:台灣黑熊頻闖山屋,酒紅朱雀膽固醇飆高
登山協作為登山客準備晚餐。(攝影/謝佩穎)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2018年7月,花蓮南安一隻4個月大的台灣黑熊和媽媽走失,林務局決定接手照顧野放,毛絨絨的小熊在鏡頭前搖頭晃腦,萌樣爆表,霎時掀起一股全民黑熊炫風;同年8月,一隻大黑熊闖進嘉明湖向陽山屋找食物,同樣是搖頭晃腦,卻把廚師和管理員嚇壞了。食肉目的黑熊具有攻擊力,近年台灣發生好幾起食物、廚餘吸引黑熊靠近的案例,人類的行為正一點一滴改變大自然的平衡。

晚上10點多的向陽山屋,疲累的登山客早已沉沉睡去,一隻台灣黑熊聞香而來,循著山屋內半開放式的廚房前行,站在放著鍋碗的木架,不時向下拉長身體,左右擺動,嗅聞著櫃子底下的鍋碗瓢盆,顯眼的白色V領在頭燈照耀下閃閃發亮,威嚇力十足。

驚悚的一幕被當時近在咫尺的天馬登山隊廚工拍了下來,這是台灣首次清楚拍攝到黑熊入侵山屋。

3,310公尺高的嘉明湖,清澈如鏡的橢圓形湖面,被登山客稱為「天使的眼淚」,每年吸引上萬名登山客朝聖,帶來喧囂,也帶來了廚餘。

2014年就曾有登山客目擊向陽山屋附近有母熊帶小熊;2016年整個6月,竟發生10起黑熊進入向陽山屋的紀錄,負責管理的台東林區管理處發現黑熊四處翻找食物,排遺中也有人類廚餘,緊急關閉山屋2個月,清理附近的垃圾廚餘。2018年,再度發生10天內黑熊入侵山屋4次。

登山客剩食亂象,改變黑熊習性
Fill 1
登山客、廚餘、山林、台灣黑熊、山屋、膽固醇、山林開放、謝穎泝
嘉明湖國家步道山屋管理員謝穎泝表示,台灣黑熊曾進入嘉明湖山屋管理員室,因欲極力脫逃而留下抓痕。(攝影/謝佩穎)

台灣黑熊被林務局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全台僅200~800隻,嘉明湖附近的花東山區就是牠們出沒的熱點。雖然許多民眾對黑熊存有吃人的印象,但實際上根據屏東科技大學、林務局、國家公園等長期研究,黑熊是雜食性,比較喜歡吃素,多半取食殼斗科植物果實,生性膽小,見人就跑,台灣至今還沒發生過黑熊主動攻擊人類的案例。然而登山客的行為,卻改變了黑熊習性。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黃群策2019年9月上任前,職位便是台東林區管理處副處長,他指出,黑熊是一種「投機」的動物,會選擇最好取食的方式,「會進去山屋,表示有很吸引牠的東西。」

台東林管處發現,部分登山客和高山協作沒有將食物密封,吃不完的餐點就往山坡倒,以為可以回歸大地,自然分解,甚至在石頭間藏米糧,殊不知高山溫度低,分解速度極慢,香噴噴的氣味引來黃喉貂、水鹿、黑熊聚集。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專案經理郭彥仁表示,熊是很聰明的動物,一旦建立起「人=食物」的連結,很容易回到同一個地方覓食,近年已發生多起登山客亂丟廚餘,除了影響熊的習性,也增加了人熊衝突的機率。

各家業者比「豐盛」,廚餘源頭難管理
Fill 1
登山客、廚餘、山林、台灣黑熊、山屋、膽固醇、山林開放、嘉明湖
嘉明湖避難山屋,右側木造房屋為生態廁所。(攝影/謝佩穎)

嘉明湖山區接連發生黑熊入侵事件成為全國焦點,逼得台東林管處加強管理,2016年首度嘗試引進專業團隊,由米亞桑戶外中心得標管理。

2006年嘉明湖還沒爆紅前,沿線的向陽山屋、嘉明湖山屋只是破舊的鐵皮工寮,為了因應湧入的登山客,林務局就地擴建翻新,但著重在提升登山服務品質。米亞桑進駐後融入更多生態環境思維,帶來多項革新,讓嘉明湖山屋一躍成為台灣山友公認的模範生。

其中一項就是廚餘管理。台灣古道專家、兼任嘉明湖山屋管理員的伍元和表示,2016年之前,在嘉明湖供餐的兩家高山協作業者,廚餘就用臉盆裝著放在山屋外,「引來黃喉貂、水鹿,也引來台灣黑熊。」直到米亞桑進駐,規定廚餘必須收好,全部帶下山,也添購了熊打不開的儲物箱,山屋外才漸漸看不到廚餘。

實際來到向陽和嘉明湖山屋,享用完豐盛的晚餐後,協作隨即將廚餘倒入垃圾袋,放進廚房中的儲物間。其中一位供餐業者天馬登山社的廚師表示,米亞桑常常不厭其煩提醒,現在已經習慣自然而然收好廚餘,清理洗手槽濾網的食物殘渣,反倒是有些觀念較不足的登山客,清洗餐具後忘記順便帶走洗手槽內的殘渣,引來黃喉貂分一杯羹。

美中不足的是受限市場競爭壓力,兩家供餐業者相互比拼五星級服務,5菜一湯buffet吃到飽,不僅雞腿、漢堡排端上桌,也出現氣味重、容易招惹動物的蝦子、虱目魚等等海鮮,且為了讓登山客吃飽,食物的分量往往多出好幾倍。

嘉明湖山屋管理員謝穎泝有「人體廚餘機」的稱號,因他總是不忍食物被浪費,每天都幫忙吃供餐業者剩下的食物。「我曾一次吃了12隻雞腿!」他無奈地說,在以客為尊原則下,業者認為不能讓登山客餓到、餐點不能放隔夜,造成每天都有過多廚餘,兩家業者應互相協調,減少餐食分量,除了對環境好,也減輕背廚餘下山的重量。

同樣是撿菜尾一員的伍元和認為,這背後雖有商業競爭的問題,但登山客習慣也是促成這種現象的重要推手,「曾有業者到國外考察,希望仿照日本使用分隔餐盤,固定分量,卻反應不佳,最後只能恢復以往模式,」伍元和認為,從源頭做好食物管理,是目前登山教育亟需補強的觀念。

台東林管處育樂課技士楊凱琳無奈表示,無法規定業者要煮什麼,只能勸導他們控制食材量、帶廚餘下山,兩家都是在地經營很久的業者,若要仿照玉山排雲山莊對外發包,由單一業者供餐,現階段有些難度。

Fill 1
登山客、廚餘、山林、台灣黑熊、山屋、酒紅朱雀、膽固醇、山林開放、瓦拉米
山林解禁後,建立廚餘帶下山、源頭減量的觀念更顯重要。(攝影/謝佩穎)
更多動物改變行為,都是廚餘惹的禍

除了瀕臨絕種、對人類有潛在危險的黑熊,目前台灣對於其他物種應運而生的登山管理仍付之闕如,但動物因廚餘而改變習性的案例已一一浮現。

台灣第二高峰雪山擁有島內罕見的冰河地形,距離主峰約3.8公里的369山莊,假日時一位難求,許多登山客喜歡坐在山屋外面的平台吃晚餐配雲海,與此同時,酒紅朱雀也在一旁虎視眈眈等待牠的大餐。

酒紅朱雀:剩飯吃到膽固醇過高,冬天不下山

雪霸國家公園曾在2014年委託中興大學、屏東科技大學調查高山生態系,發現369山莊經常可看到酒紅朱雀在廚餘堆中跳上跳下,啄食殘存的米粒、麵條、麵包、餅乾,研究人員分析廚餘,發現和酒紅朱雀的自然食物「早熟禾」比起來,廚餘的鈉含量高了147倍,進一步解剖吃廚餘的酒紅朱雀,報告顯示牠們體內膽固醇、尿酸比正常來得高。

除了369山莊,屏科大也發現玉山、合歡山等遊客眾多的高山,也有酒紅朱雀、金翼白眉翻找廚餘或撿拾人類食物的紀錄,食蟲性的栗背林鴝也會找廚餘吃。

更讓研究人員擔憂的是,酒紅朱雀習慣了在廚餘堆中討生活後,原本冬天牠們應該下降到中低海拔覓食,369山莊附近的酒紅朱雀卻不避冬,「我曾經觀察到同時有5隻酒紅朱雀在飄雪時跳上洗手檯找尋食物殘渣,」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研究人員林惠珊表示,酒紅朱雀已練就一身找食物本領,竟然可以在雪堆中找到冷凍的飯粒。

一身美麗紅羽的酒紅朱雀,嘴喙附近卻因長期吃廚餘,染上一層黑色油垢,雖然下雨後就能沖洗掉,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研究是否對酒紅朱雀造成影響,但美麗的身影染黑,還被登山客封為「垃圾鳥」,讓研究人員十分心疼,也擔憂酒紅朱雀高密度聚集在廚餘堆,恐加速傳播疾病,呼籲登山客不要留下不屬於山林的東西。

水鹿:頻舔登山客尿液,高山植被連帶遭殃
Fill 1
登山客、廚餘、山林、台灣黑熊、山屋、酒紅朱雀、膽固醇、山林開放、嘉明湖、水鹿
夜間出來活動覓食的台灣水鹿。(攝影/謝佩穎)

哺乳類動物中,台灣水鹿則是另一個受遊客影響較大的動物。2019年太管處委託屏科大野保所教授翁國精研究南湖和奇萊山區登山客對中大型哺乳類動物的影響,發現山羊、山羌、野豬、獼猴影響不大,但原本該全日活動的水鹿,在山屋附近的族群,白天會刻意降低活動,晚上趁著登山客睡覺時靠近山屋,舔食尿液和吃廚餘,雖然目前還沒研究對水鹿是否有影響,但報告中也提醒,開放山林後,台灣山區遊客量可能增加,需長期監測是否造成衝擊。

長期研究水鹿生態的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專案經理林宗以則提醒,登山客留下的豬、牛、羊肉和水鹿一樣屬於偶蹄類,許多共通疾病如口蹄疫、豬瘟、狂鹿症等,有可能透過取食廚餘而傳播,「這類疾病一旦進入野外,容易造成野生動物族群的衰退。」

尿液則是另一個吸引水鹿靠近的因素。嘉明湖山屋是水鹿熱區,暗夜裡用頭燈掃向周遭的森林,一雙雙發亮的眼睛抬頭凝視,4、5隻台灣水鹿在靠近山屋不到50公尺的森林中悠悠啃食箭竹。有別於一般水鹿見人就跑的膽小個性,這裡的水鹿已經習慣人類存在,甚至會主動靠近,舔食人們隨地小便遺留的尿液,這種現象在南湖山屋、熱門的能高山到安東軍山縱走路線上也屢見不鮮。

水鹿是保育類動物,隨著獵捕壓力減輕,看到水鹿已不是難事,林宗以表示,植物體較缺乏鈉鹽,草食動物必須額外找鹽鹼地補充,例如溫泉地或是溪旁石壁滲出的礦物鹽水,而高海拔地區由於鹽鹼地不像中低海拔來得多,使得登山客的尿液成了高海拔水鹿獲取鹽鹼的來源。

許多登山客因目睹水鹿欣喜若狂,但看在研究人員眼中卻沒那麼樂觀。林宗以說,水鹿會先以蹄耙挖、再舔食含有鹽分的泥土,使得登山客尿過的地方,一夜過後綠地形成一塊塊裸露地,對草地產生明顯的干擾,而原本平整的營地,恐將因此凹凸不平,影響營地品質及地被演替,建議高山營地山友最好離開紮營基地範圍外排尿,不要主動用鹽餵食水鹿。

儘管舔尿液和吃廚餘對水鹿造成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但林宗以觀察,已經出現水鹿拉扯山友放置在帳棚外的物品,將背包內的物品拉離營地並四散的現象,不僅影響水鹿的覓食習性,也對登山安全產生嚴重影響。

解方:做好無痕山林,把山還給動物

登山客野外便溺的現象,不只在沒有山屋的路線,連政府蓋好的廁所,也常常不受登山客青睞。原因在於廁所環境惡劣,大多使用最原始的「糞坑」,缺乏清潔管理,低頭就能看到堆積如山的排泄物,用頭巾摀鼻也難以遮擋臭味,逼得登山客就算在寒風中也寧願就地解放。

糞便覆蓋木屑,生態廁所更友善環境
Fill 1
登山客、廚餘、山林、台灣黑熊、山屋、酒紅朱雀、膽固醇、山林開放、生態廁所、嘉明湖
工作人員清理嘉明湖生態廁所。(攝影/謝佩穎)

搶手的嘉明湖山屋也曾經為了廁所問題傷透腦筋。2019年11月初,嘉明湖山屋開始仿照國外生態廁所,馬桶分隔成兩部分,前端收集尿液,加水稀釋後拉管排出,後半段馬桶底下擺放容器承接糞便,覆蓋木屑加速發酵,由清潔人員每天早中晚各撒一次,效果出奇地好,打開木造的廁所門沒有刺鼻的臭味,反而有著一股清潔劑散發出的花香。

曾攀爬過北美第一高峰麥肯尼峰、南美第一高山阿空加瓜等世界高峰的謝穎泝觀察,國外面對溫度低、糞便不易分解的高山環境,用木屑協助發酵的生態廁所行之有年,「聞不到臭味,甚至有淡淡的木屑香。」

過去嘉明湖山屋廁所是一次性收集糞便後再拖出來,由工作人員撒木屑「喇賽」,一方面臭氣沖天,一方面累積太久分解效率也不好。不斷改良下,2019年12月開始在每個馬桶底下設糞便收集箱,每天撒3次木屑效果最好;收集箱底下都設置了滑輪軌道,裝滿時可以輕鬆拉出來,堆到廁所旁邊的發酵室,發酵完成後分散式回歸大地。

謝穎泝補充,向陽山屋因為離水源近,可以用水沖洗廁所,稀釋尿液,但排放地點會分散,甚至定期檢測當地水質的微生物、生菌數量,目前衛生安全都在標準內。「我們很想要讓嘉明湖山屋成為全台灣的示範地,對登山客、環境更友善。」

「設廁所不難,難的是後續的處理,」徐銘謙觀察其他國家山屋,發現他們對於排泄物和廢水的處理很嚴謹,除了基本的木屑生態廁所,日本和紐西蘭許多山屋都設有「礫間」,用石頭一層一層先過濾廢水;更重要的是,興建山屋時就會考量「服務承載量」,也就是管理的量能可以處理多少登山客排泄物、廢水,依此訂出山屋床位,值得台灣借鏡。

科學化管理,全台首套黑熊預警系統上場
Fill 1
登山客、廚餘、山林、台灣黑熊、山屋、酒紅朱雀、膽固醇、嘉明湖、預警系統
設置在嘉明湖山屋周圍的預警系統。(攝影/謝佩穎)

近年黑熊入侵山屋事件,讓林務局對山屋管理轉趨積極。黃群策表示,林務局除了透過摺頁、媒體宣傳,向登山客宣導無痕山林觀念,近年也從登山協作和嚮導著手,不斷溝通廚餘要帶下山、不要故意餵食野生動物、掩埋排遺等等,希望他們帶頭宣導,給登山客正確的觀念。

除了呼籲大眾,政府單位的管理手段也需往前走,接軌世界,科學化管理登山遊憩。

2018年發生向陽和嘉明湖山屋10天內遭黑熊入侵4次,檢討後發現雖然廚餘收好了,但廚房頂端沒密封,食物氣味惹來黑熊。台東林管處和米亞桑除了加強呼籲登山客不要亂丟廚餘,也馬上用塑膠片、木片密封廚房,遊客中心和山屋門口都擺放著熊鈴、防熊噴霧,供登山客免費借用,台東林管處更加裝了全台第一個黑熊預警系統,2019年6月下旬啟用。

伍元和身手矯健地帶我們走上向陽山屋廁所後方的箭竹斜坡,不到10分鐘就看見一台自動相機架在隱密的樹上。他解釋,這台相機偵測到動物後,會利用無線電回傳給管理員,確認照片是黑熊,便會馬上啟動驅趕措施。2019年7月20日,這套系統首次啟動,一隻靠近向陽山屋的黑熊被拍攝下來,管理員收到訊息,在黑熊距離山屋30公尺前,即大聲敲響鍋碗瓢盆,成功驅趕黑熊。

負責管理此計畫的楊凱琳表示,預警系統啟用至今共拍到5次,2019年7月拍到2次,8月拍到3次。收到黑熊可能靠近山屋的資訊後,管理員會巡視廚房有無鎖好、是否有廚餘遺漏在外,平常7點米亞桑會固定向登山客講解登山注意事項,也會趁此提醒收好食物、夜晚上廁所帶熊鈴、防熊噴霧。

Fill 1
登山客、廚餘、山林、台灣黑熊、山屋、酒紅朱雀、膽固醇、伍元和、嘉明湖、山林開放
嘉明湖國家步道山屋管理員伍元和。(攝影/謝佩穎)
不要將山林當作一次性使用

長期在第一線推廣山林教育的郭彥仁,則不斷思索如何建立起民眾和山更深的連結。2019年12月他經歷一場20多天的山行,地點是他走了10年的八通關古道,下山途中,他經過西段登山口附近遊人如織的雲龍瀑布時,發現周遭滿是衛生紙,當下心裡無限感概,「台灣有些登山客習慣一次性使用山林,像用塑膠袋般,好像不會再來第二次,沒考慮到後面的人。」

這幾年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深入中小學、大學等推廣保育觀念,還辦工作坊訓練志工,到花蓮瓦拉米、台中大雪山收集自動相機資料。郭彥仁說,訓練志工協助調查,除了減輕研究人員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讓民眾親身體會研究和保育物種的辛苦,他們對外溝通時,就不再只是傳誦研究人員的經驗,而是發自內心,分享屬於自己的故事,成為守護山林的種子。

山林解禁卸除了台灣山域數10年的沉重枷鎖,但在山上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會帶來一連串連鎖效應,人與動物的距離,其實並不遠。擺脫限制後,我們除了找回親近大自然的本能,還應有和山共生的態度。

Fill 1
登山客、廚餘、山林、台灣黑熊、山屋、酒紅朱雀、膽固醇、嘉明湖
嘉明湖日出美不勝收,但美景帶來人潮也帶來問題,考驗主管機關和登山客如何維持生態平衡。(攝影/謝佩穎)
索引
登山客剩食亂象,改變黑熊習性
更多動物改變行為,都是廚餘惹的禍
解方:做好無痕山林,把山還給動物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