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7點,陽光照在台灣最南端山地鄉牡丹,衛生所人員將巡迴醫療的器材藥品通通搬上車,而衛生所主任鄭泰春則掛好聽診器,提著包包上車,準備一天奔馳在山路間的巡迴醫療。
從位於石門村的衛生所前往各個醫療站至少要30分鐘,不管是牡丹村這種較具規模的醫療站,或是四林村租用閒置民宅的簡單醫療站,各式疑難雜症,正等著鄭春泰處理。
鄭泰春做醫生的原則為「不只照顧病人的身體健康,也照顧病人的心理健康」,時常可見他提點病人顧好自己健康的方法,或是鼓勵在學校受挫折的孩子勇於追求夢想。
一個醫療站內,簡單的問診間還有包藥機,廢棄的廚房充當病歷間。偶爾故障的包藥機,更讓身兼醫師及藥劑師的鄭泰春時常提到:「如果有個藥劑師幫忙就好了。」但即便在資源、人力缺乏的偏鄉,鄭泰春仍相信,如果可以早先照顧好居民們的健康,或許多數居民就不用去對抗末端可能有的疾病。
因此鄭泰春總努力向居民解釋戒酒、戒菸後身體的變化,以及接受治療後的好處,來讓更多居民加入改善健康的行列。身為卑南族的鄭泰春,十分在意原住民族平均餘命比全國短的事實,因此盡力想改善原鄉居民的健康狀況。
在牡丹鄉行醫已16年的鄭泰春,不斷關心並改善居民生活的努力逐漸有了成效,「以前總會有氣喘的居民半夜跑來衛生所急診,但最近已經鮮少聽到警鈴響起。」鄭泰春希望,每個他照顧的病人,都可以安穩地睡每一覺。
鄭泰春不只是個醫師,他時常關心學童的課業狀況。鄭泰春提到,他曾碰過一位有酗酒、暴力傾向的國中生,透過不斷了解對方的煩惱、發掘對方的興趣,讓那位國中生不只戒酒,同時也立下了想研讀表演相關科系的志願。鄭泰春苦笑著說,學生的煩惱、老人家的煩惱,都會盡量傾聽,因為有時心病也會導致身體的病痛,所以當醫生不只醫身,也得醫心。
從早上7點開始的工作,時常到晚間10點,送走最後一個病人、處理完公文才結束。鄭泰春兩個禮拜才休息一個週末,並且把握機會回家與家人聚聚。整理公事包準備下班回宿舍時,還不忘在牡丹鄉爭取設立牙醫的事宜,腦中皆是為了居民健康的想法。
身為一位典型的偏鄉醫師,鄭泰春並不覺得偏鄉醫療的問題在於資源缺乏、沒有大醫院和高科技器材,而是資源分配得不均勻。「我們不只在對付疾病,也是在照顧民眾健康,」鄭泰春說,如果這些在末端蓋大醫院、買高科技器材的錢,能夠拿來用在源頭維繫、照顧好民眾健康,就可以省下更多對抗疾病的資源。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