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三十,誰打開你的耳朵

系列報導3:產業反思篇

黃子佼談金曲:要20個獨立樂團,還是1個超級巨星?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扛著「三金零負評主持人」封號的黃子佼,談起金曲,感觸萬千。擔任過金曲獎主持人、星光大道主持人、評審,他在意的是如何幫助整個產業發展;他擔心如果金曲獎不再重視流行偶像,未來10年,台灣流行音樂的優勢將難以為繼。

不知道誰能貼近臉龐的孤單,黃子佼在10歲的時候已經懂得。

看過媽媽離家的背影後,黃子佼就愛聽音樂,聽著金瑞瑤,躲進甜美夢幻的世界裡,躡手躡腳去哥哥的房間偷拿李恕權、羅大佑的卡帶,再偷偷放回去。好奇的耳朵也開始聽玉置浩二、安全地帶。對小小黃子佼來說,音樂是一種心靈必需品。

2000年的緋聞事件,讓他2年多接不到工作、跌入人生谷底,他天天把自己關在房間,拉起窗簾,聽李泉的〈很苦〉、《走鋼索的人》,探索悲傷的每一種音色。但,也是因為熱愛流行音樂,讓他在乏人問津時,還有音樂圈給他工作,讓他能重新出發。

擔任過金曲獎主持人、星光大道主持人、評審,黃子佼怎麼看現在金曲獎的趨勢?他又認為如今台灣音樂產業有何種問題?金曲獎這個指標能對產業發揮何種影響力?《報導者》專訪黃子佼,以下用第一人稱呈現他對音樂產業的完整看法。

看風向:金曲獎近年「音樂性很強」的另一面

我對近年金曲獎最大的感觸是,風向的變化。在金曲獎早期的時候,確實比較偏向流行性,暢銷的歌手也有機會入圍,甚至還有票選最受歡迎的歌手。這讓很多偶像有機會進到金曲獎的殿堂。

這幾年,很明顯走向比較文青、憤青、獨立樂團,發掘更多本來在主流媒體上比較少見的音樂人。因為金曲獎的關係,我們認識了茄子蛋草東沒有派對,認識了桑布伊。這是一體的兩面。一個金曲獎不可能包山包海,到最後四不像。我只是說,這是這幾年金曲獎風向的變化,也許以後會變回來,不知道。

以我自己的角度來講,我比較傾向於讓更多人氣很高、比較偶像型的歌手,也有機會進來這個舞台。

因為,我們還是需要流行巨星。下一個周杰倫在哪裡?下一個S.H.E在哪裡?

我比較擔心這個。怎麼樣讓金曲獎的得主不但有風格,也同樣有商業競爭力?如果要對台灣流行音樂有多一點建樹,那我會希望未來的金曲獎風向可以稍微倒回來一點點。大家認為偶像型藝人不需要被錦上添花,好像有買氣,就不需要獎。這幾年金曲獎的名單給人的感覺是,音樂性很強,名單很專業,可是在商業上,似乎還是沒有帶來更好的進程,這是相對比較可惜的。雪中送炭有它的好處,錦上添花也不必排斥。

有憂心:音樂產業如何母雞帶小雞?

一個健全的市場,盡量就是兼顧到藝術性和商業性。我認為不要反商。你需要商業機制,你才會有規模。有規模,才可以母雞帶小雞,才會有更多的小眾、更多的獨立音樂,藉由這些流行巨星的拉拔,讓整個台灣音樂再一次被世界聽見。

我就很佩服五月天,他們自己開唱片公司,發行獨立音樂的作品,做犀利趴,母雞帶小雞,開了硬體公司,養了更多的人。不然,他們每個人早就3棟豪宅了。很多音樂當然也是一種投資,但也是母雞帶小雞,你說他們發行的每一個獨立音樂作品都賺錢嗎?外界並不知道。

所有當下在做音樂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是最棒的。藝術家就是這樣。

我只能用時間來告訴你,是不是5年後、10年後,你這一套還是對的。如果沒有一個產業規模,單打獨鬥,真的很辛苦。這跟有沒有才華是無關的,這就像你開一家雜貨店,你怎麼跟7-ELEVEN比?

做音樂,自己可以享受成功,沒有問題。但你自己願不願意為這個產業多做一點,讓利、共好。你說你要20個獨立樂團,還是1個超級巨星?沒有標準答案。

一個偶像,背後是一個工業

我去台東,我也去逛小小的獨立書店,可能比我去逛連鎖書店所得到的收穫還要大。可是,你可能永遠就是台東的一家書店。這樣也很好,也可以很享受這樣的人生,我們尊重也尊敬;可是,如果今天我們談的是如何讓台灣流行音樂重返榮耀,重新成為華人音樂的重鎮,可以在全球舞台上跟K-POP、日本、中國去競爭,不太可能是一個人,會需要一個團隊。這個團隊必須包括很強的美術設計、MV導演,行銷企劃等等。一個偶像,背後是一個工業。

如果我們有一個很強的獨立樂團,但是礙於不願意妥協、或是市場規模不夠大,導致他們只能原地打轉,或者是靠一、兩首歌行走江湖,那麼,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或許,就永遠沒辦法買更好的樂器、蓋更好的錄音室,或是失去母雞帶小雞的可能性。這樣是不是有一點點危險?

當然,大經紀公司的決定未必是正確的,手法也未必是客觀的。只是他們的資源相對龐大,資金相對充裕,所以能做的事情,在不干涉創作自由的情況下,如果能夠相輔相成,讓這些很有想法的音樂人更上一層樓,何樂而不為?前提是,大家都要有一種為業界共好的心態,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事情。音樂人,不能太有藝術家的性格,否則很可能到最後流於閉門造車、孤芳自賞。大企業、大財團、大公司,也不能太過於左右音樂人的中心思想,否則,做出來的音樂成了四不像,豈不可惜。

網紅時代,唱片公司縮回投資的手?

對音樂人來說,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時代的好處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被聽見。因為以前比較威權。以前你要是進不了台視、中視、華視,上不了菲哥、瓜哥、小燕姐的節目,你就是紅不了。現在就算你上不了節目,你還是有機會紅,像蔡阿嘎理科太太,有自己的style,靠自己就可以紅。所以,這是好的時代。

但,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壞處。從音樂產製來說,唱片公司最大的功能就是發掘、投資、栽培藝人,可是現在很多唱片公司不敢押寶、不敢投資。藝人會覺得,現在好像也可以當YouTuber,不需要唱片公司。唱片老闆會覺得,唱片公司佔有你嘛,所以就投資你,可是跟你意見不合,你就去Facebook罵我。所以,最後還是回到人。藝人也好,老闆也好,大家的共識變少了;以前加入一家唱片公司,是好像嫁到人家家裡,大家好好把唱片做好,現在人心變複雜了。

很多人跟人之間的眉角,讓做音樂的人變得不純粹了,表演的人也變得不純粹了,投資的人也變得不純粹。唱片公司也覺得,現在唱片不好賣了,所以我要分你的經紀約,你拍廣告我也要抽,歌手就覺得,那我這樣簽約給你好像⋯⋯人跟人之間變得很複雜。

注意力「稀釋」之下,競爭愈顯殘酷

從消費音樂來說,這時代的壞處就是稀釋。當唱片公司做歌手,做出很棒的專輯,這沒有問題。但是當每個歌手都自以為唱片公司,這就是個問題。各立山頭,其實滿危險的,也稀釋消費者的眼光。

這是一個比較稀釋的時代。以前小虎隊可能上了一個小燕姐的《週末派》,就一炮而紅;現在你可能上了100個節目都沒用,這時代稀釋的狀態是比較危險的。以前一首歌推出,可能有機會被聽到100次,現在可能是0到100萬次。你的歌,可能就是只有25個人在點,可是他的歌呢,可能就有1,000萬人在點,很心酸,很殘酷。以前比較平均,以前人好奇心比較旺盛,現在人比較有個性,我就是只聽這種音樂,永遠只聽這種,我永遠不會聽那一種,那一種是靡靡之音。

回到音樂的本質,以前,音樂真的是必需品。我們真的是靠音樂在分享情緒,發洩情緒,為了歌而哭、為了歌而笑、為了歌而high。現在的歌,比較像是上下班時墊在你正事後的背景音樂,一種低調的陪伴,必需性相對來講沒有以前那麼大。為什麼?你要發洩,就上Facebook罵人就好了,你想進一步發洩,你就開直播就好了,不需要再靠歌來宣洩。

現代人生活很忙,有很多的選項,你的生活、你的時間、你的情緒,都被稀釋了。我跟大家的狀況都有點像,都花太多時間在更新Facebook,在Instagram,在拍照,在修圖。我必須說,這是現代人的樂趣,也可以說是疲累。

金曲獎該發揮「指標」影響力

在這樣唱片公司不投資、注意力被稀釋的時代,台灣流行音樂下一步要怎麼走?金曲獎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像大家常常說K-POP,其實20年前就有一批K-POP,酷龍DivaS.E.S,那時候也很紅,中間又重新盤整了十幾年,然後「砰!」爆發到全世界的舞台,已經不是亞洲了。台灣有沒有這樣的鬥志呢?我們願不願意再花十幾年去盤整我們的能量呢?還是要繼續各立山頭?

韓國強勢的經紀公司就是那幾家,強勢管理、軍事化的訓練,甚至有些很暗黑的事情。集中管理、集中火力,可以有核子彈的爆發力,台灣現在比較像是小龍炮。我相信很多台灣獨立音樂人會覺得,I don't care,這不是我的路,那沒關係,那你就來個全島巡迴演唱會。但是如果你的心,是放在全世界,你就會知道這樣是不夠的。

這幾年,其實有很多華人音樂圈的朋友,聊起金曲獎,都會擔心金曲獎的影響力。可是,以我自己的觀察,我認為,金曲獎還是華人音樂圈裡最有權威的。因此,這個標籤對很多音樂人來講都很重要,對需要雪中送炭的獨立樂團很重要,對已經有人氣、買氣的歌手,他們也很需要一個被肯定的機會,錦上添花也很需要,況且他們唱得也真的不錯呀!

我對這世界充滿好奇心和問號,所以我電台的聽眾也很辛苦,我可能上一秒在放陳百潭,下一秒放落日飛車。我是這樣做節目的,我沒有在管分類的,聽落日飛車的人會不會聽陳百潭,我不知道,可是我希望我的聽眾不要給自己設限,陳百潭有陳百潭的氣口
台灣閩南語,「語氣」的意思。
水氣
台灣閩南語,「帥氣」的意思。
,落日飛車有它的浪漫。

音樂可以很個人,你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你自己決定就好;音樂也可以很公眾,怎麼樣讓台灣的音樂百花齊放、又有國際競爭力,大家得一起決定。我比較在意如何幫助整個產業發展,與其批評金曲獎,不如去分享入圍名單裡面的一首歌,發芽的事情比較重要。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